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阆中市位于今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自古有"天下第一江山"之誉。历代封建帝王先后在这里设置怼西郡、保宁军、安德军、保宁路、川北道和川北镇等治所,向为古代巴蜀军事重镇。

阆中县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1]

目录

简介

阆中历史悠久,战国时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治所。汉唐时期,阆中是中国古代天文研究中心,著名天文学字落下闳创制了《太初历》和世界第一台浑天仪;蜀汉史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之久;明、清时期,阆中一度成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0余年。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阆中一直是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985年国务院公布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3年7月2日撤县建市,为四川省直辖市;1992年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市。

建置沿革

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灭巴,置阆中县(治在今阆中市保宁镇),属巴郡(郡治在今重庆市市中区)。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为巴西郡治所。东晋永和三年(347),为北巴西郡治所。西魏废帝二年(553年),为盘龙郡治所。隋因避文帝父杨忠之讳将阆中县更名阆内县。开皇三年(583)为隆州治所。大业三年(607),隆州改巴西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巴西郡为隆州,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为避李隆基讳,改隆州为阆州。开元二十一年(733),改阆州为巴西郡;唐肃宗乾德元年(758)又改巴西郡为阆州。十国前蜀复县名阆中,仍为阆州治所。后唐天成四年(929)孟知祥于此置保宁军。阆中县为州(军)治所。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1276)为保宁府治所。明清因之。民国二年(1913)为川北道治所。三年(1914)改川北道为嘉陵道。十七年(1928)直属四川省。二十四年(1935),为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驻地。

1950年属剑阁专区;1953年撤销剑阁专区后划归南充专区管辖;1970年专区改地区,阆中县属南充地区,1991年1月12日,撤销阆中县,设立阆中市。1993年7月2日,南充地区撤地建市,阆中市属地级南充市。[2]

珍品景观

道台衙门

道台衙门 古城压秤的珍品景观

专家指出:在中国现有的官衙遗存中,仅有县衙,而没有道台衙门。如果阆中的道台衙门一经修复,便在全国具有唯一性。

"道台衙门是彰显阆中历史地位的重要建筑群,急需尽快恢复!"省内外的一些重量级古建筑专家便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在此基础上,连续两届阆中市委、市政府都将恢复道台衙门作为重点项目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并着手将原道台衙门旧址上的10000多平方米不协调建筑全部拆除。

道台衙门,古城一个失落的惊叹号

道台衙门的历史意义

阆中名城研究会副主任李文明告诉笔者:道台衙门是明、清两代界于省、府之间设置的一级重要行政机构,其长官称"道员"或"道台"。当时,四川全省共设置了川北、川南、川东、川西4处道台衙门,它们成为链接省政府与各州、县的桥梁,主要职责是负责考核辖区的吏治,审理大案,督导农桑,整肃税源。从明洪武四年(1371)到崇祯十七年(1644),又从清顺治八年(1651)至民国三年(1914),川北道台衙门设在阆中长达536年,明代辖保宁、顺庆、龙安、潼川三府一州共27县,清代辖25州县。明末清初,因成都战乱,四川省会也设在川北道台衙门内,在阆中行使省政府权利长达17年,并在阆中设贡院,连续4届举行乡试。明代状元杨瞻和清代名宦黎学锦等人,皆分别在阆中作过"道台"。民国元年,改川北道台衙门为川北宣慰署使,张澜先生为首任川北宣慰使。国家一些古建筑专家论证说,如今,在全国遗存官署类文物遗迹中,只有县衙,没有道衙。阆中道台衙门一经恢复后,在全国是唯一的一处。

由此可见,道台衙门标志着阆中在当时的川北具有无法取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重要历史地位。杨林由等曾见证过阆中道台衙门昔日辉煌的阆中老人介绍说:古城道台衙门的古建筑,大部分毁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有识之士说:阆中古城能够彰显个性和魅力的地方不多,除了"国宝"张飞庙、待完善的贡院和一批民居院落外,再无压秤的精品景观了,仅凭现有的这些家当是很难满足多数游客的胃口的。道台衙门的历史价值很高,修复后在全国叫得响,属于珍品极品,是不可多得的古城文化生态资源。省委书记张学忠到阆考察,参观道台衙门遗址时,对陪同的阆中市委领导说:"原先这里住的就是我这个级别的官呵!"

道台衙门的危机

修旧如旧,还一座历史文化殿堂去年以来,阆中名城研究会曾邀请省内外的专家们举行过多次座谈会,认为主色调要凸出明代建筑基调。在规模上,尤其要再现川北道台衙门的宏大气派、古朴自然;内部的局部结构由行政、兵备、粮秣、司法功能部门以及"思政堂"、"柏台亭"、"思豫仓"、"道台井"、"惜阴轩"、"补过亭"、"补拙轩"等既有文化含金量又有可视性的景观构成。

在采访中,笔者还惊喜地发现,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阆中的乡土画家马先达、陈文大等人曾将道台衙门的整个轮廓布局及细微结构画了下来,为如今的恢复提供了难得的依据。

老人们说,道台衙门内的每一处景观都有意味隽永的故事。诸如"思豫仓",便由咸丰元年的川北道台胡兴仁修建,每年他自捐俸银买谷二百担,贮于仓内以备荒年赈灾之用,堪称一段佳话。

阆中一些文化人士还纷纷建言:恢复道台衙门不单只是一幢古建筑外壳的再现。事实上名研会两年前就呼吁社会贤达和搞收藏的研究人员有所准备。他们谢绝外地客商高价收购阆中明代官用器物,如四川罕见的楠木几案(为省级官衙用)、楠木二出头官帽椅、书有"举案齐眉"的呈装诉讼公文盒和大量属于明代的窗花、屏风、雕饰诸珍品,还有不可多得的如"风度端凝"、"明经炬典"等巨型匾额,专为提供道台衙门修复后配套使用。[3]

旅游景点

巴巴寺

在四川阆中县城东1公里的盘龙山麓。是一组具有伊斯兰教特色的古建筑群。麦加城噶得勒夜教门祖师尔朴董那希,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随同川北镇台左都督马子云到阆中传教,康熙二十八年死于阆中。其弟子祁静一为尔朴董那希造拱拜(伊斯兰墓葬),故建此寺。巴巴是阿拉伯语祖先的译音简化。寺由山门、照壁、牌坊、大殿、拱拜、后庭、井亭等组成。照壁的内墙全由砖仿木作斗拱,转角四朵斗栱出四跳,异常繁复,如一朵怒放之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