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阳陵泉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揭密真相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阳陵泉穴 Yáng líng quán(GB34),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合(土)穴。八会穴之筋会。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阳陵泉穴的位置: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中医认为刺激阳陵泉穴有缓解治疗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等作用。

穴位含义

胆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
1、阳陵泉穴。“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阳陵名意与阳陵泉同。
2、筋会。“筋”,肝胆所主之风也。“会”,交会也。筋会名意指胆经的天部风气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下传的寒湿风气和胆经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阳热风气,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名“筋会”。
3、胆经合。“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
4、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同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胆经上、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概况

【取穴】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即:在小腿的外侧,膝关节下方的外侧有一个高点(腓骨小头),从高点的前下方大概一寸左右有一个凹陷。)[1]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和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冷降归地。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作用功效

【功效应用】具有舒肝利胆,强健腰膝的功效。
【主治病症】
主治胆、肝、下肢等疾患: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软,筋痛,虚劳失精,小便不禁,遗尿,颜面浮肿,小儿惊风,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肩痛,膝髌肿痛
现代又用阳陵泉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舞蹈病,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下肢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胁肋痛,便秘,膝肿痛,肝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踝扭伤,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胆结石,胆绞痛,习惯性便秘等。
【配伍应用】
阳陵泉穴环跳穴、风市穴、委中穴、悬钟穴,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 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阳陵泉穴配阴陵泉穴、中脘穴,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痛。 阳陵泉穴配人中穴、中冲穴、太冲穴,有祛风镇静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穴位疗法

【针刺】直刺1~1.5寸,局部酸胀感明显
【灸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按摩】按摩阳陵泉,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减轻胆囊内压力,缓解胆囊炎等症。

视频

焦守廷上传足少阳胆经《阳陵泉穴》

參考文獻

  1. 阳陵泉穴,穴位密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