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陈亮」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崔护(772 — 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
 
SGH對話 | 貢獻
(removed Category:南宋思想家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 次修訂)
行 1: 行 1: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陈亮
 +
| 图像    = 
 +
[[File:陈亮07dd950d26c.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2384b07dd950d26c.jpg?size=470x621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5661649-7570650.html 来自360百科]]]
 +
| 图像说明 =   陈亮 |center
 +
| 出生日期 =  1143年10月16日 
 +
| 出生地点 =   婺州永康
 +
| 逝世日期 =  1194年
 +
| 所处时代 =   南宋
 +
| 别名    =   陈汝能、陈同
 +
| 官职    =   签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
 +
| 知名作品 =   《龙川文集》《龙川词》
 +
}}
  
 +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 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主张北伐。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陈亮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孝宗,反对“偏安定命”,痛斥秦桧奸邪,倡言恢复,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崔护(772 — 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所谓一诗定诗名,崔护也以这一首诗,而成就了他的名垂青史。
+
== 人物生平 ==
  
  快速导航
+
  陈亮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ref>姜书阁.陈亮龙川 笺注·附录:陈同甫年谱.北京:人 民出 版社,1980年9月ref>姜书阁.陈亮龙川词笺注·附录:陈同甫 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ref>在他的身叙中说:“陈氏以财豪于乡,旧矣,首五世而子孙散落,往往失其所庇依。”( 陈亮集 卷15 送岩起叔之官序 ),陈氏在其祖父 ,家境富裕,人丁兴旺。“当时聚会,动则数百人”“其后数年,死 困顿,何所不有”,从此便没落下来,陈亮的曾祖父陈知元在 宋徽宗宣和年间“以武弁赴京守御,从大将刘元庆”死于抗金战斗之中。他的祖父陈益“明敏有胆决”,其父陈次尹刚成 即为全家生活而奔波,陈亮的母亲,14岁便生下了陈亮,对陈亮的哺养教育之责, 主要 由祖父母承担,他们把复兴陈家 希望寄托在陈亮身上。陈亮说:“皇祖、皇祖妣鞠我而教以学,冀其必有立于斯世,而谓其必能魁多士也……少则名亮以汝能,而字以同父。倦倦恳恳之意”。
条图册城市百科
 
字号 字殷功;号不详
 
族族群 汉族
 
生日期 772
 
代表作品 题都城南庄 山鸡舞石镜 、《五月水边柳》
 
唐代末期
 
地 博陵(今河 定州市)
 
逝世日期 846
 
本名 崔护
 
 
 
1人物故事
 
2 主要 作品
 
3《五月水边柳》
 
4野史逸闻
 
5人物生平
 
6个人作品
 
7词条图册
 
1人物故事编辑
 
绛娘与崔护 桃花缘
 
  
 去年 今日 中,人 面桃花相映红;
+
[[File:陈亮像1.jpg|缩略图|[https://gss2.bdstatic.com/-f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c030adeda6af2eddd0f14eebbd110102/574e9258d109b3de2abb3783c6bf6c81810a4cd1.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pic/%E9%99%88%E4%BA%AE/11999960/0/574e9258d109b3de2abb3783c6bf6c81810a4cd1?fr=lemma&ct=single 来自大众网图片]]]
 +
《宋史·陈亮传》说他“生而且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从青少年开始,就显示了他是一位聪颖精明,才华横溢和志量非凡的人。在18岁时,他就考查了历代古人用兵成败的事迹,写出了《酌古论》3篇,讨论了19位风云人物。当时的婺州郡守周葵看了这部书,对他十分赏识,赞誉为 “他日国士也”,并“请为上客”(同上)。然而,周葵所欣赏的是陈亮博通古今的才华,期望把这位有希望的青年人纳入道德性命之学的轨范中 ,孝宗隆兴元 ,周葵参知政事,聘陈亮为其幕宾“朝士百事、必指令揖亮,因得时豪俊尽其议论”。周葵授以《中庸》《大学》曰:“谈此可精性命之学”,但陈亮对 不很感兴趣,他后来说“绍兴辛已,壬午之间,余以报治兵事,为一时明公巨臣之所许,而反授《 庸》《大学》之旨 余不能识也,而复以古文自诡于时,道德性命之学亦渐闻矣。”经过学习,陈亮虽然对道德性命之学有所了解,但他却认为,那种空谈心胜的道德性命之学无补于实际,更不能解决抗金统一事业,所以没有按照周葵为他设计的道路去实行,而是继续研究前 的历史,并且又撰著了《英豪录》和《中兴遗传》两部著作,冀图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中兴复国的借鉴。
  
 人 处去?桃花依旧笑春 风。[1]
+
  陈亮在青壮年时期,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得中。他说:“亮闻古 之于文也,犹其为仕也,仕将以行其道也,文将以载其道也,道 在于我,则虽仕 为”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陈亮35岁时又“诣阙上言”,慷慨激昂地批判了自秦桧以来朝廷苟安东南一隅的国策和儒生、学士拱手端坐空言性命的不良 气,感动了孝宗,受其赏识,“欲榜朝堂以励群臣,用种放故事,诏令上殿,将擢用之”,但被陈亮拒绝了 这是因为孝宗的宠幸大臣曾觐插手这件事,他想掠美皇恩,抢在孝宗颁发之前见了陈亮,借拢络陈亮以扩展个人势力,此事为陈亮所知,因而 “逾垣而逃”。
 +
[[File:陈亮像2.jpg|缩略图|[https://gss2.bdstatic.com/-f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f71a610d2d7f9e2f74351a0a2f31e962/0b46f21fbe096b63a0b58dbb06338744eaf8aca9.jpg 陈亮][https://baike.baidu.com/pic/%E9%99%88%E4%BA%AE/11999960/0/0b46f21fbe096b63a0b58dbb06338744eaf8aca9?fr=lemma&ct=single 来自大众网图片]]]
 +
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陈亮24岁“首贡于乡,旋入太学”。次年,朝廷与金人媾和,“天下欣然,幸得苏息”,独陈亮敢冒风险,认为不可,他以布衣身分,连上五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五论》。二百年后的方孝儒,在读陈同甫《上孝宗四书》时称赞道“士大夫厌厌无气,有言责者不敢吐一词,况若同甫一布衣乎!人不以为狂,则以为妄”,朝廷置之不理,陈亮回乡教书讲学,“学者多归之”,但他出于一个爱国者的责任感,又于1178年中,连续三次上书,由于奏疏直言不讳,大胆揭发了一班大臣退让求和,苟且求安和儒士们脱离实际的空谈风,遭到了当道者的忌恨。回乡之后,就有人向刑部控告了他,刑部侍郎何澹素忌恨陈亮,以“言涉犯上”之罪,逮捕了他,并施以酷刑“笞亮无完肤”。此事孝宗得知,下诏免死,陈亮回乡后,又发生了家僮杀人的事,被仇家控告为陈亮所指使,陈亮之父被囚于州狱,本人被下大理狱,这次蒙难因丞相王淮和好友辛弃疾等人的营救,又得免死,回家后的三年中,同朱熹展开了“王霸义利之辨”的交锋。
  
  崔护诗 图  吴玉阳作
+
  经过两次下狱,经受严重打击排斥之后,陈亮并未对恢复中原之志有所改变,考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亲自到建康(南京)京口(镇江)观察地形,作词《念奴娇·登多景楼》,对建康京口一带有如下描写“一水横陈,连罔三两,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主张不要把长江天险仅仅当做是隔断南疆北界的门户,而要把它作为北伐中原,恢复失地的跳板,长驱直入,不须反顾。并且再次上疏,建议孝宗“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天下锐 恢复”。这时正遇孝宗决定内禅,奏疏未予上报,此次上书不但未到孝宗皇帝之手,反而因其内容指陈时弊,触怒了许多官僚,“繇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当路欲置我于死地”。陈亮回乡后,一次参加乡人宴会,有人在杯中放了胡椒末,同座的人回家暴风,他的家人诬告陈下了毒, 陈亮再吃官司,下了大理。其后因少卿郑汝谐在光宗面前求情,才免于死,这次下狱,从表面上看,属于刑事案件,实际在其背后隐藏着政治原因。陈亮出狱后说 “亮滥膺无须之祸,初欲以人残其命,后欲以受赂残其躯,拒狱反端,搜寻竟不得一笔之罪……可谓吹毛求疵之极矣。”
  崔护诗意图 吴玉阳作(2)
 
  
  崔护诗意
+
  陈亮竭忧于国 事,为 国家民族 复兴尽瘁忧梦 多次上 向朝廷提 了很多好的建议 曾得到孝宗皇帝的赏识,但终未被任用 直到绍熙四年(1193 ), 51岁 时, 他参加礼部的 士试, 中了状元 。他 在中状元后 报恩诗中说:“复仇 是平生志 勿谓儒臣鬓发苍” 又在《告祖考文》中说:“亲 能报,报君勿替。70年间 大责 非毕大事 心实耻 及第后 授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 而, 终因长期“忧患困折 精泽内耗 形体外高” 于绍熙五年(1194年),52岁就病逝 了。 陈亮死后40年 著作被编辑为《龙川集》行世
崔护诗意
 
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诵。然而知诗者并非尽知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 。故事中饱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 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 “桃花缘”。崔护是唐德宗贞年间博陵县(今河北博野县) 一位书生 出身于 香世家 天资纯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即使偶尔偷闲 ,也 喜欢独来独往 这一 的清明 崔护在长安 京赶 ,结束后到都城南郊游玩 一路上杨柳花飞、莺燕啁鸣、暖阳和风、瑞气宜人。苦读不知春已浓的 顿觉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尽 红花绿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着大 然赐予人类的礼物 浑然不知道路的远近 。不 知不觉离城已远 他忽然觉得 些腿酸口渴 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些水喝 以便日落 前赶回城去 这里已是僻野 农家住得极为零落 他举目四眺,望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是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临近山脚,在远处能望见的茅屋这时反 全部被桃树遮住 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 缀满枝桠 微风吹来 清香绕人,让人疑是误入 桃花源中 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 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 小院,院落简朴雅洁 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简陋却整齐异常。崔护心想:“何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
 
  
  墨渍未干 诗笺 ,上 面写着一首 咏梅 绝句;
+
== 文学创作 ==
 +
[[File:陈亮朔像.jpg|缩略图|[https://gss1.bdstatic.com/-v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3b90ef2c9a52982201333ec1e7cb7b3b/902397dda144ad342431546cdaa20cf430ad854b.jpg 陈亮塑像][https://baike.baidu.com/pic/%E9%99%88%E4%BA%AE/11999960/0/902397dda144ad342431546cdaa20cf430ad854b?fr=lemma&ct=single 来自大众网图片]]]
 +
陈亮 政论文、史论 如《 孝宗皇帝书》、《中兴五论》、《酌古论》等,提出“任贤使能”、 简法重令 等革新图强 论,无不以功利为依归。其哲学论文,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为永康学派的代表。他提倡“实事实功”,有益于国计民生,并对理学家空谈“尽心知性”,讥讽为“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他还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所作文章,说理透辟,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自称"人中之龙,文中之虎",可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甲辰答朱元晦书》)。
  
  素艳明寒 雪, 清香任晓 风。
+
  陈亮有词74首。他的爱国词作能结合政治议论,自抒胸臆,曾自言其词作“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水心集》卷二十九《书龙川集后》)。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念奴娇〕《登多景楼》:“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以及〔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 ”等,其爱国愤世之情 慷慨激烈,气势磅礴,与辛弃疾词 相近似。刘熙载《艺概》卷四说"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可 怜浑似我 零落此山 中。
+
  陈亮作词,曾自述:“本之以方言俚语,杂之以街谭巷歌,抟搦义理,劫剥经传,而卒归之曲子之律, 以奉百世豪英一笑。”(《与郑景元提干书》)所作除爱国豪壮之词外,亦有艳丽、闲适、应酬和投赠、祝寿之作 如〔水龙吟〕“闹花深处层楼”、〔虞美人〕“东风荡扬轻云缕”等,颇为清幽闲淡,疏宕有致。然而他的应酬、祝寿之词则大都无甚新意,但“不作一妖语、媚语”(毛晋《龙川词跋》)
  
  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 ,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萧索与无奈的心境。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此?又是怎样的心情与遭际衍出如此无奈的 字呢?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这时,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 ,见 对方正凝视着墙上的对联似乎在品味,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公,请用茶 ”崔护从思索中转过神来 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透红的脸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 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风采 一时间,崔护竟然 些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一份娇羞把她点缀得更加动人,崔护不由得心旌摇曳,险些儿难以自持。但毕竟是饱读诗 ,通情识礼的 生,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致于在少女面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然也就不便多问了
+
  《直斋 录解题》著录《龙川 集》40卷 今不 传本 有明成化刻本30卷 明万历、崇祯刻本 史朝富刻本,均为30卷 通行本 《国学基本丛 》本,《四部备要》排印本。1974年中华 局出版校点本《陈亮集》
  
  崔护柴门 诗地
+
  《直斋书录解 》著录陈亮《外集》词4卷 今不传 现存《龙川词》 ,有 明《唐宋名贤百 词》、明毛晋汲古阁本 《四库全书》、《续金华丛书》、《四部备要》均用汲古阁本 《全宋词》用毛刻 钞校 正,又加 辑补
崔护柴门题诗地
 
然而墙上的联句、桌上的诗句、以及眼前的人物 这一切所透露出来的 都强烈地暗示着这茅舍的主人 一番不凡的来历。崔护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团迷雾,但既然人 不愿多谈,他也就只好搁在一边了 两人在屋中静默了一会儿,崔护将话题转到景物上.他大赞此地景色宜人,犹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少女只是听他高谈阔论,含笑颔首似是赞同,却 不说话。说到春天,崔护诗情大发,又对古今著名的游春诗词品评了一番,最后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长地望着绛娘,等着她的反应。灵慧的绛娘当然 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面对着这样一位风华 茂、气宇轩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 ,又 怎不叫她情窦初开的心中春意荡漾呢?但知书识礼的少女怎敢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含羞不语,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偶尔用含情脉脉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 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脚尖,益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面对少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是好,饱读圣贤书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热烈、更轻浮的举动来。平时极少接触女孩的崔护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见少女长久不语,还以为自己得罪了她。于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觉便在言语上有了一些收敛
 
  
  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对未婚男女能够端茶递水,独处一室,已属破格之举。在乡村僻野尚且说得过去,若在城里则是 逆不道了。两颗年轻而挚热的心,在春日午后的暖阳中激荡着,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吸引着,然而“发乎情,止乎礼”,两个饱受礼节教育的年轻人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越轨行为。眼看着太阳已经偏入西边的山坳,崔护只好起身,恳切地道谢后,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少女把他送出院门,倚在柴扉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渐渐走远。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只见桃花一般的少女,映着门前艳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妙的春景 啊!但少女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已看不清楚了。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护和绛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爱的涟漪。然而,男女之情,对男性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些点缀,在女性却是生命的全部。
+
== 相关文献 ==
 +
[[File:《陈龙川传》书影(邓广铭著,三联书店).jpg|缩略图|左|[https://gss1.bdstatic.com/-v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5ed82fed454a20a4351e3bc5a0509847/b17eca8065380cd78cedd512ab44ad3458828159.jpg 《陈龙川传》书影(邓广铭著,三联书店)][https://baike.baidu.com/pic/%E9%99%88%E4%BA%AE/11999960/0/b17eca8065380cd78cedd512ab44ad3458828159?fr=lemma&ct=single 来自 众网 片]]]
 +
===宋史===
  
  自从崔护离开以后 绛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 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盘桓在她脑海中 让她朝思暮想、魂牵梦萦 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 提起 而崔护回到家中 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中 ,日 夜苦读 心思不复他顾;寻春巧遇绛娘 事只能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 ,以 猿意马而荒废了学业
+
  陈亮,字同父,婺州 永康人。生而目光有芒 为人才气超迈 喜谈兵 论议风生 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考古 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 郡守周葵得之,相与论难 奇之 曰:“他 国士也。”请为上客。及葵为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 因得交 时豪俊 尽其议论。因授 《中庸》、《大学》,曰:“读此可精性命之说。”遂受而尽
  
  崔护求浆〉年画
+
  隆兴初 与金人约和 ,天 下忻 幸得苏息 独亮持 可。婺州方以解头荐 因上《 兴五论》 奏入 ,不 。已 而退修于家 学者多 益力学著书者十年
崔护求浆〉年画
 
时光如流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望着城中绽开的桃花不由地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春 的城南旧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腾,在无法压抑的冲动中,崔护抱着兴奋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一路上花开如旧,瑞气依 宜人 但这一些景物都已唤 起崔护的兴致 他心 只有那片灿灿的桃花中的伊人。寻寻觅觅,终于让他找到了那幢茅舍,但见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艳遇就是发生在昨天。走近院落 里面寂静无声。他隔着竹篱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他重复着上一年的语言 期盼着去岁的那幕再次上演。许久都 见少女出来开门,他唤了几声:“绛娘!绛娘!”除了些许微弱的回音外,并无应答之声 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宣告着主人 不在此。顿时 崔护觉得如一瓢冷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缤纷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见少女 来。又是夕阳西斜的时候了 他讪讪地从窗棂中取出笔墨,怅然地在房门上写下七绝一首,这就是开头提到的那首“题都城南庄”
 
  
  题罢 他仍觉意犹未尽 沉吟两遍,想改第三句为 人面只今何处去? 转念又想 一首七言绝句中用两个“今”字,不甚妥 当, 于是仍依原句 再看诗中两次提到“桃花”一词,却并不嫌重复,反而 突出了主题 渲染了气氛。
+
  先是 亮尝圜视钱塘 喟然叹曰: 城可灌尔! 盖以地下于西湖也。至是 ,当 淳熙五年 孝宗即位盖十七年矣 名同 诣阙上书曰:
  
  崔护城南访旧 没能见到绛娘 回家后 里一直放不下来 脑子里不断地问:伊人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扫墓?探亲?郊游?甚至是出嫁了?他想来想去 绛娘的倩影时常萦绕在心头 这样一来 他根本无法用 读书 甚至连茶饭也难 下咽。于 是, 数日之后 他再度前往城南寻访
+
  臣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 天命所钟也 所会也 衣冠礼乐所萃也 百代帝王之所相承也 挈中国衣冠礼乐而寓之偏方 虽天命人 犹有所系 然岂 以是 为可久安而无事也!天地之正气郁遏而久不得骋,必将有所发泄 而天命人心 固非偏方所可久系也
  
  崔护兰花册页
+
  国家二百年太平之基 三代之所无也;二圣北狩 ,汉 、唐之所未 。方 南渡之初 君臣 心疾首 誓不与之俱 ,卒 以奔败之余 而胜 及秦桧倡邪议 之, 忠臣义士斥 南方 ,而天下 之气惰矣 年之余 虽西北流寓皆抱孙长息 东南 而君父之大仇 切不复关念 ,自 非海陵送死淮南 亦不知兵戈为何事也 况望其愤 国之耻 而相率以发 矢哉!
崔护兰花册页
 
这次 他熟练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崔护心中一紧,连忙加快脚步赶到茅舍前高声询问究竟。片刻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 ,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泪眼模糊中,上下打量着崔护问道:“你是崔护吧?”对老汉知道自己的名姓,崔护 些讶异,他点头称:“晚生是崔护 ”老汉一听,悲从中来,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女儿啊!”崔护惊诧莫名,急忙询问:“敢请老丈说明原委!”老汉涕泪横流,哽咽地述说道:“爱女绛娘,年 十八 知书达礼,待字闺中,自从去年清明见了你,日夜牵肠挂肚,只说你若有情,必定再度来访。她等过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来,总不见你的踪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前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 你所题的诗, 恨自己错失良机 以为今 再见到你 因此不食不语,愁肠 结,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这个女儿相依为命, 所以迟迟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让我们父女有所依靠 现在绛娘却先我而去了,难道不是你杀了她吗?”听了这番哭诉,崔护仿佛横遭雷击,一时被震得不知所 。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 怎不让崔护心痛欲碎呢!他呜咽道:“去年路经贵宅,口渴求饮,承蒙小姐赐茶,日前再来寻访不遇,怅然题诗而返,不料竟意出这样的变故,绛娘若 死, 晚生也不愿偷生了!”他边说边奔入内室,抱住断气不久的绛娘声嘶力竭地呼喊:“绛娘慢走一步,崔护随你 来呀!”崔护一边摇晃着绛娘,一边大声哭喊,泪水流满了绛娘的面庞。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苍 ,也许是他的真情唤醒了绛娘的心,这时绛娘竟然悠悠地苏醒过来。一开始是呼出一丝绵绵的鼻息,接着双目微启,然后唇角微动,似乎认出了崔护,自己把脸深深埋进崔护的怀里。老汉见了惊喜万分,急忙备好姜汤米浆,慢慢给绛娘灌 下。 就这样,多情的绛娘居然从黄泉路上又走了回来。随后,崔护回家把情况禀明父母,父母 分体谅他们的一片真情 ,于 是依礼行聘 吉日将绛娘娶进门来。绛娘的父亲也经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 得以颐养天年。但这父女始终不愿表明 己的姓氏和身世 留下一个难解之谜 也许老汉曾经在朝中为官,因 获罪 于是隐姓埋名,蛰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顾忌,崔护 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护娶了绛娘这么一位情深意厚 贤淑美慧的娇妻 心中自是美不胜收。绛娘殷勤执家、孝顺公婆、和睦亲邻 夜来红袖添香 为夫伴读,使得崔护心无旁思 专意 功课 学业日益精进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 崔护赶会试,获进士及第,外放 官,仕途一帆风顺 官到岭南节度使。在绛娘的佐助 下, 他为官清正 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
  丙午 丁未之变 距今尚以为远 而海陵之祸 盖陛下即位之前一年也。独陛下奋不自顾 殄灭 而天下之人安然如无事 时方口议腹非 以陛下 喜功名而不恤后患 虽陛 亦不能以崇高之势而独胜之 隐忍以至于今 又十有七年矣
  
2主要作品编辑
+
  昔春秋时,君臣父子相戕杀之祸,举一世皆安之。而孔子独以为三纲既绝,则人道遂为禽兽,皇皇奔走,义不能以一朝安。然卒于无所遇,而发其志于 春秋》之书,犹能以惧乱臣贼子。今举一世而忘君父之大仇,此岂人道所可安乎?使学者知学孔子之道,当道陛下以有为,决不沮陛下以苟安也。 师之不出,于今几年矣,岂无一豪杰之能自奋哉?其势必有时而发泄矣。苟国家不能起而承之,必将有承之者矣。不可恃衣冠礼乐之旧,祖宗积累之深,以为天命人心可以安坐而久系也。“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自三代圣人皆知其为甚可畏也。
 《 题都城 庄》
+
[[File:陈亮所书自赞.jpg|缩略图|[https://gss1.bdstatic.com/9v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c6970468d333c895a27e9f79e1127397/267f9e2f07082838d683afebb299a9014d08f147.jpg 陈亮所书自赞][https://baike.baidu.com/pic/%E9%99%88%E4%BA%AE/11999960/0/267f9e2f07082838d683afebb299a9014d08f147?fr=lemma&ct=single 来自大众网图片]]]
 +
春秋之末,齐、晋、秦、楚皆衰,吴、越起于小邦,遂伯诸侯。黄池之会,孔子所甚痛也,可以明中国之无人矣。此今世儒者之所未讲也。今金源之植根既久,不可以一举而遂灭;国家之大势未张,不可以一朝而大举。而人情皆便于通和者,劝陛下积财养兵,以待时也。臣以为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为妄庸两售之地,宜其为人情之所甚便也。自和好之成十有余年,凡今日之指画方略者,他日将用之以坐筹也;今日之击球射雕者,他日将用之以决胜也。府库充满,无非财也;介胄鲜明,无非兵也。使兵端一开,则其迹败矣。何者?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兵食以用而见其盈虚,安坐而盈者不足恃也。而朝廷方幸一旦之无事,庸愚龌龊之人皆得以守格令、行文书,以奉陛下之使令,而陛下亦幸其易制而无他也。徒使度外之士摈弃而不得骋,日月蹉跎而老将至矣。臣故曰: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为妄庸两售之地也。
  
  年今日 此门 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
  东晋百 之间,南北未尝通和也,故其臣东西驰骋,多可用之才。 和好一不通,朝野之论常如敌兵之在境,惟恐其不得和也,虽陛下亦不得而不和矣。昔者金人草居野处,往来无常,能使人不知所备,而兵无 不可出也。今也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 点兵聚粮,文移往反,动涉岁月 一方有警,三边骚动,此岂能岁出师以扰我乎?然使朝野常如敌兵之在境,乃国家之福,而英雄所用以争天下之机也,执事者胡为速和以惰其心乎?
  
 人 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
  晋、楚之战于邲也,栾书以为:“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 而训之:‘于!民生之 易,祸至之无日 戒惧之
  
  《郡斋三月 旬作》
+
  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晋、楚之弭兵于宋也,子罕以为:“兵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求去之,是以诬道蔽诸侯也。”夫人心之不可惰,兵威之不可废,故虽成、康太平,犹有所谓四征不庭、张皇六师者,此李沆所以深不愿真宗皇帝之与辽和亲也。况南北角立之时,而废兵以惰人心,使之安于忘君父之大仇,而置中国于度外,徒以便妄庸之人,则执事者之失策亦甚矣。陛 何不明大义而慨然与金绝也?
  
  春事 已歇 池塘旷幽寻
+
  贬损乘舆,却御正殿,痛自克责,誓必复仇,以励群臣,以振天下之气,以动中原之心,虽未出兵,而人心不敢惰矣。东西驰骋,而人才出矣。盈虚相补,而兵食见矣。狂妄之辞不攻而自息,懦庸之夫不却而自退缩矣。当有度外之士起,而惟陛下之所欲用矣。是云合响应之势,而非可安坐所致也。臣请为陛下陈国家立国之本末,而开今日大有为之略;论天下形势之消长,而决今 大有为之机 惟陛下幸听之
  
  残红披独坠 嫩绿间浅深
+
  唐自肃、代以后 上失其柄,藩镇自相雄长,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赋,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尽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强、正统数易之祸。艺祖皇帝一兴,而四方次第平定,藩镇拱手以趋约束,使列郡各得自达于京师。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财归于漕司,而兵各归于郡。朝廷以一纸下郡国,如臂之使指,无有留难。自筦库微职,必命于朝廷,而天下之势一矣。故京师尝宿重兵以为固,而郡国亦各有禁军,无非天子所以自守其地也。兵皆天子之兵,财皆天子之财,官皆天子之官,民皆天子之民,纪纲总摄,法令明备,郡县不得以一事自专也。士以尺度而取,官以资格而进,不求度外之奇才,不慕绝世之隽功。天子蚤夜忧勤于其上,以义理廉耻婴士大夫之心,以仁义公恕厚斯民之生,举天下皆由于规矩准绳之中,而二百年太平之基从此而立
  
  偃仰卷芳褥 顾步爱新阴
+
  然契丹遂得以猖狂恣睢 与中国抗衡,俨然为南北两朝,而头目手足浑然无别。微澶渊一战,则中国之势浸微,根本虽厚而不可立矣。故庆历增币之事,富弼以为朝廷之大耻,而终身不敢自论其劳。盖契丹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供贡,是臣下之礼也。契丹之所以卒胜中国者,其积有渐也。立国之初,其势固必至此。故我祖宗常严庙堂而尊大臣,宽郡县而重守令。于文法之内,未尝折困天下之富商巨室;于格律之外,有以容奖天下之英伟奇杰,皆所以助立国之势,而为不虞之备也
  
  谋春未及竟 夏初遽见侵
+
  庆历诸臣亦尝愤中国之势不振矣 而其大要,则使群臣争进其说,更法易令,而庙堂轻矣;严按察之权,邀功生事,而郡县又轻矣。岂惟于立国之势无所助,又从而朘削之,虽微章得象、陈执中以排沮其事,亦安得而不自沮哉!独其破去旧例,以不次用人,而劝农桑,务宽大,为有合于因革之宜,而其大要已非矣。此所以不能洗契丹平视中国之耻,而卒发神宗皇帝之大愤也
  
  《五月水 柳》
+
  王安石以正法度之说,首合圣意,而其实则欲籍天下之兵尽归于朝廷,别行教阅以为强也;括郡县之利尽入于朝廷,别行封桩以为富也。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均输之法,惟恐商贾之不折也。罪无大小,动辄兴狱,而士大夫缄口畏罪矣。西、北两 致使内臣经画,而豪杰耻于为役矣。徒使神宗皇帝见兵财之数既多,锐然南北征伐,卒乖圣意,而天下之势实未尝振也。彼盖不知朝廷立国之势,正患文为之太密,事权之太分,郡县太轻于下而委琐不足恃,兵财太关于上而重迟不易举。祖宗惟用前四者以助其势,而安石竭之不遗余力,不知立国之本末者,真不足以谋国也。元祐、绍圣一反一复,而卒为金人侵侮之资,尚何望其振中国以威四裔哉?
  
  结根挺涯涘 垂影覆清浅
+
  南渡以来 大抵遵祖宗之旧,虽微有因革增损,不足为轻重有无。如赵鼎诸臣,固已不究变通之理,况秦桧尽取而沮毁之,忍耻事仇,饰太平于一隅以为欺,其罪可胜诛哉!陛下愤王业之屈于一隅,励志复仇,不免籍天下之兵以为强,括郡县之利以为富。加惠百姓,而富人无五年之积;不重征税,而大商无巨万之藏,国势日以困竭。臣恐尺籍之兵,府库之财,不足以支一旦之用也。陛下蚤朝晏罢,冀中兴日月之功,而以绳墨取人,以文法涖事;圣断裁制中外,而大臣充位,胥吏坐行条令,而百司逃责,人才日以阘茸。臣恐程文之士,资格之官,不足当度外之用也。艺祖经画天下之大略,太宗已不能尽用,今其遗意,岂无望于陛下也!陛下苟推原其意而行之,可以开社稷数百年之基,而况于复故物乎!不然,维持之具既穷,臣恐祖宗之积累亦不足恃也。陛下试令臣毕陈于前,则今日大有为之略必知所处矣
  
  睡脸寒未开 懒腰晴更软
+
  夫吴、蜀天地之偏气 钱塘又吴之一隅。当唐之衰,钱镠以闾巷之雄,起王其地,自以不能独立,常朝事中国以为重。及我宋受命,禘尽以其家入京师,而自献其土。故钱塘终始五代,被兵最少,而二百年之间,人物日以繁盛,遂甲于东南。及建炎、绍兴之间,为岳飞所驻之地,当时论者,固已疑其不足以张形势而事恢复矣。秦桧又从而备百司庶府,以讲礼乐于其中,其风俗固已华靡,士大夫又从而治园囿台榭,以乐其生于干戈之余,上下晏安,而钱塘为乐国矣。一隙之地,本不足以容万乘,而镇压且五十年,山川之气盖亦发泄而无余矣。故谷粟、桑麻、丝枲之利,岁耗于一岁,禽兽、鱼鳖、草木之生,日微于一日,而上下不以为异也。公卿将相,大抵多江、浙、闽、蜀之人,而人才亦日以凡下,场屋之士以十万数,而文墨小异,已足以称雄于其间矣。陛下据钱塘已耗之气,用闽、浙日衰之士,而欲鼓东南习安脆弱之众,北向以争中原,臣是以知其难也
  
  摇空条已重 拂水带
+
  荆、襄之地 在春秋时,楚用以虎视齐、晋,而齐、晋不能屈也。及战国之际,独能与秦争帝。其后三百余年,而光武起于南阳,同时共事,往往多南阳故人。又二百余年,遂为三国交据之地,诸葛亮由此起辅先主,荆楚之士从之如云,而汉氏赖以复存于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邓艾、羊祜皆以其地显名。又百余年,而晋氏南渡,荆、雍常雄于东南,而东南往往倚以为强,梁竟以此代齐。及其气发泄无余,而隋、唐以来,遂为偏 下州。五代之际,高氏独常臣事诸国。本朝二百年之间,降为荒落之邦,北连许、汝,民居稀少,土产卑薄,人才之能通姓名于上国者,如晨星之相望。况至于建炎、绍兴之际,群盗出没于其间,而被祸尤极,以迄于今,虽南北分画交据,往往又置于不足用,民食无所从出,而兵不可由此而进。议者或以为忧,而不知其势之足用也。其地虽要为偏方,然未有偏方之气五六百年而不发泄者,况其东通吴会,西连巴蜀,南极湖湘,北控关洛,左右伸缩,皆足以为进取之机。今诚能开垦其地,洗濯其人,以发泄其气而用之,使足以接关洛之气,则可以争衡于中国矣,是亦形势消长之常数也
  
  似醉烟景凝 如愁月露泫
+
  陛下慨然移都建业 百司庶府皆从草创,军国之仪皆从简略,又作行宫于武昌,以示不敢宁居之意。常以江、淮之师为金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任,宽其文法,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
  
  丝长鱼误恐 枝弱禽惊践
+
  石晋失卢龙一道 以成开运之祸,盖丙午、丁未岁也。明 年,艺祖皇帝始从郭太祖征伐,卒以平定天下。其后契丹以甲辰败于澶渊,而丁未、戊申之间,真宗皇帝东封西祀,以告太平,盖本朝极盛之时也。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此一变矣。又六十年丙午、丁未,遂为靖康之祸。天独启陛下于是年,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今者去丙午、丁未,近在十年间矣。天道六十年一变,陛下不可不有以应其变乎?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
  
 长 别几多情 含春 攀搴
+
  臣不佞,自少有驱驰四方之志,尝数至行都,人物如林,其论皆不足以起人意,臣是以知陛下大有为之志孤矣。辛卯、壬辰之间,始退而穷天地造化之初,考古今沿革之变,以推极皇帝王伯之道,而得汉、魏、晋、唐 短之由,天人之际昭昭然可考而知也。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陛下接之而不任以事,臣于是服陛下之仁。又悟今世之才臣自以为得富国强兵之术者,皆狂惑以肆叫呼之人也。不以暇时谋究立国之本末,而方扬眉伸气以论富强,不知何者谓之富强乎?陛下察之而不敢尽用,臣于是服陛下之明。陛下厉志复仇足以对天命,笃于仁爱足以结民心,而又仁明足以照临群臣一偏之论 此百代之英主也。今乃委 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陛下诚令臣毕陈于前,岂惟臣区区之愿,将天地之神、祖宗之灵,实与闻之
  
  《三月五日陪裴 夫泛长沙东湖》
+
  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以励群臣,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 臣莫知所为,惟曾觌知之,将见亮,亮耻之,逾垣而逃。觌以其不诣己,不悦。大臣尤恶其直言无讳,交沮之,乃有都堂审察之命。宰相临以上旨,问所欲言,皆落落不少贬,又不合。
  
巳馀风景,芳辰集远垧。
+
==待命十日,再诣阙 书曰==
  
  彩舟 泛荡 绣毂 娉婷
+
  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大功于社稷也。然坐钱塘 侈之隅以图中原,则非其地;用东南习安之众以行进取,则非其人。财止于府库,则不足以通天下之有无;兵止于尺籍,则不足以兼天下之勇怯。是以迁延之计遂行 而陛 大有为之志乖矣。此臣所以不胜忠愤,斋沐裁书,献之阙下,愿得望见颜色,陈国家立国之本末,而开大有为之略;论天下形势之消长,而决大有为之机,务合于艺祖经画天下之本旨。然待命八日,未有闻焉。臣恐天下豪杰有以测陛下之意向,而云合响应之势不得而成矣
  
林树回葱蒨,笙歌入杳冥。
+
==又上书曰==
  
  湖光迷翡翠 草色醉蜻蜓
+
  臣妄意国家维持之具 至今日而穷,而艺祖皇帝经画天下之大指,犹可恃以长久,苟推原其意而变通之,则恢复不足为矣。然而变通之道有三:有可以迁延数十年之策,有可以为百五六十年之计,有可以复开数百年之基。事势昭然而效见殊绝,非陛下聪明度越百代,决不能一一以听之。臣不敢泄之大臣之前,而大臣拱手称旨以问,臣亦姑取其大体之可言者三事以答之
  
  鸟弄桐花日 鱼翻谷雨萍
+
  其一曰:二圣北狩之痛 盖国家之大耻,而天下之公愤也。五十年之余,虽天下之气销铄颓堕,不复知仇耻之当念,正在主上与二三大臣振作其气,以泄其愤,使人人如报私仇,此《春秋》书卫人杀州吁之意也。其二曰:国家之规模,使天下奉规矩准绳以从事,群臣救过之不给,而何暇展布四体以求济度外之功哉!其三曰:艺祖皇帝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独优于前代。今天下之士熟烂委靡,诚可厌恶,正在主上与二三大臣反其道以教之,作其气而养之,使临事不至乏才,随才皆足有用,则立国之规模不至戾艺祖之本旨,而东西驰骋以定祸乱,不必专在武臣也。臣所以为大臣论者,其略如此
  
  从今留胜会 谁看画兰亭
+
  书既上 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亟渡江而归。日落魄醉酒,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言涉犯上。一士欲中亮,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语数侵澹,澹闻而嗛之,即缴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诬服为不轨。事闻,孝宗知为亮,尝阴遣左右廉知其事,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山鸡舞石镜》
+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于境,适被杀者尝辱亮父次尹,其家疑事由亮。闻于官,笞榜僮,死而复苏者数,不服。又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庐峰 石镜 人说舞山鸡
+
  亮自以豪侠屡遭大狱,归家益厉志读书,所学益博。其学自孟子后惟推王通,尝曰:“研穷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异,原心于秒忽,较礼于分寸,以积累为工,以涵养为正,睟面盎背,则于诸儒诚有愧焉。至于堂堂之陈,正正之旗,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现而出没,推倒一世之智勇, 拓万古之心胸 自谓差有一日之长。”亮意盖指朱熹、吕祖谦等云
  
  物象纤无隐 禽情只自迷
+
  高宗崩 金遣使来吊,简慢 而光宗由潜邸判临安府,亮感孝宗之知,至金陵视形势,复上疏曰:
  
  景当烟雾歇 ,心 喜锦翎齐
+
  有非常之人 然后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计、举常事以应之者,不待知者而后知其不济也。秦桧以和误国二十余年,而天下之气索然无余矣。陛下慨然有削平宇内之志,又二十余年,天下之士始知所向,其有功于宗庙社稷者,非臣区区所能诵说其万一也。高宗皇帝春秋既高,陛下不欲大举,惊动慈颜,抑 俯首,以致色养,圣孝之盛,书册之所未有也 今者高宗既已祔庙,天下之英雄豪杰皆仰首以观陛下之举动,陛下其忍使二十年间所以作天下之气者,一旦而复索然乎?
  
  宛转乌呈彩 婆娑凤欲栖
+
  天下不可以坐取也 兵不可以常胜也,驱驰运动又非年高德尊者之所宜也。东宫居曰监国,行曰抚军,陛下何以不于此时而命东宫为抚军大将军,岁巡建业,使之兼统诸司,尽护诸将,置长史、司马以专其劳,而陛下于宅忧之余,运用人才,均调天下,以应无穷之变?此肃宗所以命广平王之故事也
  
 何言 资羽族 在地得
+
  高宗与金有父兄之仇,生不能以报之,则死必有望于子孙, 忍以升遐之哀告诸仇哉!遗留、报谢,三使继遣,金帛宝货,千两连发。而金人仅以一使,如临小邦,哀祭之辞寂寥简慢,义士仁人痛切心骨,岂以陛下之圣明智勇而能忍之乎! 陛下倘以大义为当正,抚军之 为可行,则当先经理建业而后使临之。纵今岁未为北举之谋,而为经理建康之计,以振动天下而与金绝,陛下之初志亦庶几于少伸矣!陛下试一听臣 用其喜怒哀乐之权鼓动
  
  应笑翰音者 终朝饮败醯
+
  大略欲激孝宗恢复 而是时孝宗将内禅,不报。由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
  
  《晚鸡》
+
  先是,乡人会宴,末胡椒特置亮羹胾中,盖村俚敬待异礼也。同坐者归而暴死,疑食异味有毒,已入大理。会吕兴、何念四殴吕天济且死,恨曰:“陈上舍使杀我。”县令王恬实其事,台官谕监司选酷吏讯问,无所得,取入大理,众意必死。少卿郑汝谐阅其单辞,大异曰:“此天下奇材也。国家若无罪而杀士,上干天和,下伤国脉矣。”力言于光宗,遂得免。
  
  黯黯严城罢鼓鼙 数声相续出寒栖
+
  未几 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刑政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且曰:“臣窃叹陛下之于寿皇莅政二十有八年之间,宁有一政一事之不在圣怀?而问安视寝之余,所以察辞而观色,因此而得彼者其端甚众,亦既得其机要而见诸施行矣。岂徒一月四朝而以为京邑之美观也哉!”时光宗不朝重华宫,群臣更进迭谏,皆不听,得亮策,乃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擢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曰:“朕擢果不谬。”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闻知皆喜,故赐第告词曰:“尔蚤以艺文首贤能之书,旋以论奏动慈宸之听。亲阅大对,嘉其渊源,擢置举首,殆天留以遗朕也。”授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未至官,一夕,卒
  
 不 嫌惊破纱窗梦 却恐为妖半夜啼
+
  亮之既第而归也,弟充迎拜于境,相对感泣。亮曰:“使吾他日而贵,泽首逮汝,死之日,各以命服见先人于地下足矣。”闻者悲伤其意。然志存经济,重许可,人人见其肺肝。与人言,必本于君臣父子之义,虽为布衣,荐士恐弗及。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 衰。卒之后,吏部侍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官 非故典也。端平初,谥文毅,更与一子官
  
3《五 水边柳》编辑
+
== 轶事汇编 ==
 +
[[File:陈亮之墓.jpg|缩略图|[https://gss1.bdstatic.com/9v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54b67e3d20a446237acaa260a8237246/cb8065380cd79123ae499033ad345982b3b780cf.jpg 陈亮之墓][https://baike.baidu.com/pic/%E9%99%88%E4%BA%AE/11999960/22308730/cb8065380cd79123ae499033ad345982b3b780cf?fr=lemma&ct=cover 来自大众网图片]]]
 +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过小桥,三跃而马三却,同甫怒,拔剑斩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订交。稼轩帅淮时,同甫访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酒酣,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并北者如此,北之可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唐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鳖。饮罢,宿同甫于斋,同甫夜思稼轩沉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 余,致书稼轩,假十万缗以纾困,稼轩如数与之。
  
  《五月水边柳》一诗写柳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从各个角度描摹垂柳的万千风情 写得尽态极妍 惟妙惟肖 各诗作中的“似醉烟景凝 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 枝弱禽惊践”、“物象纤无隐 禽情只自迷”、“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鸟弄桐花 日, 鱼翻谷雨萍 等都是极难得的对句,充分显示了崔护炉火纯青、完美无缺的艺术造诣
+
  龙川陈同甫 天下士也。尝视钱唐,喟然而叹曰:“城可灌尔。”奏书孝宗,请移都建康 且建行宫于武昌 以用荆襄 以制中原 上韪其议 使宰相王淮召至都省问下手处 陈与考亭游 王素不喜考亭 并陈而嫉之 日, 上问陈所言,对曰:“秀才说话耳! 遂不复召见
  
4野史逸闻编辑
+
  吕东莱 以讲学倡诸儒 四方翕然归 之。 陈同甫负才颉颃其间 ,以 兄事 之。 尝于丈席间 时发警论 东莱 谓然 东莱卒 同甫以文祭之 朱晦翁见 之, 契意 遗婺人书 曰: “诸君子聚头磕额 理会 有此等怪论!”同甫 闻之 不乐 他日上孝宗书 曰: “今世之仁士 ,自 谓得诚意正心之学者 风痹不知痛痒 人也 举一世安于君父 大仇 ,而 方且扬眉拱手以谈性命 ,不 知何 谓之性命乎?”盖微 讽晦翁 使 之, 晦翁亦不讶也
  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 人庄。一亩之宫 花木丛草 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 ,问曰:"谁耶?"护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 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 言挑之,不对,彼此目注者久 之。 崔辞去 送至门 胜情而入 崔亦睠盻 尔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 忽思 之, 可抑 径往寻之。门院如故,而已扃锁之。崔因题诗于左扉 曰:"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 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 都城南,复往寻之。 其中有哭声,扣门问 之。 有老父出 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崔惊怛 莫知所答。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 去岁已来 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 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 之, 入门 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 ,将求君子, 托吾身。今不幸 殒,得非君杀 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 之, 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老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出《本事诗》唐·孟棨)
 
  
  【注释】
+
  龙川陈亮,居里落拓,与邑之狂生甲,命妓饮于萧氏,目妓为妃。旁有客乙,欲陷陈罪,则谓甲曰:“既册妃矣,孰为相?”甲曰:“陈亮为相。”乙曰:“何以处我?”曰:“尔为右相。吾用二相,大事济矣。”乙遂请甲位于僧之高座,二相奏事讫,降阶拜,甲穆然端委而已。妃遂捧觞歌降黄龙为寿,妃与二相俱以次呼万岁。盖戏也。先是亮试南宫,何澹校其文而黜之,亮不能平,遍语朝之故旧曰:“亮老矣,反为小子所辱。”澹闻而衔之,未有间,时为吏部侍郎,乙探知其事,亟走刑部上首状,澹即缴状,事下廷尉,笞亮无全肤,诬服为不轨。案具,孝宗闻之,固知为亮,阴遣左右往永嘉,廉知其实。大臣奏入取旨,上曰:“秀才醉了,胡说乱道,何罪之有?”以御笔画其牍于地,亮与甲俱掉臂出狱。未几,亮又以家僮杀人,讎家置亮父于州圄,又属中执法,论亮情重下廷尉。时王丞相淮知上意欲活亮,稼轩辛公援之甚至,亮遂得不死。时考亭先生、水心先生、止斋陈氏,俱与亮交,莫有救亮迹。亮与辛书,有“君举吾兄,正则吾弟,竟成空言”云。
  
  博凌 唐郡名 今河北博野县
+
  陈龙川自大理狱出,赴省试。试出,过陈止斋,举第一场书义破,止斋曰:“又休了。”举第二场勉强行道大有功论破云:“天下岂有道外之功哉?”止斋笑曰 “出门便见‘哉’ 然此句却有理。”又第三场策起云:“天下大势之所趋,天地鬼神不能易,而易之者人也。”止斋曰:“此番得了!”既而果中选。
  
  都城:唐都城 今陕西西安
+
  时诸贤以光皇久阙问安,更进迭谏。亮独于末篇有“岂在一月四朝为礼”之说,光皇以为善处父子之间 亲擢第一。
  
  一亩之宫:宫 房屋的通称 后才专指帝王的住所 此处指墙垣 一亩之宫 即一亩地大小的围墙
+
  水心少与龙川游,龙川才高而学未粹 气豪而心未平。水心不以 然也 作抱膝轩诗,镌诮规宜 是时水心初起,龙川已有盛名 龙川虽不乐 亦不怒,垂死犹托铭于水心曰:“铭或不信,吾当虚空间与子辨 ”<ref>叶适.叶适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7月:482-485</ref>
  
  【译文】
+
== 作品选摘 ==
 +
[[File:陈亮作品.jpg|缩略图|[https://gss0.bdstatic.com/-4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198de9e52234349b70066987f9eb1521/55e736d12f2eb938a7f0720ddf628535e4dd6fab.jpg 陈亮作品][https://baike.baidu.com/pic/%E9%99%88%E4%BA%AE/11999960/22308729/55e736d12f2eb938a7f0720ddf628535e4dd6fab?fr=lemma&ct=cover 来自大众网图片]]]
 +
===诗作===
  
  博陵人崔护,资质甚美,性情孤洁寡,后才专指合,应举进士及第。清明节这天,他一个人去都城南门外郊游,遇到一户庄园,房舍占地一亩左右,园内 木丛生,静若无人。崔护走上前去扣门,过了一会儿,有位女子从门缝里瞧了瞧他,问道:"谁呀?"崔护告诉了自己的姓名,说:"我一人出城春游,酒后干渴,特来求点水喝。"女儿进去端了一杯水来,打开门,让他进去坐下。她一个人靠着小桃树静静地立在那里,对客人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意。她姿色艳丽,神态妩媚,极有风韵。崔护用话引逗她,只是默默不语。两人相互注视了许久,崔护起身告辞。送到门口后,她似有不胜之情地默默回到屋里,崔护也不往地顾盼,然后怅然而归。此后,崔护决心不再去见她。到了第二年清明节,忽然思念起她来,思念之情无法控制,于是直奔城南去找她。到那里一看,门庭庄园一如既往,但是大门已上了锁。崔护便在左边一扇门上题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过了几天,他突然来到城南,又去寻找那位女子。听到门内有哭的声音,扣门询问时,有位老父走出来说:"你不是崔护吗?"答道:"正是。"老父又哭着说:"是您杀了我的女儿。"崔护又惊又怕,不知该怎样回答。老父说:"我女儿已经成年,能知书达理,尚未嫁人。自从去年以来,经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时,见在左边门扇上有题字,读完之后,进门她便病了,于是绝食数日便死了。我老了,只有这么个女儿,迟迟不嫁的原因,就是想找个可靠的君子,借以寄托我的终身。如今她竟不幸去世。这不是您害死她的吗?"说完又扶着崔护大哭。崔护也十分悲痛,请求进去一哭亡灵。死者仍安然躺在床上,崔护抬起她的头让其枕着自己的腿,哭着祷告道:"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不一会儿,女儿睁开了眼睛。过了半天,便复活了。老父大为惊喜,便将女儿许给了崔护。
+
  【梅
  
5人物生平编辑
+
  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 百花皆后春。
  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 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 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
 
  
6个人作品编辑
+
  欲传春信息 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 弄, 君正主张
  《全唐诗》存诗六首 《郡斋三月下旬作》 、《五月水边柳》、《 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 湖》、《题都城南庄》、《晚鸡》、《山鸡舞石镜》
 
  
7词条图册
+
  【送文子赴阙】
  崔护诗意图  吴玉阳作崔护诗意图 吴玉阳作
 
参考资料:
 
1.
 
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
 
  
 词 条标签:
+
  直排阊阖挽天潢,到得云章自帝乡。电抉雷掀惊伟特,韵成钧奏快铿锵。
 文学作 文学 人物
+
 
 +
紫泥新拜丝纶宠,前席行依日月光。禁侍燕闲如献纳,愿将民瘼达君王。
 +
 
 +
【廷对应制】
 +
 
 +
皇朝锐意急英贤,虏据中原七十年。际遇风云凡事别,积功日月壮心愆。
 +
 
 +
管箫器小谁能识,孔孟人存用则传。惭负寿皇勤教育,奏篇半彻冕旒前。
 +
 
 +
【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
 +
 
 +
云汉昭回倬锦章,烂然衣被九天光。已将德雨平分布,更把仁风与奉扬。
 +
 
 +
治道修明当正宁,皇威震迭到遐方。复雠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
 +
 
 +
【咏梅二首】
 +
 
 +
春回积雪层冰里,香动荒山野水滨。带月一枝低弄影,背风千片远随人。
 +
 
 +
十里温香扑马来,江头还见去年梅。喜开剩欲邀明月,愁落先教扫绿苔。
 +
 
 +
【寿曾主管】
 +
 
 +
累世名称阀阅高,搢绅维复似英豪。宏才咸许致千里,小试先观梦四刀。
 +
 
 +
方正宁容迁岳麓,清明端可鉴丝毫。文章政事传家美,须信池中有凤毛。
 +
 
 +
豫章此夕诞贤良,非雾非烟遶画堂。正是庭兰争秀发,更当陇麦弄轻黄。
 +
 
 +
一杯为寿沧溟窄,万口同 日月长。朝晚定知归禁近,千年常得侍清光。
 +
 
 +
  【送 子转漕江东二首】
 +
 
 +
九重寤寐忆忠诚,故向长沙起贾生。魏阙丝纶新借宠,秦淮草木旧知名。
 +
 
 +
已闻塞下销锋镝,正自胸中有甲兵。万幕从兹无减灶,笑看卧鼓旧边城。
 +
 
 +
诏颁英簜促锋车,暂借长才按转输。昔叹当年无李牧,今知江左有夷吾。
 +
 
 +
休论足食为先策,自是平戎在用儒。来岁春风三月暮,沙堤隠隠接云衢。
 +
 
 +
===词作===
 +
 
 +
【好事近·咏梅】
 +
 
 +
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横笛。
 +
 
 +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
 +
 
 +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
 
 +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
 
 +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
 
 +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
 
 +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
 
 +
【桂枝香】
 +
 
 +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
 +
 
 +
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
 
 +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
 +
 
 +
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
 
 +
【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
 +
 
 +
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
 +
 
 +
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
 
 +
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桩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
 +
 
 +
这话霸、只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
 
 +
【水龙吟·春恨】
 +
 
 +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
 
 +
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
 
 +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
 +
 
 +
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消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
 
 +
【念奴娇·登多景楼】
 +
 
 +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
 
 +
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
 
 +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 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
 
 +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4]
 +
 
 +
【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
 
 +
东风荡飏轻云缕,时送萧萧雨。 水边台榭燕新归, 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
 
 +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
 
 +
【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
 +
 
 +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
 
 +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
 
 +
【鹧鸪天·怀王道甫】
 +
 
 +
魄行歌记昔游,心颅如许尚何求?心肝吐尽无馀事,口腹安然岂远谋!
 +
 
 +
才怕暑,又伤秋。天涯梦断有书不?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
 +
 
 +
【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
 +
 
 +
话杀浑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
 +
 
 +
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
 +
 
 +
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
 +
 
 +
卧百尺高楼斗绝。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
 +
 
 +
【最高楼·咏梅】
 +
 
 +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
 +
 
 +
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
 +
 
 +
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
 
 +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
 
 +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
 +
 
 +
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
 
 +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
 +
 
 +
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
 
 +
【一丛花·溪堂玩月
 +
 
 +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桹?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
 
 +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
 
 +
 
 +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人民 文学 出版社2005版
 +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80">
 +
File:陈亮刻像之一.jpg|]
 +
File:陈亮世系图(姜书阁绘制).jpg|
 +
File:《绣川陈氏宗谱》所载陈亮遗像.jpg|
 +
File:陈亮刻像之二.jpg|
 +
File:陈亮刻像之三.jpg|
 +
File:陈亮刻像之四.jpg|
 +
File:《绣川陈氏宗谱》所载陈亮原配何氏遗像.jpg|
 +
</gallery>
 +
 
 +
==参考资料==
 +
 
 +
{{Reflist}}
 +
[[Category:文学家]]

於 2019年10月5日 (六) 20:05 的最新修訂

陳亮
陳亮
出生 1143年10月16日
婺州永康
逝世 1194年
別名 陳汝能、陳同
知名作品 《龍川文集》《龍川詞》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後改名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 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主張北伐。孝宗淳熙五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後曾兩次被誣入獄。紹熙四年光宗策進士第一,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諡號文毅。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宋史有傳。陳亮力主抗金,曾多次上書孝宗,反對「偏安定命」,痛斥秦檜奸邪,倡言恢復,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人物生平

陳亮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1]在他的身敘中說:「陳氏以財豪於鄉,舊矣,首五世而子孫散落,往往失其所庇依。」(《陳亮集》卷15《送岩起叔之官序》),陳氏在其祖父代,家境富裕,人丁興旺。「當時聚會,動則數百人」「其後數年,死生困頓,何所不有」,從此便沒落下來,陳亮的曾祖父陳知元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間「以武弁赴京守御,從大將劉元慶」死於抗金戰鬥之中。他的祖父陳益「明敏有膽決」,其父陳次尹剛成年即為全家生活而奔波,陳亮的母親,14歲便生下了陳亮,對陳亮的哺養教育之責,主要由祖父母承擔,他們把復興陳家的希望寄托在陳亮身上。陳亮說:「皇祖、皇祖妣鞠我而教以學,冀其必有立於斯世,而謂其必能魁多士也……少則名亮以汝能,而字以同父。倦倦懇懇之意」。

《宋史·陳亮傳》說他「生而且有光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從青少年開始,就顯示了他是一位聰穎精明,才華橫溢和志量非凡的人。在18歲時,他就考查了歷代古人用兵成敗的事跡,寫出了《酌古論》3篇,討論了19位風雲人物。當時的婺州郡守周葵看了這部書,對他十分賞識,讚譽為 「他日國士也」,並「請為上客」(同上)。然而,周葵所欣賞的是陳亮博通古今的才華,期望把這位有希望的青年人納入道德性命之學的軌範中去,孝宗隆興元年,周葵參知政事,聘陳亮為其幕賓「朝士百事、必指令揖亮,因得時豪俊盡其議論」。周葵授以《中庸》《大學》曰:「談此可精性命之學」,但陳亮對此不很感興趣,他後來說「紹興辛已,壬午之間,余以報治兵事,為一時明公巨臣之所許,而反授《中庸》《大學》之旨,余不能識也,而復以古文自詭於時,道德性命之學亦漸聞矣。」經過學習,陳亮雖然對道德性命之學有所了解,但他卻認為,那種空談心勝的道德性命之學無補於實際,更不能解決抗金統一事業,所以沒有按照周葵為他設計的道路去實行,而是繼續研究前人的歷史,並且又撰著了《英豪錄》和《中興遺傳》兩部著作,冀圖從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總結出中興復國的借鑑。

陳亮在青壯年時期,曾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得中。他說:「亮聞古人之於文也,猶其為仕也,仕將以行其道也,文將以載其道也,道不在於我,則雖仕何為」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陳亮35歲時又「詣闕上言」,慷慨激昂地批判了自秦檜以來朝廷苟安東南一隅的國策和儒生、學士拱手端坐空言性命的不良風氣,感動了孝宗,受其賞識,「欲榜朝堂以勵群臣,用种放故事,詔令上殿,將擢用之」,但被陳亮拒絕了。這是因為孝宗的寵幸大臣曾覲插手這件事,他想掠美皇恩,搶在孝宗頒發之前見了陳亮,借攏絡陳亮以擴展個人勢力,此事為陳亮所知,因而 「逾垣而逃」。

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陳亮24歲「首貢於鄉,旋入太學」。次年,朝廷與金人媾和,「天下欣然,幸得蘇息」,獨陳亮敢冒風險,認為不可,他以布衣身分,連上五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中興五論》。二百年後的方孝儒,在讀陳同甫《上孝宗四書》時稱讚道「士大夫厭厭無氣,有言責者不敢吐一詞,況若同甫一布衣乎!人不以為狂,則以為妄」,朝廷置之不理,陳亮回鄉教書講學,「學者多歸之」,但他出於一個愛國者的責任感,又於1178年中,連續三次上書,由於奏疏直言不諱,大膽揭發了一班大臣退讓求和,苟且求安和儒士們脫離實際的空談風,遭到了當道者的忌恨。回鄉之後,就有人向刑部控告了他,刑部侍郎何澹素忌恨陳亮,以「言涉犯上」之罪,逮捕了他,並施以酷刑「笞亮無完膚」。此事孝宗得知,下詔免死,陳亮回鄉後,又發生了家僮殺人的事,被仇家控告為陳亮所指使,陳亮之父被囚於州獄,本人被下大理獄,這次蒙難因丞相王淮和好友辛棄疾等人的營救,又得免死,回家後的三年中,同朱熹展開了「王霸義利之辨」的交鋒。

經過兩次下獄,經受嚴重打擊排斥之後,陳亮並未對恢復中原之志有所改變,考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親自到建康(南京)京口(鎮江)觀察地形,作詞《念奴嬌·登多景樓》,對建康京口一帶有如下描寫「一水橫陳,連罔三兩,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主張不要把長江天險僅僅當做是隔斷南疆北界的門戶,而要把它作為北伐中原,恢復失地的跳板,長驅直入,不須反顧。並且再次上疏,建議孝宗「由太子監軍,駐節建康,以示天下銳意恢復」。這時正遇孝宗決定內禪,奏疏未予上報,此次上書不但未到孝宗皇帝之手,反而因其內容指陳時弊,觸怒了許多官僚,「繇是在廷交怒,以為狂怪」,「當路欲置我於死地」。陳亮回鄉後,一次參加鄉人宴會,有人在杯中放了胡椒末,同座的人回家暴風,他的家人誣告陳下了毒, 陳亮再吃官司,下了大理。其後因少卿鄭汝諧在光宗面前求情,才免於死,這次下獄,從表面上看,屬於刑事案件,實際在其背後隱藏着政治原因。陳亮出獄後說 「亮濫膺無須之禍,初欲以人殘其命,後欲以受賂殘其軀,拒獄反端,搜尋竟不得一筆之罪……可謂吹毛求疵之極矣。」

陳亮竭憂於國事,為國家民族的復興盡瘁憂夢,多次上書中,向朝廷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雖也曾得到孝宗皇帝的賞識,但終未被任用。直到紹熙四年(1193年), 51歲時,他參加禮部的進士試,考中了狀元。他在中狀元後的報恩詩中說:「復仇自是平生志,勿謂儒臣鬢髮蒼」。又在《告祖考文》中說:「親不能報,報君勿替。70年間,大責有歸,非畢大事,心實恥之」。及第後,授簽書建康軍判官廳公事,然而,終因長期「憂患困折,精澤內耗,形體外高」,於紹熙五年(1194年),52歲就病逝了。陳亮死後40年,他的著作被編輯為《龍川集》行世。

文學創作

陳亮的政論文、史論,如《上孝宗皇帝書》、《中興五論》、《酌古論》等,提出「任賢使能」、「簡法重令」等革新圖強言論,無不以功利為依歸。其哲學論文,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為永康學派的代表。他提倡「實事實功」,有益於國計民生,並對理學家空談「盡心知性」,譏諷為「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他還與朱熹多次進行論辯。所作文章,說理透闢,筆力縱橫馳騁,氣勢慷慨激昂,自稱"人中之龍,文中之虎",可謂「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甲辰答朱元晦書》)。

陳亮有詞74首。他的愛國詞作能結合政治議論,自抒胸臆,曾自言其詞作「平生經濟之懷,略已陳矣」(《水心集》卷二十九《書龍川集後》)。如〔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念奴嬌〕《登多景樓》:「憑卻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以及〔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父老長安今余幾?後死無仇可雪」等,其愛國憤世之情,慷慨激烈,氣勢磅礴,與辛棄疾詞風相近似。劉熙載《藝概》卷四說"同甫與稼軒為友,其人才相若,詞亦相似"。

陳亮作詞,曾自述:「本之以方言俚語,雜之以街譚巷歌,摶搦義理,劫剝經傳,而卒歸之曲子之律,可以奉百世豪英一笑。」(《與鄭景元提干書》)所作除愛國豪壯之詞外,亦有艷麗、閒適、應酬和投贈、祝壽之作,其中如〔水龍吟〕「鬧花深處層樓」、〔虞美人〕「東風盪揚輕雲縷」等,頗為清幽閒淡,疏宕有致。然而他的應酬、祝壽之詞則大都無甚新意,但「不作一妖語、媚語」(毛晉《龍川詞跋》)。

《直齋書錄解題》著錄《龍川文集》40卷,今不見傳本。有明成化刻本30卷,明萬曆、崇禎刻本,史朝富刻本,均為30卷。通行本有《國學基本叢書》本,《四部備要》排印本。1974年中華書局出版校點本《陳亮集》。

《直齋書錄解題》著錄陳亮《外集》詞4卷,今不傳,現存《龍川詞》,有明《唐宋名賢百家詞》、明毛晉汲古閣本。《四庫全書》、《續金華叢書》、《四部備要》均用汲古閣本。《全宋詞》用毛刻並據明鈔校正,又加輯補。

相關文獻

宋史

陳亮,字同父,婺州 永康人。生而目光有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議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嘗考古人用兵成敗之跡,著《酌古論》。郡守周葵得之,相與論難,奇之,曰:「他日國士也。」請為上客。及葵為執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時豪俊,盡其議論。因授以《中庸》、《大學》,曰:「讀此可精性命之說。」遂受而盡心焉。

隆興初,與金人約和,天下忻然幸得蘇息,獨亮持不可。婺州方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已而退修於家,學者多歸之,益力學著書者十年。

先是,亮嘗圜視錢塘,喟然嘆曰:「城可灌爾!」蓋以地下於西湖也。至是,當淳熙五年,孝宗即位蓋十七年矣。亮更名同,詣闕上書曰:

臣惟中國天地之正氣也,天命所鍾也,人心所會也,衣冠禮樂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相承也。挈中國衣冠禮樂而寓之偏方,雖天命人心猶有所系,然豈以是為可久安而無事也!天地之正氣鬱遏而久不得騁,必將有所發泄,而天命人心,固非偏方所可久系也。

國家二百年太平之基,三代之所無也;二聖北狩之痛,漢、唐之所未有也。方南渡之初,君臣上下痛心疾首,誓不與之俱生,卒能以奔敗之餘,而勝百戰之敵。及秦檜倡邪議以沮之,忠臣義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氣惰矣。三十年之餘,雖西北流寓皆抱孫長息於東南,而君父之大仇一切不復關念,自非海陵送死淮南,亦不知兵戈為何事也。況望其憤故國之恥,而相率以發一矢哉!

丙午、丁未之變,距今尚以為遠,而海陵之禍,蓋陛下即位之前一年也。獨陛下奮不自顧,志於殄滅,而天下之人安然如無事。時方口議腹非,以陛下為喜功名而不恤後患,雖陛下亦不能以崇高之勢而獨勝之,隱忍以至於今,又十有七年矣。

昔春秋時,君臣父子相戕殺之禍,舉一世皆安之。而孔子獨以為三綱既絕,則人道遂為禽獸,皇皇奔走,義不能以一朝安。然卒於無所遇,而發其志於《春秋》之書,猶能以懼亂臣賊子。今舉一世而忘君父之大仇,此豈人道所可安乎?使學者知學孔子之道,當道陛下以有為,決不沮陛下以苟安也。南師之不出,於今幾年矣,豈無一豪傑之能自奮哉?其勢必有時而發泄矣。苟國家不能起而承之,必將有承之者矣。不可恃衣冠禮樂之舊,祖宗積累之深,以為天命人心可以安坐而久系也。「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自三代聖人皆知其為甚可畏也。

春秋之末,齊、晉、秦、楚皆衰,吳、越起於小邦,遂伯諸侯。黃池之會,孔子所甚痛也,可以明中國之無人矣。此今世儒者之所未講也。今金源之植根既久,不可以一舉而遂滅;國家之大勢未張,不可以一朝而大舉。而人情皆便於通和者,勸陛下積財養兵,以待時也。臣以為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為妄庸兩售之地,宜其為人情之所甚便也。自和好之成十有餘年,凡今日之指畫方略者,他日將用之以坐籌也;今日之擊球射鵰者,他日將用之以決勝也。府庫充滿,無非財也;介冑鮮明,無非兵也。使兵端一開,則其跡敗矣。何者?人才以用而見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兵食以用而見其盈虛,安坐而盈者不足恃也。而朝廷方幸一旦之無事,庸愚齷齪之人皆得以守格令、行文書,以奉陛下之使令,而陛下亦幸其易制而無他也。徒使度外之士擯棄而不得騁,日月蹉跎而老將至矣。臣故曰: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為妄庸兩售之地也。

東晉百年之間,南北未嘗通和也,故其臣東西馳騁,多可用之才。今和好一不通,朝野之論常如敵兵之在境,惟恐其不得和也,雖陛下亦不得而不和矣。昔者金人草居野處,往來無常,能使人不知所備,而兵無日不可出也。今也城郭宮室、政教號令,一切不異於中國,點兵聚糧,文移往反,動涉歲月。一方有警,三邊騷動,此豈能歲出師以擾我乎?然使朝野常如敵兵之在境,乃國家之福,而英雄所用以爭天下之機也,執事者胡為速和以惰其心乎?

晉、楚之戰於邲也,欒書以為:「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

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於!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晉、楚之弭兵於宋也,子罕以為:「兵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聖人以興,亂人以廢,廢興存亡昏明之術,皆兵之由也。而求去之,是以誣道蔽諸侯也。」夫人心之不可惰,兵威之不可廢,故雖成、康太平,猶有所謂四征不庭、張皇六師者,此李沆所以深不願真宗皇帝之與遼和親也。況南北角立之時,而廢兵以惰人心,使之安於忘君父之大仇,而置中國於度外,徒以便妄庸之人,則執事者之失策亦甚矣。陛下何不明大義而慨然與金絕也?

貶損乘輿,卻御正殿,痛自克責,誓必復仇,以勵群臣,以振天下之氣,以動中原之心,雖未出兵,而人心不敢惰矣。東西馳騁,而人才出矣。盈虛相補,而兵食見矣。狂妄之辭不攻而自息,懦庸之夫不卻而自退縮矣。當有度外之士起,而惟陛下之所欲用矣。是雲合響應之勢,而非可安坐所致也。臣請為陛下陳國家立國之本末,而開今日大有為之略;論天下形勢之消長,而決今日大有為之機,惟陛下幸聽之。

唐自肅、代以後,上失其柄,藩鎮自相雄長,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財賦,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盡心於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強、正統數易之禍。藝祖皇帝一興,而四方次第平定,藩鎮拱手以趨約束,使列郡各得自達於京師。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易,財歸於漕司,而兵各歸於郡。朝廷以一紙下郡國,如臂之使指,無有留難。自筦庫微職,必命於朝廷,而天下之勢一矣。故京師嘗宿重兵以為固,而郡國亦各有禁軍,無非天子所以自守其地也。兵皆天子之兵,財皆天子之財,官皆天子之官,民皆天子之民,紀綱總攝,法令明備,郡縣不得以一事自專也。士以尺度而取,官以資格而進,不求度外之奇才,不慕絕世之雋功。天子蚤夜憂勤於其上,以義理廉恥嬰士大夫之心,以仁義公恕厚斯民之生,舉天下皆由於規矩準繩之中,而二百年太平之基從此而立。

然契丹遂得以猖狂恣睢,與中國抗衡,儼然為南北兩朝,而頭目手足渾然無別。微澶淵一戰,則中國之勢浸微,根本雖厚而不可立矣。故慶曆增幣之事,富弼以為朝廷之大恥,而終身不敢自論其勞。蓋契丹徵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供貢,是臣下之禮也。契丹之所以卒勝中國者,其積有漸也。立國之初,其勢固必至此。故我祖宗常嚴廟堂而尊大臣,寬郡縣而重守令。於文法之內,未嘗折困天下之富商巨室;于格律之外,有以容獎天下之英偉奇傑,皆所以助立國之勢,而為不虞之備也。

慶曆諸臣亦嘗憤中國之勢不振矣,而其大要,則使群臣爭進其說,更法易令,而廟堂輕矣;嚴按察之權,邀功生事,而郡縣又輕矣。豈惟於立國之勢無所助,又從而朘削之,雖微章得象、陳執中以排沮其事,亦安得而不自沮哉!獨其破去舊例,以不次用人,而勸農桑,務寬大,為有合於因革之宜,而其大要已非矣。此所以不能洗契丹平視中國之恥,而卒發神宗皇帝之大憤也。

王安石以正法度之說,首合聖意,而其實則欲籍天下之兵盡歸於朝廷,別行教閱以為強也;括郡縣之利盡入於朝廷,別行封樁以為富也。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均輸之法,惟恐商賈之不折也。罪無大小,動輒興獄,而士大夫緘口畏罪矣。西、北兩邊致使內臣經畫,而豪傑恥於為役矣。徒使神宗皇帝見兵財之數既多,銳然南北征伐,卒乖聖意,而天下之勢實未嘗振也。彼蓋不知朝廷立國之勢,正患文為之太密,事權之太分,郡縣太輕於下而委瑣不足恃,兵財太關於上而重遲不易舉。祖宗惟用前四者以助其勢,而安石竭之不遺餘力,不知立國之本末者,真不足以謀國也。元祐、紹聖一反一復,而卒為金人侵侮之資,尚何望其振中國以威四裔哉?

南渡以來,大抵遵祖宗之舊,雖微有因革增損,不足為輕重有無。如趙鼎諸臣,固已不究變通之理,況秦檜盡取而沮毀之,忍恥事仇,飾太平於一隅以為欺,其罪可勝誅哉!陛下憤王業之屈於一隅,勵志復仇,不免籍天下之兵以為強,括郡縣之利以為富。加惠百姓,而富人無五年之積;不重徵稅,而大商無巨萬之藏,國勢日以困竭。臣恐尺籍之兵,府庫之財,不足以支一旦之用也。陛下蚤朝晏罷,冀中興日月之功,而以繩墨取人,以文法涖事;聖斷裁製中外,而大臣充位,胥吏坐行條令,而百司逃責,人才日以闒茸。臣恐程文之士,資格之官,不足當度外之用也。藝祖經畫天下之大略,太宗已不能盡用,今其遺意,豈無望於陛下也!陛下苟推原其意而行之,可以開社稷數百年之基,而況於復故物乎!不然,維持之具既窮,臣恐祖宗之積累亦不足恃也。陛下試令臣畢陳於前,則今日大有為之略必知所處矣。

夫吳、蜀天地之偏氣,錢塘又吳之一隅。當唐之衰,錢鏐以閭巷之雄,起王其地,自以不能獨立,常朝事中國以為重。及我宋受命,禘盡以其家入京師,而自獻其土。故錢塘終始五代,被兵最少,而二百年之間,人物日以繁盛,遂甲於東南。及建炎、紹興之間,為岳飛所駐之地,當時論者,固已疑其不足以張形勢而事恢復矣。秦檜又從而備百司庶府,以講禮樂於其中,其風俗固已華靡,士大夫又從而治園囿台榭,以樂其生於干戈之餘,上下晏安,而錢塘為樂國矣。一隙之地,本不足以容萬乘,而鎮壓且五十年,山川之氣蓋亦發泄而無餘矣。故谷粟、桑麻、絲枲之利,歲耗於一歲,禽獸、魚鱉、草木之生,日微於一日,而上下不以為異也。公卿將相,大抵多江、浙、閩、蜀之人,而人才亦日以凡下,場屋之士以十萬數,而文墨小異,已足以稱雄於其間矣。陛下據錢塘已耗之氣,用閩、浙日衰之士,而欲鼓東南習安脆弱之眾,北向以爭中原,臣是以知其難也。

荊、襄之地,在春秋時,楚用以虎視齊、晉,而齊、晉不能屈也。及戰國之際,獨能與秦爭帝。其後三百餘年,而光武起於南陽,同時共事,往往多南陽故人。又二百餘年,遂為三國交據之地,諸葛亮由此起輔先主,荊楚之士從之如雲,而漢氏賴以復存於蜀;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鄧艾、羊祜皆以其地顯名。又百餘年,而晉氏南渡,荊、雍常雄於東南,而東南往往倚以為強,梁竟以此代齊。及其氣發泄無餘,而隋、唐以來,遂為偏方下州。五代之際,高氏獨常臣事諸國。本朝二百年之間,降為荒落之邦,北連許、汝,民居稀少,土產卑薄,人才之能通姓名於上國者,如晨星之相望。況至於建炎、紹興之際,群盜出沒於其間,而被禍尤極,以迄於今,雖南北分畫交據,往往又置於不足用,民食無所從出,而兵不可由此而進。議者或以為憂,而不知其勢之足用也。其地雖要為偏方,然未有偏方之氣五六百年而不發泄者,況其東通吳會,西連巴蜀,南極湖湘,北控關洛,左右伸縮,皆足以為進取之機。今誠能開墾其地,洗濯其人,以發泄其氣而用之,使足以接關洛之氣,則可以爭衡於中國矣,是亦形勢消長之常數也。

陛下慨然移都建業,百司庶府皆從草創,軍國之儀皆從簡略,又作行宮於武昌,以示不敢寧居之意。常以江、淮之師為金人侵軼之備,而精擇一人之沈鷙有謀、開豁無他者,委以荊、襄之任,寬其文法,聽其廢置,撫摩振厲於三數年之間,則國家之勢成矣。

石晉失盧龍一道,以成開運之禍,蓋丙午、丁未歲也。明 年,藝祖皇帝始從郭太祖征伐,卒以平定天下。其後契丹以甲辰敗於澶淵,而丁未、戊申之間,真宗皇帝東封西祀,以告太平,蓋本朝極盛之時也。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實以丁未歲即位,國家之事於此一變矣。又六十年丙午、丁未,遂為靖康之禍。天獨啟陛下於是年,而又啟陛下以北向復仇之志。今者去丙午、丁未,近在十年間矣。天道六十年一變,陛下不可不有以應其變乎?此誠今日大有為之機,不可苟安以玩歲月也。

臣不佞,自少有驅馳四方之志,嘗數至行都,人物如林,其論皆不足以起人意,臣是以知陛下大有為之志孤矣。辛卯、壬辰之間,始退而窮天地造化之初,考古今沿革之變,以推極皇帝王伯之道,而得漢、魏、晉、唐長短之由,天人之際昭昭然可考而知也。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為得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也。舉一世安於君父之仇,而方低頭拱手以談性命,不知何者謂之性命乎?陛下接之而不任以事,臣於是服陛下之仁。又悟今世之才臣自以為得富國強兵之術者,皆狂惑以肆叫呼之人也。不以暇時謀究立國之本末,而方揚眉伸氣以論富強,不知何者謂之富強乎?陛下察之而不敢盡用,臣於是服陛下之明。陛下厲志復仇足以對天命,篤於仁愛足以結民心,而又仁明足以照臨群臣一偏之論,此百代之英主也。今乃委任庸人,籠絡小儒,以遷延大有為之歲月,臣不勝憤悱,是以忘其賤而獻其愚。陛下誠令臣畢陳於前,豈惟臣區區之願,將天地之神、祖宗之靈,實與聞之。

書奏,孝宗赫然震動,欲榜朝堂以勵群臣,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將擢用之。左右大臣莫知所為,惟曾覿知之,將見亮,亮恥之,逾垣而逃。覿以其不詣己,不悅。大臣尤惡其直言無諱,交沮之,乃有都堂審察之命。宰相臨以上旨,問所欲言,皆落落不少貶,又不合。

待命十日,再詣闕上書曰

恭惟皇帝陛下厲志復仇,不肯即安於一隅,是有大功於社稷也。然坐錢塘浮侈之隅以圖中原,則非其地;用東南習安之眾以行進取,則非其人。財止於府庫,則不足以通天下之有無;兵止於尺籍,則不足以兼天下之勇怯。是以遷延之計遂行,而陛下大有為之志乖矣。此臣所以不勝忠憤,齋沐裁書,獻之闕下,願得望見顏色,陳國家立國之本末,而開大有為之略;論天下形勢之消長,而決大有為之機,務合於藝祖經畫天下之本旨。然待命八日,未有聞焉。臣恐天下豪傑有以測陛下之意向,而雲合響應之勢不得而成矣。

又上書曰

臣妄意國家維持之具,至今日而窮,而藝祖皇帝經畫天下之大指,猶可恃以長久,苟推原其意而變通之,則恢復不足為矣。然而變通之道有三:有可以遷延數十年之策,有可以為百五六十年之計,有可以復開數百年之基。事勢昭然而效見殊絕,非陛下聰明度越百代,決不能一一以聽之。臣不敢泄之大臣之前,而大臣拱手稱旨以問,臣亦姑取其大體之可言者三事以答之。

其一曰:二聖北狩之痛,蓋國家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五十年之餘,雖天下之氣銷鑠頹墮,不復知仇恥之當念,正在主上與二三大臣振作其氣,以泄其憤,使人人如報私仇,此《春秋》書衛人殺州吁之意也。其二曰:國家之規模,使天下奉規矩準繩以從事,群臣救過之不給,而何暇展布四體以求濟度外之功哉!其三曰:藝祖皇帝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國。而儒道之振,獨優於前代。今天下之士熟爛委靡,誠可厭惡,正在主上與二三大臣反其道以教之,作其氣而養之,使臨事不至乏才,隨才皆足有用,則立國之規模不至戾藝祖之本旨,而東西馳騁以定禍亂,不必專在武臣也。臣所以為大臣論者,其略如此。

書既上,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為社稷開數百年之基,寧用以博一官乎!」亟渡江而歸。日落魄醉酒,與邑之狂士飲,醉中戲為大言,言涉犯上。一士欲中亮,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嘗為考試官,黜亮,亮不平,語數侵澹,澹聞而嗛之,即繳狀以聞。事下大理,笞掠亮無完膚,誣服為不軌。事聞,孝宗知為亮,嘗陰遣左右廉知其事,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後妄言,何罪之有!」劃其牘於地,亮遂得免。

居無何,亮家僮殺人於境,適被殺者嘗辱亮父次尹,其家疑事由亮。聞於官,笞榜僮,死而復甦者數,不服。又囚亮父於州獄。而屬台官論亮情重,下大理。時丞相淮知帝欲生亮,而辛棄疾、羅點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復得不死。

亮自以豪俠屢遭大獄,歸家益厲志讀書,所學益博。其學自孟子後惟推王通,嘗曰:「研窮義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異,原心於秒忽,較禮於分寸,以積累為工,以涵養為正,睟面盎背,則於諸儒誠有愧焉。至於堂堂之陳,正正之旗,風雨雲雷交發而並至,龍蛇虎豹變現而出沒,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自謂差有一日之長。」亮意蓋指朱熹、呂祖謙等雲。

高宗崩,金遣使來吊,簡慢。而光宗由潛邸判臨安府,亮感孝宗之知,至金陵視形勢,復上疏曰:

有非常之人,然後可以建非常之功。求非常之功,而用常才、出常計、舉常事以應之者,不待知者而後知其不濟也。秦檜以和誤國二十餘年,而天下之氣索然無餘矣。陛下慨然有削平宇內之志,又二十餘年,天下之士始知所向,其有功於宗廟社稷者,非臣區區所能誦說其萬一也。高宗皇帝春秋既高,陛下不欲大舉,驚動慈顏,抑心俯首,以致色養,聖孝之盛,書冊之所未有也。今者高宗既已祔廟,天下之英雄豪傑皆仰首以觀陛下之舉動,陛下其忍使二十年間所以作天下之氣者,一旦而復索然乎?

天下不可以坐取也,兵不可以常勝也,驅馳運動又非年高德尊者之所宜也。東宮居曰監國,行曰撫軍,陛下何以不於此時而命東宮為撫軍大將軍,歲巡建業,使之兼統諸司,盡護諸將,置長史、司馬以專其勞,而陛下於宅憂之餘,運用人才,均調天下,以應無窮之變?此肅宗所以命廣平王之故事也。

高宗與金有父兄之仇,生不能以報之,則死必有望於子孫,何忍以升遐之哀告諸仇哉!遺留、報謝,三使繼遣,金帛寶貨,千兩連發。而金人僅以一使,如臨小邦,哀祭之辭寂寥簡慢,義士仁人痛切心骨,豈以陛下之聖明智勇而能忍之乎! 陛下倘以大義為當正,撫軍之言為可行,則當先經理建業而後使臨之。縱今歲未為北舉之謀,而為經理建康之計,以振動天下而與金絕,陛下之初志亦庶幾於少伸矣!陛下試一聽臣,用其喜怒哀樂之權鼓動天下。

大略欲激孝宗恢復,而是時孝宗將內禪,不報。由是在廷交怒,以為狂怪。

先是,鄉人會宴,末胡椒特置亮羹胾中,蓋村俚敬待異禮也。同坐者歸而暴死,疑食異味有毒,已入大理。會呂興、何念四毆呂天濟且死,恨曰:「陳上舍使殺我。」縣令王恬實其事,台官諭監司選酷吏訊問,無所得,取入大理,眾意必死。少卿鄭汝諧閱其單辭,大異曰:「此天下奇材也。國家若無罪而殺士,上干天和,下傷國脈矣。」力言於光宗,遂得免。

未幾,光宗策進士,問以禮樂刑政之要,亮以君道、師道對,且曰:「臣竊嘆陛下之於壽皇蒞政二十有八年之間,寧有一政一事之不在聖懷?而問安視寢之餘,所以察辭而觀色,因此而得彼者其端甚眾,亦既得其機要而見諸施行矣。豈徒一月四朝而以為京邑之美觀也哉!」時光宗不朝重華宮,群臣更進迭諫,皆不聽,得亮策,乃大喜,以為善處父子之間。奏名第三,御筆擢第一。既知為亮,則大喜曰:「朕擢果不謬。」孝宗在南內,寧宗在東宮,聞知皆喜,故賜第告詞曰:「爾蚤以藝文首賢能之書,旋以論奏動慈宸之聽。親閱大對,嘉其淵源,擢置舉首,殆天留以遺朕也。」授僉書建康府判官廳公事。未至官,一夕,卒。

亮之既第而歸也,弟充迎拜於境,相對感泣。亮曰:「使吾他日而貴,澤首逮汝,死之日,各以命服見先人於地下足矣。」聞者悲傷其意。然志存經濟,重許可,人人見其肺肝。與人言,必本於君臣父子之義,雖為布衣,薦士恐弗及。家僅中產,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後,吏部侍郎葉適請於朝,命補一子官,非故典也。端平初,諡文毅,更與一子官。

軼事匯編

陳同甫名亮,號龍川。始聞辛稼軒名,訪之。過小橋,三躍而馬三卻,同甫怒,拔劍斬馬首,推馬仆地,徒步而進。稼軒適倚樓望見之,大驚,遣人詢之,則已及門,遂訂交。稼軒帥淮時,同甫訪於治所,相與談天下事。酒酣,稼軒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並北者如此,北之可並南者如此,且言錢唐非帝王居,斷牛頭之山,天下無援兵,決西湖之水,滿城皆魚鱉。飲罷,宿同甫於齋,同甫夜思稼軒沉重寡言,醒必思其誤,將殺我以滅口,遂盜其駿馬而逃。月余,致書稼軒,假十萬緡以紓困,稼軒如數與之。

龍川陳同甫,天下士也。嘗視錢唐,喟然而嘆曰:「城可灌爾。」奏書孝宗,請移都建康,且建行宮於武昌,以用荊襄,以制中原。上韙其議,使宰相王淮召至都省問下手處。陳與考亭游,王素不喜考亭,並陳而嫉之。翌日,上問陳所言,對曰:「秀才說話耳!」遂不復召見。

呂東萊居婺,以講學倡諸儒,四方翕然歸之。陳同甫負才頡頏其間,以兄事之。嘗於丈席間,時發警論,東萊不謂然。既而東萊卒,同甫以文祭之,朱晦翁見之,大不契意,遺婺人書曰:「諸君子聚頭磕額,理會何事,乃至有此等怪論!」同甫聞之不樂。他日上孝宗書曰:「今世之仁士,自謂得誠意正心之學者,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也。舉一世安於君父之大仇,而方且揚眉拱手以談性命,不知何者謂之性命乎?」蓋微以諷晦翁而使之聞之,晦翁亦不訝也。


龍川陳亮,居里落拓,與邑之狂生甲,命妓飲於蕭氏,目妓為妃。旁有客乙,欲陷陳罪,則謂甲曰:「既冊妃矣,孰為相?」甲曰:「陳亮為相。」乙曰:「何以處我?」曰:「爾為右相。吾用二相,大事濟矣。」乙遂請甲位於僧之高座,二相奏事訖,降階拜,甲穆然端委而已。妃遂捧觴歌降黃龍為壽,妃與二相俱以次呼萬歲。蓋戲也。先是亮試南宮,何澹校其文而黜之,亮不能平,遍語朝之故舊曰:「亮老矣,反為小子所辱。」澹聞而銜之,未有間,時為吏部侍郎,乙探知其事,亟走刑部上首狀,澹即繳狀,事下廷尉,笞亮無全膚,誣服為不軌。案具,孝宗聞之,固知為亮,陰遣左右往永嘉,廉知其實。大臣奏入取旨,上曰:「秀才醉了,胡說亂道,何罪之有?」以御筆畫其牘於地,亮與甲俱掉臂出獄。未幾,亮又以家僮殺人,讎家置亮父於州圄,又屬中執法,論亮情重下廷尉。時王丞相淮知上意欲活亮,稼軒辛公援之甚至,亮遂得不死。時考亭先生、水心先生、止齋陳氏,俱與亮交,莫有救亮跡。亮與辛書,有「君舉吾兄,正則吾弟,竟成空言」雲。

陳龍川自大理獄出,赴省試。試出,過陳止齋,舉第一場書義破,止齋曰:「又休了。」舉第二場勉強行道大有功論破云:「天下豈有道外之功哉?」止齋笑曰:「出門便見『哉』,然此句卻有理。」又第三場策起云:「天下大勢之所趨,天地鬼神不能易,而易之者人也。」止齋曰:「此番得了!」既而果中選。

時諸賢以光皇久闕問安,更進迭諫。亮獨於末篇有「豈在一月四朝為禮」之說,光皇以為善處父子之間,親擢第一。

水心少與龍川游,龍川才高而學未粹,氣豪而心未平。水心不以為然也,作抱膝軒詩,鐫誚規宜。是時水心初起,龍川已有盛名。龍川雖不樂,亦不怒,垂死猶托銘於水心曰:「銘或不信,吾當虛空間與子辨。」[2]

作品選摘

詩作

【梅花】

疏技橫玉瘦,小萼點珠光。 一朵忽先發,百花皆後春。

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

【送文子赴闕】

直排閶闔挽天潢,到得雲章自帝鄉。電抉雷掀驚偉特,韻成鈞奏快鏗鏘。

紫泥新拜絲綸寵,前席行依日月光。禁侍燕閒如獻納,願將民瘼達君王。

【廷對應制】

皇朝銳意急英賢,虜據中原七十年。際遇風雲凡事別,積功日月壯心愆。

管簫器小誰能識,孔孟人存用則傳。慚負壽皇勤教育,奏篇半徹冕旒前。

【及第謝恩和御賜詩韻】

雲漢昭回倬錦章,爛然衣被九天光。已將德雨平分布,更把仁風與奉揚。

治道修明當正寧,皇威震迭到遐方。復讎自是平生志,勿謂儒臣鬢髮蒼。

【詠梅二首】

春回積雪層冰里,香動荒山野水濱。帶月一枝低弄影,背風千片遠隨人。

十里溫香撲馬來,江頭還見去年梅。喜開剩欲邀明月,愁落先教掃綠苔。

【壽曾主管】

累世名稱閥閱高,搢紳維復似英豪。宏才咸許致千里,小試先觀夢四刀。

方正寧容遷嶽麓,清明端可鑑絲毫。文章政事傳家美,須信池中有鳳毛。

豫章此夕誕賢良,非霧非煙遶畫堂。正是庭蘭爭秀髮,更當隴麥弄輕黃。

一杯為壽滄溟窄,萬口同詞日月長。朝晚定知歸禁近,千年常得侍清光。

【送文子轉漕江東二首】

九重寤寐憶忠誠,故向長沙起賈生。魏闕絲綸新借寵,秦淮草木舊知名。

已聞塞下銷鋒鏑,正自胸中有甲兵。萬幕從茲無減灶,笑看臥鼓舊邊城。

詔頒英簜促鋒車,暫借長才按轉輸。昔嘆當年無李牧,今知江左有夷吾。

休論足食為先策,自是平戎在用儒。來歲春風三月暮,沙堤隠隠接雲衢。

詞作

【好事近·詠梅】

的皪兩三枝,點破暮煙蒼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橫笛。

月華如水過林塘,花陰弄苔石。欲向夢中飛蝶,恐幽香難覓。

【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

不見南師久,漫說北群空。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

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

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桂枝香】

天高氣肅,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宮都足。

不辭散落人間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喚回春意,幾曾幽獨!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樹香風,十里相續。坐對花旁,但見色浮金粟。

芙蓉只解添愁思,況東籬、淒涼黃菊。入時太淺,背時太遠,愛尋高躅。

【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

離亂從頭說,愛吾民、金繒不愛,蔓藤累葛。壯氣盡消人脆好,冠蓋陰山觀雪。

虧殺我、一星星發!涕出女吳成倒轉,問魯為齊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斬新換出旗麾別,把當時、一樁大義,拆開收合。據地一呼吾往矣。萬里搖肢動骨。

這話霸、只成痴絕!天地洪爐誰扇鞴?算於中、安得長堅鐵!淝水破,關東裂。

【水龍吟·春恨】

鬧花深處層樓,畫簾半卷東風軟。春歸翠陌,平莎茸嫩,垂楊金淺。

遲日催花,淡雲閣雨,輕寒輕暖。恨芳菲世界,遊人未賞,都付與、鶯和燕。

寂寞憑高念遠,向南樓、一聲歸雁。金釵鬥草,青絲勒馬,風流雲散。

羅綬分香,翠綃封淚,幾多幽怨!正消魂又是,疏煙淡月,子規聲斷。

【念奴嬌·登多景樓】

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橫陳,連岡三面,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

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憑卻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

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小兒破賊,勢成寧問強對![4]

【虞美人·東風盪颺輕雲縷】

東風盪颺輕雲縷,時送蕭蕭雨。 水邊台榭燕新歸, 一口香泥濕帶落花飛。

海棠糝徑鋪香繡,依舊成春瘦。黃昏庭院柳啼鴉,記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小重山·碧幕霞綃一縷紅】

碧幕霞綃一縷紅。槐枝啼宿鳥,冷煙濃。小樓愁倚畫闌東。黃昏月,一笛碧雲風。

往事已成空。夢魂飛不到,楚王宮。翠綃和淚暗偷封。江南闊,無處覓征鴻。

【鷓鴣天·懷王道甫】

魄行歌記昔游,心顱如許尚何求?心肝吐盡無餘事,口腹安然豈遠謀!

才怕暑,又傷秋。天涯夢斷有書不?大都眼孔新來淺,羨爾微官作計周。

【賀新郎·懷辛幼安用前韻】

話殺渾閒說!不成教、齊民也解,為伊為葛?樽酒相逢成二老,卻憶去年風雪。

新著了、幾莖華發。百世尋人猶接踵,嘆只今、兩地三人月!寫舊恨,向誰瑟?

男兒何用傷離別?況古來、幾番際會,風從雲合。千里情親長晤對,妙體本心次骨。

臥百尺高樓斗絕。天下適安耕且老,看買犁賣劍平家鐵!壯士淚,肺肝裂!

【最高樓·詠梅】

春乍透,香早暗偷傳。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蘇帶,黃金須勝辟寒鈿。

更朝朝,瓊樹好,笑當年。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樹不着唐昌宮裡玩。

衣帶水,隔風煙。鉛華不御凌波處,蛾眉淡掃至尊前。管如今,渾似了,更堪憐。

【賀新郎·寄辛幼安和見懷韻】

老去憑誰說?看幾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長安今余幾?後死無仇可雪。

猶未燥、當時生髮!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間、那有平分月!胡婦弄,漢宮瑟。

樹猶如此堪重別!只使君、從來與我,話頭多合。行矣置之無足問,誰換妍皮痴骨?

但莫使伯牙弦絕!九轉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尋常鐵。龍共虎,應聲裂。

【一叢花·溪堂玩月作】

冰輪斜輾鏡天長,江練隱寒光。危闌醉倚人如畫,隔煙村、何處鳴桹?烏鵲倦棲,魚龍驚起,星斗掛垂楊。

蘆花千頃水微茫,秋色滿江鄉。樓台恍似遊仙夢,又疑是、洛浦瀟湘。風露浩然,山河影轉,今古照淒涼。


俞平伯 :《唐宋詞選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版

參考資料

  1. 姜書閣.陳亮龍川詞箋注·附錄:陳同甫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ref>姜書閣.陳亮龍川詞箋注·附錄:陳同甫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
  2. 葉適.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482-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