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陈新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新民(1912年11月18日-1992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南矿冶学院第一任院长。安徽望江人,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家。 中国有色金属冶金教育的开拓者。

1935年(中华民囯二十四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5年在美国从事钢中氢含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1952年赴长沙筹建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任第一任院长,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新民致力于冶金物理化学的教学科研,是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委员会创始人之一。他的论文多次在《金属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或在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宣读。

其中,《氯化镁水合物热分解的综合研究》、《金属中气体分析的热力学基础》等论文,获冶金部和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特别是“金属—氧系热力学和动力学”、“高温熔体物化性质”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有色金属的开发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一些重点建设项目中得到了应用。

人物生平

  •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1月18日生于河北省清苑县(今保定市)。由于家庭四处迁移,影响了他的入校读书。他没有上小学,仅断断续续读了几年私塾,在家自学了全部小学课本,考入天津南开中学。 
  • 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
  • 1935年(中华民囯二十四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获理学士学位。
  •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10月,华中沦入敌手,他撤到兰州,先后在甘肃省建设厅任技士和省科学教育馆任助理研究员。
  • 1939年(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冬,他辗转到达云南昆明,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从事润滑油、精盐等抗战急需物资的生产研究。
  • 1940年(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冬,参加清华大学公派留学生的选拔考试,考分居冶金科榜首,享受林森奖学金优等生待遇。
  • 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月,陈新民从昆明出发经香港到达美国,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冶金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6月,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他撰写的论文《熔铁中的铬—氧平衡》,首次以实验方法测出,熔铁内的铬含量增加,会降低铁内氧的活度,从而证明了氧的活度系数的对数与铬含量呈向下倾斜的直线关系。
  •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冬,启程回国。
  • 1952年,为适应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受命筹建中南矿冶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
  • 1948年7月,回母校清华大学执教。
  • 1951年冬,陈新民刚从苏联和民主德国访问归来。
  • 1952年11月1日,中南矿冶学院正式成立了,筹备处主任陈新民任第一任院长。
  • 1957年,在反右派斗争中蒙受冤屈。
  • 1959年冬,他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担任了教研室主任,开始创设以有色冶金为特色的冶金物理化学新专业。
  • 1976年后,他主编的《物理化学》、《冶金热力学导论》、《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等教材先后出版。
  • 1981年,先后出席过在北京、杭州、昆明、长沙召开的国际冶金学术会议;还应邀去美国、德国的一些大学讲学或作校际学术交流访问。
  • 1992年12月23日22时20分溘然辞世,25日中共湖南省委根据他生前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陈新民长期致力于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特别是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中国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的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对火法冶金、湿法冶金、氯化冶金及熔体热力学理论有深入的研究。他的“金属—氧系热力学和动力学”、“高温熔体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有色金属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湿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冶金电化学三个分支,并主攻了以下研究方向:

(1)常见有色金属氧化物氯化平衡的研究;

(2)有色金属主要矿物硫化物焙烧时气体平衡组成的研究;

(3)冶金过程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4)金属—氧系的热力学研究;

(5)熔融法测定金属中气体的热力学分析的研究;

(6)高温冶金熔体X射线装置及应用的研究等。

他论文“金属—氧系热力学和动力学”、“高温熔体物化性质”的研究成果,为中有色金属的开发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一些重点建设项目中得到了应用。

他指导的学生撰写的论文有6篇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获奖。如国家教委博士基金项目《高温冶金熔体X射线影视仪及其实验技术》于1985年通过鉴定,被认为是“国内首创,达到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属—氧系热力学性质及β-钨亚稳性质研究》也通过国家鉴定。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6月他撰写的论文《熔铁中的铬—氧平衡》,首次以实验方法测出,熔铁内的铬含量增加,会降低铁内氧的活度,从而证明了氧的活度系数的对数与铬含量呈向下倾斜的直线关系。

这一发现是J.启普曼等人后来提出的“交互作用系数”的实验依据,其数据被同行公认并广泛引用。这篇论文被选登在美国金属学会会志上,为中国留学生争得了荣誉。

美国一些企业争相聘请他去工作。他一度在卡内基钢铁公司所属芝加哥南厂任冶金研究员,从事钢中氢含量等的研究。

主要论著

  • 1:陈新民,启普曼.熔铁中的铬氧平衡.美国金属学会会志,Vo1.37,1947(34):7~45.
  • 2:陈新民.硫化物焙烧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组成.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第一届年会论文集,1962:32~40.
  • 3:陈新民,黄健康,鲍超等.氧化钴氯化平衡的研究.金属学报,1966,9(1):4~12.
  • 4:鲍超,黄健康,陈新民等.氧化镍氯化平衡的研究.金属学报,1966,9(1):13~17.
  • 5:黄健康,鲍超,陈新民等.氧化铜氯化平衡的研究.金属学报,1966,9(1):18~24.
  • 6:张平民,叶大陆,陈新民.氯化氢气氛下氯化镁脱水的研究、矿冶研究,1975(1):39~54.
  • 7:陈新民.金属中气体分析的热力学基础.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78(1):1~14.
  • 8:张平民,叶大陆,陈新民.氯化镁水合物热分解的综合研究.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78(1):15~26.
  • 9:张平民,叶大陆,陈新民.惰性气氛下相图及其应用.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0(1):1~7.
  • 10:陈启元,陈新民.锰一氧系热力学研究。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2(3):1~9.
  • 11:方正,陈新民.MoO2-M0系热力学性质的气态平衡法研究.中南矿治学院学报,1982(4):1~10.
  • 12:黄慧民,陈新民.W-O系在wO2与W间的平衡.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2(4):11~17.
  • 13:陈新民等.电炉造炼熔炼炉渣-低冰镍之间界面张力的研究.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3(3):105~111.
  • 14:陈新民主编.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
  • 15:陈新民等.系熔体表面张力和密度的研究.有色金属,1985(1):56~63.
  • 16:陈新民等.高温冶金熔体X射线透视法实验技术与装置的研究.有色金属,1985(6):31~36.
  • 17:陈新民主编.冶金热力学导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6.
  • 18:陈新民等.X射线座滴法对Fe-Ni-s系表面张力和密度的研究.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6(3):87.
  • 19:陈新民主编.物理化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7.
  • 20:陈新民等.SiO2-CaO(10%m01)-FeO-FeO1.5体系在1300℃下的平衡.有色金属,1988,40(1):53~57.
  • 21:方正,陈新民.非化学计量M0与M0O的平衡。1(1):44~47.
  • 22:黄慧民,陈新民.β-W的亚稳定性质.金属学报,1988(6):419.

人才培养

陈新民是中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主持制定中南工业大学培养研究生的一整套制度,后被编印成《研究生手册》供湖南省高校使用。自1984年以来,他指导学生撰写的论文有6篇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获奖。博士生李晶在他的指导下,完成《冰铜熔烁过程的界面现象与金属损失的研究》,荣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科技奖,并被破格提升为教授。 学生有黄克雄

陈新民先后讲授物理化学、冶金热力学、普通冶金学、冶金计算、冶金分析、金属X射线、金属腐蚀与防护等课程。他以清晰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启迪学生,教学效果极佳。  

社会任职

陈新民担任过的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常委、副主席、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常委、民盟湖南省主任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冶金学科评议组副组长,湖南省教育系统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第五、第六、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38-1939年,任甘肃省建设厅技士、省科学教育馆助理研究员。

1939-1941年,任中央研究院昆明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获奖记录

所获奖项

▪ 1988 被评为1988年湖南省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金属—氧系热力学性质及B—钨亚稳性质研究》 (获奖)

▪ 1987 获湖南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 (获奖)

人物评价

求学师表,治学典范。(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评)

无私奉献,后人楷模。(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评)

陈新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高尚情操和科学精神。(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评)

后世纪念

2013年11月1日,中南大学举行集会,以纪念陈新民诞辰100周年。陈新民铜像揭幕仪式、纪念座谈会暨《陈新民文集》发行仪式在该校相继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