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铁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1917年-1961年),浙江平阳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浙南独立团团长,闽浙军区、闽浙抗日游击总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坚持了闽浙边三年游击战争。1939年后,任新四军军部科长、福建军区副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淮海、渡江、福州等战役。1952年后,历任中央军委训练部处长、副局长,训练总监部计划监察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人物生平

一九三四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一九三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浙南平阳县游击队队长,浙南独立团团长,闽浙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闽浙抗日游击总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部教导队教员,第二科科长,新四军第一师二旅副参谋长,新四军第一纵队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政大学教育长,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副参谋长,第七兵团副参谋长,第十兵团兼福建军区副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训练部军事计划训练局第一副局长,代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计划监察部副部长。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陈铁君,曾用明陈子良。1917年生于浙江平阳县桥墩五岱山十三亩(今苍南五凤乡)。

1932年,就读瓯海中学,半年后转读杭州安定中学。后离队回乡。

1933年,考入南京国民党军政部学兵队;冬,到福建任 陈铁君 陈铁君 十九路军翁煦垣部见习排长,不久参加蔡廷锴发动的"闽变",失败后离队。

1934年冬回故乡,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与叶廷鹏等组成武装队伍,成立浙南红军游击队,任队长。

1936年5月,中共浙南临时革命委员会成立,任军事委员。9月,与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会合。冬,与童启文等领导红军游击队收缴土匪王世雅武装;攻打水头镇,击毙区长楼钟声;奇袭宜山八岱宫团防局,连续取得三次重大胜利,队伍发展到百来人。

1937年5月,与吴毓、董启文代表闽浙边临时省委与国民党闽赣浙皖四省边区主任公署代表进行第一次和平谈判。和谈中辍后,在青田境内一次战斗中负伤被俘,关押衢州监狱。七七事变后出狱,再次参加与国民党浙江地方当局第二次和平谈判,达成协议。10月,由刘英、粟裕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挺进师改名"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铁军任副队长兼参谋长。

1938年3月,随游击总队赴皖南,编入新四军,先后担任教导总队教员、军部参谋处侦察副科长。

1941年皖南事变中,战斗至弹尽粮绝,最后与民运科长夏征农突围,历尽艰辛,3个月后抵达苏北盐城,参加新四军军部重建工作,任军部教育科科长。次年,任一师二旅副参谋长、十六旅副参谋长、参谋长。

1942年4月起,分别任新四军军部第五科科长、第七科科长,第1师2旅参谋长。

1945年,任苏浙军区一纵队、二纵队参谋长。参加了天目山战役和华中地区1945年对日军反攻作战。

1946年12月,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教育长,次年1月任教育长。1948年8月,任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副参谋长。

1949年2月起,任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副参谋长,第10兵团副参谋长兼福建军区副参谋长。参加了胶济路反击战,兖州、济南、淮海、渡江、福州、漳厦战役。

1952年后调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军训部组织计划处处长,军训部军训计划局第一副局长、代局长。

1955年,任训练总监部计划和监察部副总长,获少将军衔。

1961年6月23日,陈铁军将军病逝于北京。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事迹 折叠投笔从戎 陈铁军小名陈廷亩,世代务农,他的父亲陈朝共虽然是农民出身,但粗通文墨,所以陈铁军三兄弟的名字颇具来历:廷耕、廷陇、廷亩。陈铁军排行老幺,因天资聪颖,最得父亲的喜爱。

当时五岱山有一个颇具名气的私塾先生陈蕴乡,他慧眼识才,一看到陈铁军,即觉得 陈铁君 陈铁君 是可塑之材,于是动员陈铁军在他的门下读书。9岁那年,陈铁军接受了启蒙教育。

陈铁军的父亲让他读了三年蒙馆之后,就通过别人的介绍,把他送到国立江南宜山小学就读。他的父亲准备倾其所有,期望陈铁军学有所成,将来考取功名。

1932年,陈铁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温州瓯海中学,当时瓯海中学的教务长对陈铁军的过人天资感到十分惊讶,当他了解到陈铁军是偏远贫困山区的农家子弟时,更加赏识不已,半年之后,亲自举荐陈铁军转读杭州安定中学。

在杭州安定中学,陈铁军一边奋发读书,一边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目睹国土惨遭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愤慨国民党当局的消极抵抗,毅然投笔从戎,矢志报效祖国。

折叠人中豪杰 1933年,陈铁军报考南京国民党军政部学兵队,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土和日寇的猖獗,目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陈铁军深为自己报国无门而郁郁寡欢。同年下半年,他终于在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下,报考十九路军军政教导队,并很快被任命为十九路军翁煦垣军部见习排长。冬天,随十九路军在福建开展轰轰烈烈的反蒋抗日运动。被称为"闽变"的反蒋抗日运动遭到了镇压,部队失散后,陈铁军在1934年冬回到了故乡。那年隆冬,陈铁军趁着朦朦夜色,与叶挺鹏、吴毓等浙南游击精英们在五岱山秘密汇合,并立即成立了8人组成的武装队伍。翌年春天,武装队伍逐步扩大,成立了浙南红军游击队,陈铁军从此在浙闽边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活动。

1936年9月,陈铁军率领的浙南红军游击队在平阳山门与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会师。从此,浙南红军的游击战争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陈铁军率部开展的袭击驻北港区署保卫团、袭击驻八岱宫的宜山团防局壮丁干部队等战役频传捷报。

折叠七七事变 1937年5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与国民党闽、浙、皖、赣边区绥靖公署进行和平谈判,因陈铁军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和知识涵养,被任命为和谈代表。7日,在平阳山门畴溪与国民党举行首轮和平谈判中,陈铁军与国民党绥靖公署主任刘建绪进行了正面"交锋"。通过谈判,陈铁军以敏锐的洞察力当场识破了国民党代表企图通过谈判达到"收编"和把"政工人员集中到南京受训"的阴谋。这次谈判,终告失败。

和平谈判一个月后,陈铁军在辗转战斗的青田战役中受伤被俘。国民党知道他是和谈代表,不敢贸然下手,将他解往衢州绥靖公署关押。"七七"事变后,国民党绥靖公署主任刘建绪的部队陆续调往淞沪前钱。7月25日,刘建绪将陈铁军释放,并亲自给刘英和时任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闽北特委书记黄道写信,交陈铁军带回,表示愿意与红军举行和平谈判,联合抗日,又将贺龙于前次谈判前劝谕刘建绪的信也交给省委,以表示诚意。

8月24日,刘英委派陈铁军、吴毓、黄耕夫与国民党代表在温州申江旅馆举行第二次谈判,陈铁军以犀利的话锋痛陈利弊,终于达成谈判协议。9月15日,陈铁军又受命前往山门西山村参加最后一次谈判,通过一天一夜的唇枪舌战,终于获得成功,使两党达成一致抗日的共识。

折叠屡建奇功 陈铁军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得到了红军总部的重视。国共合作后,红军挺进师和闽浙边红军游击队改称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司令员,陈铁军被任命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38年3月18日,粟裕、陈铁军奉命率领500多名战士从北港山门出发,开赴皖南抗日前线。经过一个多月艰难跋涉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后,陈铁军被任命为新四军教导总队教员、军部参谋处侦察科副科长。在皖南事变战斗中,他沉着指挥,与敌人鏖战了三天三夜,最后,由于弹尽粮绝,他才率部突围。三个月后,他才与战斗中失散的新四军战士一起,历尽艰辛抵达苏北盐城。

这时,新四军旧部的重建重任又落到陈铁军的肩上,他担任军部教育科科长。半年后,组织考虑到他具有突出的军事才干,任命他为新四军一师一纵队参谋长。

折叠渡江战役 1941年冬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时,时任十六旅参谋长的陈铁军在渡江战役中屡建奇功。他一边参加实战指挥,一边深入研究战略战术。尽管戎马倥偬,但他仍坚持在残酷的战斗环境下,撰写战术总结报告。

1943年,他终于在山东昌潍战役后,完成了《步兵连对城市攻坚战突击战术的总结报告》,在全军引起反响,受到了副军长张云逸的关注和重视,他的报告被印发到全军进行学习。1945年,经过华东军区整风学习一年后,陈铁军又任苏浙军区一纵队、二纵队参谋长,华东军政大学教育长。

1955年8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4周年之际,陈铁军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