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陕西重阳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重阳宫

中文名: 重阳宫

地理位置: 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终南山北麓,105县道旁

开放时间: 全年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8:00-17:00

门票价格: 25元/人

占地面积: 10800 m?

著名景点: 活死人墓、重阳祖师墓

类 型: 道教宫观

文保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官方电话: 029-84906200

重阳宫,全真道祖庭,又称重阳万寿宫、祖庵,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盛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距西安市中心40千米。各类建筑共占地1.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29.2平方米,纪念塔建筑面积105.6平方米,附设建筑面积222.5平方米。


重阳宫是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故名其教为全真。其弟子丘处机受到元太祖的器重,全真教在北方愈益兴盛。重阳宫从而成为全真教祖庭。


西安重阳宫,是为全真教开山祖庭,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虽也号称“祖庭”,其实不过是王重阳弟子所建。[1]


地理环境

重阳宫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秦岭北麓,甘水之畔。西望周至,东接鄠邑区县城,距陕西省西安市区西南40千米。南望终南,甘水出峪自东南而来,经重阳宫西北去流入渭水。


历史沿革

重阳宫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首,是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自焚其居,东行至山东宁海,得丘处机、刘处玄、谭长真、马钰诸弟子,创全真道教。王重阳卒后,弟子护送其遗骨葬于旧居。马钰袭掌全真教后,于其地建立道观,手书“祖庭”二字为额。嗣后,王重阳弟子王处一上奏,请于其址建灵虚观,丘处机又请改名重阳宫。


元代,重阳宫盛极一时,在北方道教中影响巨大,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有殿堂建筑约5048间,宫域东至涝峪河,西至甘峪河,南抵终南山,北临渭水,全真道徒云集于此,最盛时近万人,宫观规模之大为天下道观之首。元世祖时,重阳宫奉敕更名为“敕赐大重阳万寿宫”。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尊称,悬挂在山门上方的元代皇帝御赐金匾仍清晰可辩。


全真教在金、元时期虽曾遭受到两次短暂的抑制,但总的趋势处于发展兴盛时期。元末,全真教上层出现了“末流之贵盛”的腐化现象,教务随之退步,渐显出人才凋零的景象。


明代,朝廷对全真教采取了抑制的政策,全真教出现了分门别派群龙无首的景象。由于全真教的逐渐失势,重阳宫亦由盛而衰,宫院逐步缩小,原有碑石散弃露天。明正统十年(1445年)所立《重阳宫主持候园方重修祖庭碑》所记:“祖庭中更多故,废兴相仍,昔之坚固壮丽者未免为风雨所凌,倾圯不振”,并记述了自永乐至正统年间对重阳宫的修葺事宜。


清代,经明末清初之战乱后,重阳宫“垣墉崩塌,殿宇倾颓,野居而露处”,于乾隆年间,“镇堡士庶而修葺之”,此次维修“苦于盛极难继”而“以小就”,使其“尚留遗迹之守”。亦如乾隆四十七年《重修重阳宫记》碑文所述“从来天下事胜而衰,衰而复。盛者气数也,挽衰待盛不至泯灭失传者,人事也”。同治初年兵患使重阳宫遭到毁灭性的摧残。后虽有过几次小的修葺。但仅是维持保留着这座古道观。直到建国前夕,重阳宫仅残存老君殿、灵宫殿、祖师殿三座建筑和“五塔坟”、“祖师墓”及散落于庙宇遗址的碑石。


建国初,重阳宫碑石散置于近十里范围内的田间、坟头、宫观遗址,遭风雨浸蚀与人为破坏,面临灭失的境遇,引起了宗教界与政府的关注与重视。


1956年,重阳宫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经杨自修副县长奔走呼吁,省政府拨专款,鄠邑区文化馆组织实施集中重阳宫零散碑石至玉皇殿旧址,建成重阳宫祖庵碑林。


“文革”期间,重阳宫道士被下放祖庵北街生产队劳动,“老君殿”被拆除,重阳墓遭毁,宫观备受冷落。


1973年,建碑厅11间,使碑石得到妥善保护。


1979年,征用祖庵北街村地3.14亩,修建围墙。


1980年成立重阳宫文管所(后交道教协会管理)。


1982年,修葺祖师殿、灵宫殿,并改建耳门。


1986年,新建飞檐翘角仿古式重阳宫山门。


1986年11月,迁移位于马村的清阳宫、元马店、“仙蜕园”、祖庵镇等地的石刻17件,集中重阳宫保护。


1993年,台胞黄胜德捐款修建王重阳纪念塔一座。


1998年,由香港青松观侯宝垣大师等捐资上千万元修复的重阳宝殿和钟鼓二楼。


2001年,祖庵重阳宫碑林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接受捐刻的“道德经”碑石立于山门左侧。

建筑格局

重阳宫在鼎盛时期,范围南至终南山北麓,北临渭水之滨,东傍水之岸,西以白马河为界,占地面积约40平方千米,建有殿、堂、楼、阁、塔、亭约5048间(座),后因战乱和历史变迁,宫城逐渐缩小。


重阳宫占地面积53亩,殿堂楼舍百余间,灵观殿、祖师殿及下院城道宫、集仙观、遇仙宫等庙点。


殿宇两侧分别为碑林观赏区、祖师祭祀区、蓬莱仙园区。另外设建道教养生斋、重阳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道众生活区、办公接待区等几大区域。


重阳宫最盛时,宫殿楼阁达五千余间,道士近万人,规模宏大。至明清转衰,大部建筑渐废。原有七十余通元代碑刻,仅留存三十余通。有元明以来30多方碑刻。这一批碑石大都有蛟首龟趺,多用蒙汉两种文字刻成,其中以元延二年(1315年)立的《敕藏御服碑》和元统二年(1334年)立的《孙真人道行碑》最值得称道。此外还有“七真图像”、“万寿宫图”及用蒙古文、藏文、八思巴文写成的圣旨碑等石刻,这些碑石是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重要遗迹有元代建筑“灵官殿”、“七真殿”高台遗址;“玉皇殿”遗址;“北极殿”遗址前遗存的石雕香炉,香炉上铭刻着“北极宫”三字。元代殿宇石雕柱基石;元代重阳宫掌教真人安放遗蜕之石函。


碑林

祖庵碑林亦称祖庵石刻,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集陈列元时道教全真振石刻文物80余通(件),大多数为螭首龟跌或方趺,碑石55通,尤以31通巨型元碑最为着名,许多碑文由赵孟𫖯、韩冲、姚燧、王重阳、尹志平、商挺、杨奂、姚遂、宋勃、王磐、李道谦、孙德烃等名家高道所书。碑铭比较详尽地反映了重阳宫和道教全真派发展起落轨迹和状况,较为集中地反映出全真教与金、元社会政治发展的紧密关系,所记载的全真教修炼方法,为研究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医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碑石还提供了大量有关寺院经济的重要资料,对于多方位研究元代历史和道教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重阳宫碑林有“四个唯一”:


元代皇帝亲敕圣旨碑8通;


道教“全真”的发祥地,作为“天下祖庭”,全国唯一;


元代名士撰文、书丹保存之多,全国唯一;


蒙古八思巴文与汉文对照合刻的圣旨碑4通,为全国唯一。


碑厅现保存石碑31通,若按民间留传的“七十二通蛟龙碑”,尚有差数,推想可能已被损毁或尚未发现。


重阳宫碑林的40余通有关道教全真派历史的碑石中着名的有王重阳祖师及七真画像碑、《无梦令》诗碑、号称“三绝碑”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全真开教秘语之碑》、元代皇帝圣旨碑(蒙汉文对照碑)和堪称国宝的吴道子《钟馗戏鬼图》画碑等,其中《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皇元孙真人道行碑》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𫖯所书,殊为珍贵。而《皇帝玺书碑》等5通蒙汉文 对照碑,碑文为八思巴蒙古字与汉字合刻,是研究中国现已失传的蒙古最古老的巴思巴文仅存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元代文献译名的还原及演变,尤其具有重要价格,对于古代蒙古语言的研究也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像重阳宫碑林这样大量集中保护元代金石文献在国内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人体科学、语言文字与书法艺术等,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因此,“祖庵碑林”被人们誉为西安乃至陕西的小“碑林”。


脚印石

祖师脚印石,置于重阳祖师墓左前侧。


石高约2米,宽约1米,纭纹清晰、形状奇异,人称“祖师脚印石”。


相传重阳祖师在“刘蒋庵”修行传道期间,常往楼观“说经台”听老子讲经悟道,一次听经归途,一沙粒落入鞋内,祖师归,脱鞋倾倒于庵前,岂知此沙粒日见生长,祖师初未在意,不经年,却长成一块巨石。一日,祖师端祥这个奇石言道:庵前一席之地,岂能容尔孽獐狂长。边说边踏了巨石一脚,至此此石再未增长,而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因王重阳已得道成仙,沙粒受神仙之脚汗“灵气”,便狂长为巨石,故人们又称此石为“祖师脚汗石”。


飞檐翘角仿古式的山门,正中镶挂着碑拓的元昭文馆大学士、高僧溥光榜书“重阳宫”几个苍劲大字的匾额。


“胜地立宫挹终南秀气,澄源开派弘道教真传”一副楹联,为周至书法家杨隆山撰书。


耳门楣书“正心”、“诚意”。老子的“道德经”巨碑竖于门前左侧。整个山门给人以古朴、典雅、凝重之感。


钟鼓楼

1999年建成,底长宽各9米,双檐歇山顶。


前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仙逝时遗言将骨灰分为两份,一份放于八仙宫,一份存于重阳宫。


灵官殿

灵官殿修于清同治年间。供奉道教护法寺神灵宫。其像威武凶猛,火红脸膛,双目圆睁,额上还有一目,锯齿獠牙,虬须怒张,一手执金鞭,一手执金砖,身披金甲,足踏风火轮。


王灵官本名王善,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曾拜萨守坚为师学符法,是宋代着名道士林灵素的再传弟子。这位灵官是道教护法镇山神将。有的道书说他是武当山中五百灵官的统帅,叫华光元帅,又叫五显灵官。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火车王灵官”,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位王灵官。


王灵官在道教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佛教中的韦驮很相似,是重要护法神,镇守山门。因他曾被封为“玉枢火府天将”,人们又把他看成火神,有的灵官像就完全是一副火神爷模样,故有的火神庙也供灵官。


七真殿

七真殿建于晚清,供奉道教全真教派七真。七真,是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分别为马丹阳、谭长真、刘长生、丘长春、王玉阳、郝太古、孙不二。


王重阳在陕西修道后赴山东宁海传道,收全真七子。马丹阳,家世业儒,为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因兵乱东迁宁海。夫人孙不二,成道后称为清静散人。马丹阳是王重阳的大弟子,为全真教在中国北方传播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七真”成为全真教发扬光大的奠基人和播种者。因此可以说全真教的起足点在陕西关中祖庵镇,但其真正的根据地、开拓地在山东宁海。


重阳宝殿

重阳殿为重檐歇山式仿明建筑,是重阳宫的最大殿宇。中间镶嵌的玉雕盘龙,青龙头顶雕道家标志“太极图”。“重阳宝殿”牌匾横居正中,“大道光明”匾额竖重楼之上。两副楹联曰:“道德五千言衍化全真之圣地,祖庭八百载神明诞瑞乃奥区”、“一瓢满饮甘河水,七朵祥开大海莲”。


重阳宝殿为香港青松观侯宝垣道长捐资380万修建,1997年底建成。殿内正中供奉王重阳祖师,祖师左侧为和玉蟾,右侧为李灵阳。


大殿内是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闵智亭所撰对联:“正阳祖纯阳师 燕国海蟾是叔主 与和公玉蟾 李公灵阳 筑庵悟道 功成道备 去东海之滨 丘刘谭中寻得马 结金莲法眷 广开阐化 甘水仙源流长远;去妄幻全本真 不染不若葆自然 当诚心定意 抱元守一 存神固气 心明性见 更建功立德 济贫拔苦行方便 记与物无私 先人后已 祖庭教法永传铭”。上联阐明全真教源流及发展历史,下联阐明全真教教义。


重阳祖师墓

重阳祖师墓,在原“白云灵祠”的范围内。基高1.5米。文革前墓地面积150平方米。1958年祖庵生产队兴修水利时在重阳祖师殿基址处(今银杏树东北)1米深处挖出寿函(石棺)一具,当时用大粗麻绳套在石棺盖上用拖拉机向西拉,因太重只拉开一条缝,绳断,被重阳 宫道士殷晴宽阻止,后八仙庵道协同公社又将重阳寿函用土掩埋。


1967年春,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浪潮中,祖庵梁庄红卫兵又将王重阳墓挖开。据说,墓内青石砌壁,中有石棺(寿函),长2米,宽1.22米,高0.96米,盖厚0.3米,石棺下周围雕有龙。棺内安放木刻重阳祖师像及遗骨,存方砖两块,上刻“重阳祖师压骨在此”,修建重阳宫时遗失。寿函撬开,函内用黄色绸缎包一木棺,棺内用绿色被包着王重阳遗体,其头枕右臂朝西面南,当时黄袍道帽,容貌胡子完好可观,但见风后化灰。遗体的头部胸部是用木架子固定着,发髻上有一对金环,公社以30元钱卖给周至银行,后来将木架子挂在银杏树上,遗骨散放棺外,后道人又将遗骨埋于竹园。几天后有人用炸药将寿函炸烂,运往公社门前垒桥基。现仅存盖,翻放在银杏树东边(盖长2米,宽1.22米,厚0.30米),碑林内的重阳画像碑原在此处。墓西有《重阳祖师仙迹记》碑,东有重阳子手书《无梦令》碑, 北有《重阳宫图》碑,后都移入碑厅保存。


活死人墓

活死人墓位于距重阳宫约2千米的成道宫中,是王重阳修道练功之地。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王重阳49岁,抗金失败后,他在南时村掘地穴居,筑冢高数尺,上挂一方牌,写“王害风灵位”,牌下深丈余,独自穴居其中,达2年之久,称之“活死人墓”。七年后,王重阳走出活死人墓,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还有墓堆 ,前面有碑石上刻着“活死人墓”几个大字。


据记载,王重阳早期曾经在活死人墓中修炼两年,还写了一首《活死人墓赠宁伯功》的七绝诗,描绘了这种特殊的修炼方法。诗中说“活死人兮活死人,风火地水要只因。墓中日服真丹药,换了凡躯一点尘。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闲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等句。


王重阳掘地穴居,在客观上当然给人一种故弄玄虚以增添神话色彩的感觉。不过他本意其实为了创造一种与世隔绝、便于静修的特殊环境,事实上还在人间,并没有离开地球,但他却认为就是“换了凡躯”、“隔断凡间”。他为了后来能够形成独立的教派,并且为教派树立高远的目标。他在“活死人墓”四角各植海棠一株,人问其故,他说:“吾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耳。”他这个远大理想虽然没有亲自完成,但后来的全真教在北方风靡一时,吸引了大半个中国的众多士大夫和群众,他的预言最后终于由门徒变成了现实。


姊妹黄杨树

姊妹黄杨树为小叶黄杨,位于大重阳万寿宫灵官殿前,品种不同,树叶色彩有别,两株并生,高2米,树冠大6米。为金大定年间所植,已生长800余年,如同姐妹,相偎相依,为天下园林奇观。


姊妹黄杨树由于栽植时距离过近,几百年的生长后,树冠长得非常大,两棵树的枝条相互穿插契合,而且一大一小,就形成了奇特的“姊妹黄杨”。


黄杨树属于灌木或小乔木,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多生山谷、溪边、林下。木材坚实,材质致密,供美术雕刻、制木梳与乐器等;根、枝叶供药用,还能行血、祛风止痛、解毒,治腰腹气滞胀痛、心胃气痛、疝气,复方黄杨木煎剂治风湿性心脏病。


千年银杏树

在祖师墓西南侧有一株古银杏树,人称“千年银杏树”。传为马丹阳为师父守墓而植。银杏树高约10丈,树身挺直粗壮,枝杆四面伸展,苍老遒劲。树身空心处生长出一株柏树,故人们又称千年银抱柏。后来柏树枯死,古银杏树仍发芽开花结果。


银杏树在距今天2亿年前的古生代中生代曾遍布世界各地,在新生代第三纪渐趋衰落,到第四纪冰河期先后绝迹。近代西方科学家原先只 在古老地层中发现它的化石,后来才在中国发现它的孑遗,所以银杏有“活化石”之称。它树干通直,树姿雄伟,叶形美丽、木质坚硬,不受虫害,树龄特长,但生长缓慢,往往爷爷种树,孙子得实,所以俗称“公孙树”。银杏是雌雄异株,果实在中草药中称“元果”。


文物价值

祖庵重阳宫碑林,共保存碑石近40通(件),共刻文33篇,诗词6组(首),画像二幅、题字两帖、图一面。其中着名的有王重阳及七真 画像碑,王重阳手书《无梦令》词碑,元书法家赵孟𫖯书丹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和《皇元孙真人道行碑》、蒙汉文合壁的元五代皇帝圣旨碑、明正一教天师张与村题额“天下祖庭”碑及唐吴道子《钟馗戏鬼图》画碑。这些碑石文墨多出自名家之手。其撰书者声名显赫,在《二十五史》中有传的竟达17人之多,因之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史料价值

碑林中的《十方重阳万寿宫记》、《全真教祖碑》、《重阳祖师仙迹记]]》、《重阳成道宫记》相当系统全面的记载了全真教和其祖庭重阳宫的创立发展、起落历史及祖师王重阳的身世与生平事迹。还有13位高道的道行碑,不仅记载了其各自的道行与全真教在元朝所居的地位,也记录了不少重要史料,可以正史与补史。


书法价值

首推元代书法家赵孟𫖯所书的《敕藏御服之碑》和《孙真人道行碑》。《大元敕藏御服之碑》为奎章阁大学士、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撰文;赵孟𫖯书丹,翰林学士、秦国公李孟篆额;且此碑石拍之鸣声,谓曰“响石”,故人称“三绝碑”。赵孟𫖯《元史》本传称其:“书画绝伦……篆、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此二碑均为承旨中年以后所书,其书法已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碑贴叙录》在评《孙真人道行碑》书法云:“笔法圆腴,略似学虞世南,比他书尤为工整”。


次则为溥光书的《敕赐大重阳万寿宫》碑,字大如斗,为榜书,笔法苍劲,神足韵胜,溥光为元僧,俗姓李、号雪庵,特封昭文馆大学士,是元代唯一可与赵孟𫖯相媲美的大书法家。


再次为斡冲书丹的《披云宋真人道行碑》,《陕西金石志》在斯碑按语中云:“书法模仿右军圣教序、颇圆熟可喜、元之嘉刻也。”另外《宸命王文碑》的汉字译文,《陕西金石志》评该碑书法云:“译字遒劲秀逸,以此为最,饶有山谷笔意。”《重阳仙迹记》书丹者姚燧,善文能书,明《石墨镌华》称该碑:“书全法颜平原,但波拂钩磔稍不及,因以知胜国时不乏能书者也。”李道谦书的《全真教祖碑》,明王世贞称该碑书法“精劲有法”。还有商挺用隶书题额的《玄门掌教诚明真人道行之碑》亦是书法的佳作。


文学价值

祖庵碑林碑文的撰写者,多是以文章名重其时的翰林官员,因之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圆明真人高公碑铭》为翰林学士姚燧承旨所撰。


《宋真人道行碑》为翰林院直学士王利用(字国宾)所撰。


《洞真于真人道行碑》为名士杨奂所撰。


《诚明真人道行碑》为翰林直学士王磐所撰。


《天乐真人李公道行碑》为集贤学士宋渤所撰。


《全真教祖碑》为密国公金源所撰。


诏书与圣旨碑中《成吉思汗皇帝赐神仙手诏》出自元朝中书令耶律楚材之手。


《重阳仙迹记碑》为翰林院修撰刘祖谦所撰。


《王真人开涝水记碑》为翰林院直学士薛有谅所撰,其文章均为世人所重。


文字语言价值

碑林内存五通元代蒙汉文对照圣旨碑,其中一通为蒙古回鹘(畏兀)文字,四通为蒙古八思巴文字。四通八思巴蒙古文圣旨碑,是元世祖忽必烈令大喇嘛八思巴据藏文字母制造的新体蒙古字、形仿汉字方体,自上而下直写,于至元六年(1269年)颁行,是元朝的法定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云:“现存八思巴蒙古字碑已发现者约有20余通……内容均为保护佛寺道观产业及减免僧道赋税差发诸事,是研究元代宗教史及寺观经济的重要资料。已刊布的碑石颁于陕西周至(重阳宫原隶属周至)、韩城、甘肃泾川、山西太原……各地的八思巴字碑文纪录了许多元代文献译名的还原及演变,尤具重要价值。对于古蒙古语言的研究也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祖庵碑林这5通碑石的 汉字碑文均被收入蔡美彪所编的《元代白话碑集录》(科学出版社,1955年2月)一书。20世纪初法国汉学家E·E·沙畹也曾收集中 国一些地区的元代白话碑文并予发表。


气功养生价值

全真教与以往道教不同之处。在于不尚符篆,不事烧炼;提倡全神炼气。因之碑文中记载了不少有关炼气养生的内容。这些方法虽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对养生延年有一定作用,因之受到当代气功界的重视。《马宗师道行碑》关于修道的方法云:“夫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寝以养气。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后灭情于虚,宁神于极,不出户庭而妙道得矣。”王重阳《无梦令》碑关于长生之道云:“大道长生门户,几个惺惺觉悟。铅汞紧收藏,方始澄神绝虑。心慕心慕,便趋蓬莱仙路。”《全真开教秘语之碑》关于炼功的方法云:“莫奖樽酒恋浮器,每向廛中作系腰,龙虎动时抛雪浪,水声澄处碧尘消。自从有悟途中色,述意蹉跎不计聊,有朝九转神丹就,同奔蓬岛去一遭。”


历代主持

王重阳


王重阳(1112—1170年),金代道士,全真道创始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祖籍咸阳大魏村,出身庶族,家业丰厚。做过小吏,47岁那年,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焉”,常纵酒泄愤,行为疯狂,对金人统治的社会现实以消极反抗,久之便愤然弃家,隐栖山林。


金大定元年(1160年),在南时村自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穸居其中,潜心修持三年,迁居刘蒋村,居庵演道。大定七年,自焚庵舍,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传化全真道。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建立教团,广收门弟,其中高徒丘、刘、谭、马;亚徒、王、郝、孙,后世称“全真七真”。在组织上、理论上为全真道的兴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相通。提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内修“真性”,外修“真行”,“摒去妄幻,独全其真者,神仙也。”其传世着作有《重阳全真集》,内收诗词约千馀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正统道藏》。


王重阳58岁仙逝,死后归葬终南刘蒋村故庵(在今陕西鄠邑区祖庵镇)。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全真道尊为祖庵、祖庭。元世祖还追封王重阳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又加封他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马丹阳


金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携西归途中羽化。临终时曰:“丹阳已得道,长春已知道,吾无虑也。”又嘱丹阳:“可赴终南刘蒋之故居。”言毕而逝,享年58岁。第二年,马丹阳等在刘蒋村结庵 ,为其师制葬所,于大定十二年,率众赴卞梁搬重阳遗蜕归葬故居。守墓 三年后,马丹阳构筑一广庭,书额曰:“祖庭心死”,以表其承师弘道之志。


马丹阳在祖庵环居期间,足迹遍及周、户及关中、陇西等地,传道收徒。许多官僚士庶,诚心向道者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祖庵。拜丹阳为师,归依祖庭。不少人经过丹阳传授道妙,长期修持,成为全真教中坚力量。如后来的重阳宫主持,一代宗师吕道安、毕知常等皆是丹阳弟子。全真教的兴起,实乃重阳创立之,丹阳恢弘之。


宫观文化

重阳宫是金、元朝庭出于其统治的需要,为彰显与崇祀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与其继承者“七真人”等的业绩而兴建的圣殿。所以,历史上重阳宫的兴衰与全真教的命运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天下祖庭

祖师庵是王重阳最初修真传道,创立“全真”的发祥之地。故后有“天下祖庭”之称。


金正隆四年(1159年)重阳48岁,传说此年六月十五日,王重阳在终南甘河镇桥头酒肆首遇二仙道,(“八仙”中之钟离权与吕洞宾)与之皆出尘语,并授以口诀,蓦然而去。


丹阳在祖庵环居期间,足迹遍及周、户及关中、陇西等地,传道收徒。许多官僚士庶,诚心向道者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祖庵。拜丹阳为师,归依祖庭。不少人经过丹阳传授道妙,长期修持,成为全真教的中坚力量。如后来的重阳宫主持,一代宗师吕道安、毕知常等皆是丹阳弟子。全真教的兴起,实乃重阳创立之,丹阳恢弘之,长春光大之,一代又一代宗师承继之,他们在重阳宫这个地方,为全真道教的创立与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贡献。


全真七子

“七真”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其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师承王重阳三教合一思想,后虽分支列派,仍同归“全真”一宗。

一言止杀

全真教在马丹阳、丘处机、李灵阳、吕道安等重阳继承者的传承下,在关陇一带奠定了基础,影响日益扩大。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长春复还祖庵,大弘祖教。第二年,全真教之宗师王玉阳、丘处机初受皇室宠重,先后分别被金世宗诏之燕京,咨以延生之理,后又多次召见,长春等的对答令世宗甚为满意,授赐颇厚,赐中袍、御书“全真堂”匾额,钱十万。自此“真教弘扬,玄风为之一振”。


在此期间,长春宗师受成吉思汗邀请,开始了全真教史上着名的“西行”壮举。金兴定四年(1219年),长春率尹志平、李真常、宋道安等18人西行。此行受到成吉思汗的极大宠重,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尔后开创了全真的鼎盛时期。


祖庵镇名

据周至县志记载:元代前,因刘、蒋二姓居于此地,故名刘蒋村。后因其地处甘河两支流间,且为商品交易之集市,曾改名为双溪镇。到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在此结庵传教,王重阳仙蜕后,其高徒马丹阳在其师结庵修道处筑一广庭,为环居之所。始称“刘蒋庵”,并题额“祖庭心死”。自此亦称“祖庭”、“祖堂”,四方尊称祖庵。祖庵之名由此而来。后遂改双溪镇为祖庵镇,迄今逾八百余年。


凤凰单展翅

重阳宫原山门前,曾长着一根柏树,形似凤凰,却展开一个翅膀。每当旭日升起,红霞抹天,和风徐来,似凌空欲飞。故人们雅称其“凤凰单展翅”。此树建国初尚在,后被砍伐。

三十一面锅

古镇民间留传重阳宫有“三十一面锅”。史实是在重阳宫兴盛时,道事、兴建等公众活动频繁,道俗人众,为解决做饭之难,用三石架起一口大锅,烧粥做饭,一次可供数百人食用,人们称其“万人锅”,趣称“三十一面锅”。后重阳宫渐衰,此锅闲置在银杏树东边,建国后1952年被砸毁。


不敢挂钟

民间传说重阳宫铸钟,一道士在附近村子化缘来到一户人家,那家施主怀里抱着孩子说:“要铁没铁,要钱没钱,你愿意要就把这娃舍给你吧。”那道士闻言扭头走了。铸钟时,有一豁口,复铸几次,总不能全。主事追究原因,那道士说了有个施主舍娃的事,主持者让人去索取了该童的一件衣衫化入铁水,孩童夭折,钟方铸成。后将该钟置于钟楼,悬而撞击,在悠长的钟声里,隐约有孩童啼泣曰:“狠心的娘,狠心的爹,你把孩儿化了铁”。其声音苍凉而悲惨,不堪卒听。故此钟闲置院落,很少鸣钟。这个故事虽为民间传说,而实有其。据《鄠邑区文物志》记载:此钟于元顺帝时为重阳宫铸造,置于通明阁东南高台上。1952年与“万人锅”同被砸毁。


涝水绕宫

古镇民间留传重阳宫兴盛之至,涝河龙君西来,曾分涝水绕重阳宫。据《栖云真人开涝水记碑》载:1279年,元真人王志谨主持开挖渠道,引涝河水经宫东、北,西折注入甘水。使沿途“连延二十余里,穿林度落,莲塘柳岸,蔬圃稻畦,潇然有江乡风景”,“上下营区凡数十区,岁时丰登,了无旱干之患”。


重阳宫庙会

历史上每年正月初九为纪念重阳祖师所立的重阳宫庙会,也是祖庵古镇的古会,俗称“上九会”。庙会祭祀活动从大年初一凌晨去重阳宫抢头柱香,祭祀重阳祖师开始直到元宵节。期间,重阳宫正门大开,道士、居士忙于其间,四方民众前来烧香许愿,放鞭炮还愿者络绎不绝。伴之古镇春节锣鼓会,元宵节灯市、灯会,亲友拜年会等热闹异常,盛会空前,一直流传到今。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8:30—17:00;周六、周日:8:00—17:00


门票:25元


交通

1、西安明德门城南客运站、丰庆路水司汽车站、西安市汽车站(火车站旁)乘前往鄠邑区的车,再转车到重阳宫

2、丰庆路水司汽车站乘坐到祖庵镇的车,经过重阳宫门口


参考来源

  1. 陕西重阳宫个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