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陳獨秀

增加 9,54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陈独秀这种性格特点,使他能够奋力驰去,披荆斩棘,不达目的不罢休,从而成就了新文化运动,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早期发展,也成就了其不屈不挠、刚毅爽直的优秀品质。但这种性格也有另外一面,即常常与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相伴随。这一面,则使陈独秀失却了对大革命失败教训的反省检讨,失却了对托派理论和组织的判断,也失却了为他参与缔造的党和人民事业尽力的机会。<ref>[http://www.yhcqw.com/31/10173.html 国共两党为何都容不得陈独秀],炎黄春秋网,2018-12-03</ref>
 
==陈独秀與胡適==
===[[陳獨秀]]和[[胡適]]之間的友誼不能用常人的眼光看待===
 
有人曾說,[[陳獨秀]]和[[胡適]]之間的友誼不能用常人的眼光看待,因為二人性格迥異,還經常擺出一副老死不相往來的面孔,可在大事大非面前,二人又能瞬間化干戈為玉帛。
 
[[魯迅]]就曾經這樣評價二人:「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面竪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裡面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瞭然,用不著提防。
[[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
[[魯迅]]的評價,不可謂不精辟。<ref>[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1013000222-260306?chdtv  中時電子報-兩岸史話-胡適與陳獨秀的是非恩怨]</ref>
 
===陳獨秀總是劍拔弩張,胡適則待人溫厚平和===
 
與人打交道,陳獨秀總是劍拔弩張,胡適則待人溫厚平和。但即便是爭論得再激烈,二人也都嚴格遵循一個原則——「君子絕交不出惡聲」,這是陳獨秀的主張,亦是胡適的觀點,因此兩人即便矛盾再大,也會「很客氣地辭別」。
 
===相識===
 
1915年,剛剛從日本回國創辦《青年雜誌》的[[陳獨秀]],與亞東圖書社老闆[[汪孟鄒]]閒談。
期間汪孟鄒談到,他有位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哲學的老鄉,文筆極佳。陳獨秀當即問道:你是說[[胡適]]之嗎?
汪孟鄒大感驚訝,後來才得知,陳獨秀早在日本留學時就曾收到一位美國留學青年的來信,當時便對他的文採大加贊賞,而這個人,就是胡適。
 
回國後,陳獨秀對胡適的文筆依舊念念不忘,此番聽說汪孟鄒與之是老鄉,便動起了向胡適約稿的心思。
這稿約的可謂一波三折……但也許就是緣分使然,陳獨秀和胡適這兩位素未謀面的文人,竟然在幾封書信的往來間,成就了一番傳奇的友誼。
陳、胡未曾謀面,便在《新青年》這塊陣地上發起了新文化運動,他們以「德先生」和「賽先生」為運動口號,宣揚民主與科學,諸多新思想、新理論在當時相對封閉落後的中國迅速蔓延開來,煥然一新的文字風格也為看慣了八股文的年輕人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
這場影響力極大的運動,也為早就想將陳獨秀招致麾下的,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添了一把火。
 
1917年1月13日,[[蔡元培]]正式將陳獨秀招致麾下,任北大文科學長,每月發放300元薪酬給他,這對正在窮困潦倒中的陳獨秀而言,無異於雪中送炭。
 
然而在當時的北大內部,傳統文學還佔據著主導地位。陳獨秀自覺孤助無援,他又想到了自己曾向[[蔡元培]]力薦的夥伴——[[胡適]]。正是蔡元培的成全,使得陳獨秀和胡適這兩位相隔萬里的夥伴終於有了共事的機會。陳獨秀和胡適的到來,無疑讓蔡元培時期的北大如虎添翼。此時的北大文科部,既有[[沈尹默]]、[[[沈兼士]]、[[錢玄同]]等舊教員,又有[[陳獨秀]]、[[胡適]]、[[劉半農]]、[[魯迅]]、[[周作人]]等人新思想的匯入,使得當時的文學革命、思想自由的風氣在北大刮起,並迅速在全國流行起來。
 
===分手===
 
幾封書信,促成了[[陳獨秀]]和[[胡適]]傳奇般的友誼。按理說,二人從素昧平生發展成知己、同事,理應有一個完美的大結局,然而二人的關係卻並未像大家預想的那樣發展。
 
[[胡適]]從美國回到上海後,曾發誓20年不談政治,20年離開政治,只從教育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追求一種非政治的文化基礎,這與[[陳獨秀]]「不談政治」的宗旨是契合的。
 
1919年11月11日,一戰停戰的消息傳來後,[[陳獨秀]]竟忍不住在《克林德碑》一文中舞文弄墨,飽含情感地形容起北京市民歡慶勝利的景象。同時激情澎湃的還有[[蔡元培]],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胡適]],然而恰在此時,胡適的母親去世了,他「談政治」的熱忱一下子沈寂了下去,再加上他本來就更加熱心於文藝,所以但凡遇到陳獨秀管他要有關政治的稿子,他也只是敷衍幾篇了事。之後,二人在政治、思想上的碰撞多了起來,分歧日漸凸顯,這引起了有意與政治保持距離的胡適的不快,乃至後來二人爆發了激烈的矛盾。
 
[[胡適]]與[[陳獨秀]]因《新青年》結緣,也因《新青年》分手,然而二人始終未在公眾場合表達過對對方的不滿,直到30年後,胡適回憶起這段歷史還明確地表示他和陳獨秀之間的矛盾並非個人矛盾,而有關主義。
二人也並未因此中斷往來,恰恰相反,陳獨秀此後曾有過數次被捕的經歷,甚至差點丟了性命,正是因為胡適的出手相助,才得以化險為夷。
 
===營救===
 
[[陳獨秀]]和[[胡適]]的關係,就像是兩條曾經匯聚於反封建主幹道的河流,大部分的時間,它們分流而去。不過,在這兩條河流中間似乎總有一些支流將它們連結,藕斷絲連的二人時而勢不兩立,時而同仇敵愾,時而在關鍵時刻為對方挺身而出。
 
1922年8月9日下午,[[陳獨秀]]的新居——上海法租界環龍路銘德里二號闖進了一幫不速之客。這幾個人,是法總巡捕房特別機關探長[[西戴納]]、督察員[[黃金榮]]、探子[[程子卿]]、[[李友生]]和包探[[曹毅卿]]。
他們所來當然不是什麼好事,而是以[[陳獨秀]]家中藏有違禁書籍的名義,將陳獨秀抓進了牢房。這並不是陳獨秀第一次被捕,所以他也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恐懼,他照例配合巡捕做完詢問筆錄,又被量了身高:一米六三。
 
[[陳獨秀]]被捕當晚,[[胡適]]就得知了消息,並在一個大雨過後的清晨,寫了一封很長的信給時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的顧少川,詳細說明陳獨秀案內的證據,並說法國人今年做的事,實在大傷中國青年的感情,請他以此意勸告法公使,請他們不要如此倒行逆施,惹出思想界「排法」的感情。復審當天,律師博勒在公堂上說,陳獨秀家中確實有《新青年》雜誌,但他家僅有此書,並無印刷設備,因此也不違背法租界條例。就這樣,法國會審官商議後,判罰陳獨秀大洋400元,由保人保出,所抄書籍一律銷毀。
 
第二天,[[顧少川]]秘書便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胡適]],胡適連聲道謝。
 
[[陳獨秀]]十分感念[[胡適]]搭救之恩,他寫信給對方,並寄出自己的一篇文章——《對於現在中國政治問題的我見》給胡適新創辦的《努力》雜誌,雖說陳獨秀的觀點依然與胡適相左,但二人拋開思想之外的情感卻從未間斷。一直以來,陳獨秀就好像是那個衝鋒在前、無所畏懼的少年,而胡適則像是一個心思縝密的長輩,窮盡所能為其搭建了一個又一個避難所。
 
===最後的共鳴===
 
晚年的[[陳獨秀]],依然沒有改變自己的一身傲骨。
 
1937年,剛剛出獄不久的陳獨秀去中英協會和胡適等人晤談,期間胡適對陳獨秀說:「我覺得仲甫可以進國防參政會,現在國難當頭,正是用人之際……我現在也是國防參政會參議院,仲甫若進來,我們又可以轟轟烈烈在一起乾了。」
  面對[[胡適]]的邀請,陳獨秀絲毫沒有給這位曾多次營救他的老朋友面子,直搖著頭說:「[[蔣介石]]殺了我許多同志,還殺了我兩個兒子,我和他不共戴天。」
[[胡適]]聽了默不作聲,他知道陳獨秀的脾氣,也不便再強求。而這次不算愉快的會面,也成了二人此生當中最後一次晤談。
 
晚年的[[陳獨秀]]選擇偏居在四川江津的一個小縣城,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此後,陳獨秀與胡適就沒有什麼聯繫了。然而在陳獨秀最後的日子里,乃至他去世以後,兩人在思想上的共鳴依舊沒有中斷。
也許胡適也沒有想到,二人最後的共鳴,竟是在陳獨秀過世之後產生的。他將老友的遺著重新編輯出版,定名為《陳獨秀最後對於民主政治的見解(論文和書信)》。
他還為這本書撰寫了一篇序言,由衷贊美老友在「最後見解」中發掘出民主真諦的意義。他說:「我覺得他的最後思想——特別是對於民主自由的見解,是他‘深思熟慮了六七年’的結論,很值得我們大家仔細想想」。
有人說,晚年的[[胡適]]變得無所畏懼,這與當年的陳獨秀頗有幾分相似。
1962年2月24日,72歲的胡適在台灣的一場雞尾酒會上發表演說,那場演說的內容涉及「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等話題,他始終慷慨激昂,早已忘記自己久病初愈的身體,說到激動處他當場昏厥、後腦著地,當天便在台北醫院去世。
晚年的陳獨秀和胡適,依然堅守著自己的思想,或筆耕不輟,或據理力爭,這讓人不禁想起梁啓超的一句名言:「戰士死於沙場,學者死於講壇。」,此二人,正可謂得其所哉!
 
==生活轶事--陈独秀学历造假事件==
[[File:陈独秀与蔡元培.jpg|缩略图|right|陈独秀与蔡元培[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3859445986&di=57916b7572e53d7446a5fb272a7e2405&imgtype=0&src=http%3A%2F%2Fphotocdn.sohu.com%2F20151103%2FImg425145863.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9%99%88%E7%8B%AC%E7%A7%80%E4%B8%8E%E8%94%A1%E5%85%83%E5%9F%B9&step_word=&hs=0&pn=19&spn=0&di=99294291691&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3926842068%2C2186272138&os=1591351652%2C17711261&simid=3402747883%2C261683458&adpicid=0&lpn=0&ln=265&fr=&fmq=1543849229510_R&fm=result&ic=0&s=undefined&hd=0&latest=0&copyright=0&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photocdn.sohu.com%2F20151103%2FImg425145863.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v7s_z%26e3Bf5i7_z%26e3Bv54AzdH3Fda8c88anAzdH3Fg9dc89cbmd_z%26e3Bfip4s&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selected_tags=0 来自百度照片]]]
72,64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