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若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陳若曦
原圖鏈接

陳若曦(1938年11月15日– ),原名陳秀美台北永和人,台灣作家。[1]

現代文學創辦人之一

1957年,自北一女中畢業,就讀台大外文系,與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畢業後留學美國。

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李歐梵郭松棻等是她在台大外文系的同學。

1962年,她先是經美國新聞處處長麥加錫(Richard M. McCarthy)推薦,進入何立克學院進修,後轉入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系研讀。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系碩士。

1966年,隨著丈夫段世堯舉家前往中國定居。好些朋友勸她三思,她仍執意前去。剛好碰上文化大革命,吃了不少苦頭,幸而她是回歸的台籍海外學人,而未受到更慘烈的遭遇。

1973年,舉家移居香港,開始將在大陸的耳聞目睹寫成短篇小說,陸續在香港《明報》發表。

「傷痕文學」之始

1974年,移民加拿大溫哥華,完成短篇小說集《尹縣長》,1976年由台灣遠景出版社出版,轟動一時,被譽為「傷痕文學」之始。[2]

1979年,應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中國研究中心之聘,移居美國舊金山。

1989年,創組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並當選首任會長。

1995年,回台定居,先後出任中央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及台灣大學的駐校作家,南投縣首任駐縣作家(2000)、著作權人協會祕書長(2001-2004)、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理事長(2006-2007)。現為晚晴協會、荒野保護協會、銀髮族協會的終身義工。

陳若曦小說充滿現實政治色彩和感時憂民的情懷,並堅持寫實主義路線,寫作理念標榜「絕不無病呻吟」,內容深受肯定,曾獲得中山文藝獎、及聯合報特別小說獎、吳三連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等。

陳若曦,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事實上,陳若曦一直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文革帶給她的,也只是傷痛而非仇恨。

《尹縣長》呈現了陳若曦的寫作風格:樸實、客觀。雖然這部作品是小說性質,但當中對文革時期的客觀描述,是得到一致認同的。在離開中國移民到加拿大後,1979年陳若曦又移居美國,期間她不斷接待海外華人作家,如巴金、曹禺等,也是她家的座上客。[3]

荣誉

  她曾获中山文艺奖、联合报小说特别奖、吴三连文艺奖等。著有短篇小说集《尹县长》、《完美丈夫的秘密》等;长篇小说集《突围》、《远见》、《慧心莲》等;散文集《 草原行》、《生活随笔》等;自传《坚持·无悔——陈若曦七十自述》。

  28岁时,为了追求心中的社会主义,她和丈夫毅然来到祖国大陆生活了七年,其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在美国等地漂泊了二十多年的她,又放下家庭独自一人回到台湾,希望能为故乡作出贡献。她就是台湾知名作家陈若曦。

3部自传在台湾出版

  九月三十日下午,女作家陈若曦在台北举办新著《坚持·无悔——陈若曦七十自述》出版发布会。著名作家白先勇(右)前来向当年台大老同学祝贺。陈若曦一九三八年生于台北县中和,台大外文系毕业后留学美国,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系硕士。一九六六年与丈夫回到中国大陆,一九七三年到香港居住,先后移居加拿大、美国,近年定居台北。其作品曾被译为英、德、日、法、挪威等文字。

  女作家陈若曦的首部自传《坚持·无悔——陈若曦七十自述》三十日在台湾正式出版发行。

  新书发布会在台北武昌路一段颇具怀旧风味的“明星咖啡馆”举行。

  陈若曦向前来出席发布会的文化界人士介绍说:“我是抱定要嘛不写,要写就老实写的信念撰写此书的。”

  由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的《坚持·无悔——陈若曦七十自述》一书,以事件为纲,洋洋洒洒,回顾了陈若曦在中和与永康街度过的童年、亲眼所见的二二八事件、求学生涯、感情归属。包括在留美时与台湾夫婿段世尧结婚,毕业后在先生提议下,回归心所向往的祖国大陆,以及他们夫妻历经七年“文化大革命”生涯。书中第三章和第五章,记述了陈若曦在美国求学和在美加的生活。书中对胡耀邦当年接见的回忆,充满感情。

访谈

传奇女作家曾怀揣记者梦

  昨日,来到南昌参加中国(南昌)第二届国际华人作家滕王阁笔会的陈若曦,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从她的缓缓讲述中,记者了解到了这位女作家曲折而又传奇的人生故事。

  未见过陈若曦,先熟读了她的简历。本以为有着如此传奇经历的作家,会是一个清高而又个性十足的女子。然而在八大山人纪念馆初见陈若曦,却惊异于她的随和与朴实,灰白的短发,爽朗的笑声,亲切而稍显闽南味的话语,一下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得知记者要对她进行专访,陈若曦欣然表示同意,并笑称自己当初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记者,为社会担当责任。“可惜当时台湾大学没有新闻系,未能如愿,实属遗憾。”

文革经历让我成长

  打开话匣子,陈若曦首先说起了她在大陆的生活经历。1966年,陈若曦以台湾留美学生的身份,和丈夫一起来到大陆生活。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人都说她是“自找苦吃”。

  如今回想起来,陈若曦十分坦然:“那时对自己所吃的苦都可以接受,不是认命,是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可以说,‘文革’的经历让我得到了成长。”她说,自己生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民族意识特别强烈,战后所受的教育是“以天下为己任”。因此她认定中国是原 乡和祖国,学成报效国家是理所当然的。

  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对陈若曦日后的创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尹县长》、《耿尔在北京》等一连串描写“文革”的纪实小说的出炉,奠定了她在文坛的地位。

年近花甲独身回归故土

  经历“文革”后,陈若曦在美国、加拿大等地飘泊了二十多年,那时已57岁的她又作出了人生中的第二个重大决定——回归台湾,报效家乡。

  然而,由于丈夫想在美国养老,两人一度产生分歧,即使到了分手的地步,陈若曦也还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回台湾。“很简单,这是我的家乡,我没有理由不关心。”

  独自一人回到台湾后,陈若曦一直实践着以行动来关怀社会的诺言。从写作、保护生态到为女性争取权利等,在陈若曦身上体现的是知识分子的良知。

坚持理想,无怨无悔

  虽然已进入暮年,陈若曦仍然笔耕不辍,今年刚满70岁的她,出版了首部自传《坚持·无悔——陈若曦七十自述》,数十年往事历历写来,她的大半生如跑马灯般一幕幕跃上纸页。她的笔下没有太多沉湎、耽溺或长吁短叹,相反,节奏明快,情节却无比清晰。

  陈若曦坦言,如今她的心态已如这本书的书名一般,因为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所以无怨无悔。“有时候想想有一点遗憾,就是说互相恋爱,互相共患难。大陆那样翻天覆地的变化都经历了,我们却不能白头偕老,不过互相尊重也很好,而且我在台湾跟自己的同胞、家乡父老在一起,我觉得很快乐,所以并不后悔。”她笑称现在“无婚一身轻”,日子自由又充实。

作品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陈若曦

  失恋者 (1987) 原著

   美国及两岸三地人情世故相关作品

  《突围》

  《远见》

  《二胡》

  《纸婚》

  《城里城外》

  《王左的悲哀》

  《贵州女人》

   在台时期作品

  《女儿的家》

  《打造桃花源》

  《清水婶回家》

  《完美丈夫的秘密》

获得奖项

  中山文艺奖

  联合报特别小说奖

  吴三连文学奖

  吴浊流文学奖

相关报道

  谈起对海南的感受,陈若曦:“海南变化真大!刚来时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一路的景色简直让人惊艳。这两天到博鳌、保亭看,风景也是很好。我觉得,海南要发展老年人旅游项目会很有前景。”

  陈若曦的名字是和“伤痕文学”紧密相连的。她本名陈秀美,1938年生于台北,台大外文系毕业,之后留学美国,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系硕士。在台湾大学外文系就读期间,陈若曦和同学白先勇王文兴等人创办《现代文学》以写实小说闻名文坛。1966年,时年28岁的她和丈夫出于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无限向往,和丈夫回到中国大陆生活了七年,并且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段刻骨铭心的日子,对陈若曦日后的创作信念带来很大的冲击,她一连串描写文革的纪实小说也奠定她在文坛的地位。比如《尹县长》,就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陈若曦说,她现在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会工作上。她担任着台湾地区“妇女写作协会”的理事长,并负责“银发族协会”的艺文工作。她说,这两个协会旨在丰富妇女和老年人的生活,号召他们“自尊、自强、自足、自娱”。每天下午,她都为银发族协会成员安排了不同的节目,有时是看音乐会,有时是下午茶,有时是体育锻炼。“活动是满丰富的,就是缺钱。”她告诉记者,该协会会员已经达到2000名,会员只象征性地交一点会费,更多的要协会的负责人去筹集。她说,常常找企业界募捐,“都成文化乞丐了”,她大笑地说,“不过,我心态蛮乐观的。”

  陈若曦说,此行海南给她的印象非常好。“海南的气候那么好,可以大力发展老人产业。这些老人有旅游的需要,也有消费能力,海南的条件很合适。”记者提议可以把“银发族协会”会员带到海南来旅游,陈若曦表示赞同。还问:“海南有没有老年人协会?你若认识他们的负责人,一定要介绍给我认识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