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陵水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陵水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的东南部,地处北纬18°21’~18°47’,东经109°45’~110°08’之间。东北连万宁市,北部与琼中县交界,西北与保亭县接壤,西南与三亚市毗邻,东南濒临南海。海岸线长57.5公里,东西宽32公里,南北长40公里,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

陵水黎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繁衍生息。1961年6月1日,陵水从崖县分出,恢复陵水县建制。1987年12月,陵水县改称陵水黎族自治县。

陵水黎族自治县拥有1223平方公里的责任海域面积。东北起点为分界洲岛,沿135°角为基础向深海伸延12海里,东南与三亚市海域交界。海域共有香水湾、陵水湾、清水湾和土福湾四个海湾;有分界洲岛和南湾半岛;天然港口有新村港、黎安港水口港山中港港坡港、其中最大港口是新村港,水域面积33390亩(潮间带)13530亩,可利用面积18537亩。港内水文温17℃—30℃,盐度18.3%,适宜海水养殖。由于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属热带岛屿性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冬天严寒,干湿季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干燥。[1]

建制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陵水属象郡外徼。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平定越地,在海南岛上置珠崖、儋耳两郡,领十六县。陵水地属珠崖郡山南县。西汉初元三年(前46),改珠崖郡为朱卢县,属合浦郡,东汉时复置珠崖县,仍属合浦郡。陵水县置县于隋大业六年(610)。据陵水县1979年建陆部地名普查考证,名称来历没有文字记载,陵水县一称可能来源于建置时依据附近的陵楠水河(今光坡镇港坡河)而得名。置县始属临振郡。唐武德五年(622)属振洲。高宗龙朔二年(622)置万安州,领万安、陵水等县,州治设在万安(今万宁市)。唐开元九年(721),陵水属万安州辖地。唐贞元元年(785),移州治还万安。五代因之,海南岛归属南汉。北宋熙宁六年(1073)陵水县降为镇,并入万安县(今万宁市)。北宋元丰三年(1080)复置陵水县,属万安郡辖。南宋绍兴六年(1136),废万安郡,陵水改属琼州;绍兴十三年(1143),还属万安郡。明洪武元年(1368)改万安郡为万州;洪武三年(1370),升琼州为府,陵水县属万州辖,为琼州府辖地。明清两代,陵水县均属琼州府辖。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划陵水县出琼州,隶属崖州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陵水县属琼崖绥靖处;民国二年(1913),属琼崖镇宗府;民国三年(1914),属琼崖道。民国十年(1921)后,陵水县先后归属琼崖善后处、琼崖绥靖委员会公署、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委员公署海南特别行政区。1927年—1931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陵水县苏维埃政府,建置4年。1945年—1946年成立陵(水)、保(亭)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置2年。1948年—1950年4月成立陵水县民主政府。

1950年4月28日,陵水全县解放。1950年5月1日,陵水县民主政府改称陵水县人民政府,隶属海南行政区。1954年1月,原属海南行政区的陵水县划归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改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同年7月1日,陵水县人民政府改称陵水县人民委员会,隶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辖。1958年11月,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陵水、崖县、保亭3县并为榆林县,因地名重复,次年2月改称崖县,隶属海南行政区公署。1961年6月1日,陵水从崖县分出,恢复陵水县建制。1962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恢复建制,陵水县隶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7年12月,陵水县改称陵水黎族自治县,实行民族自治。后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撤销,陵水黎族自治县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区。1988年4月,海南建省,陵水黎族自治县隶属海南省。

行政区划

解放前夕,我民主政府在陵水境内设置3个区,辖10个乡。即陵一区辖光安乡(今光坡、提蒙一带)和桃源乡(椰林);陵二区辖陵南(新村、长城、黎安、三才一带)、拾善(军田)、红廖(田仔)、陵西(隆广、文罗)、红海(英州)5个乡;陵三区(万宁)辖南桥、杨梅(莲花)、陵新3个乡。1950年下半年至1951年初,政府机构设置由县直辖九乡一镇。1951年8月14日,成立陵水县人民政府,恢复区建制,以区辖乡。设3个区,辖38个乡。1952年4月增设陵四区(隆广)

1955年7月1日,县人民政府改称为“县人委”。同时取消4个区原称,分别改称为桃源区、新村区、南桥区、隆广区。分别辖9、5、5和7个乡,共26个乡。1956年4月撤区并中乡。1958年并中乡建大乡。此时期共置14个乡、2个农场(南平、南林)。1958年12月1日,陵水、崖县、保亭及万宁县的兴隆农场合并大县。原拟称“榆林县”,因与陕西省“榆林县”重名,未被批准而改称崖县。此时期起取消大乡建制,成立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大里大队由琼中县划归陵水。1960年秋,原属陵水县管辖的南桥区划归万宁县。1961年5月,原保亭县管辖的保亭第二区,即今本号、祖关(大坡)、群英三个乡镇划归陵水。1961年6月,陵、崖分县(保亭1959年11月先分出),恢复陵水县建置。1968年6月1日,成立陵水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3日,六届人大通过取消“革委会”名称,改称陵水县人民政府。1987年12月,改称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自1961年6月,陵、崖分县后至今,除英州镇的公新村、加福村和田仔乡的架马、母调、响水共五个村,于1981年划给南田农场(三亚市)外,行政区划基本稳定下来。此间,县、区、乡组织建制的名称、招牌虽有变更(如公社改为区,大队改为乡。县、区、乡革委会改称政府。区改为乡镇、乡改为管区等)。但其辖区范围仍然维持其社、队的原状。海南建省后,除了县及乡镇的民族族别按民族人口比例划分出民族县和民族乡镇外,辖区未作变动。1990年全县有7个乡,10个镇,共17个乡镇。其中10个黎族乡镇,有114个管区(66个黎族管理区),有643个村民委员会(459个黎族村委,3个苗族村委)。在17个乡镇中,有2个渔业镇,6个渔业管理区。此外,境内有国营岭门、南平农场和省属吊罗山林业公司。

2002年5月省政府批准我县撤乡并镇,把原17个乡镇合并为11个乡镇(即:陵城镇合并为椰林镇,军田乡、田仔乡合并为英州镇,祖关镇、大里乡合并为本号,长城乡合并为新村镇[3]。

现辖椰林镇新村镇英州镇本号镇光坡镇三才镇黎安镇隆广镇文罗镇、提蒙乡、群英乡11个乡镇。此外境内还有南平、岭门2个国营农场和省属吊罗山林业局。2014年,全县共有116个行政村,1个乡镇农场,585个自然村,1160个村民小组。[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陵水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东南部,地处北纬18°22′—18°47′、东经109°45′—110°8′之间。东北与万宁市交界,西南与三亚市毗邻,西至西北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接壤,东南濒临南海。东线高速公路与海榆东线穿县而过,县城距海口市约240公里,距三亚市约80公里。全县东西宽32公里,南北长40公里,海岸线长109.573公里。全县陆地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陵水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山区,中部为丘陵区,东南部为平原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北部西南走向的吊罗山脉与西北部东南走向的七指岭山脉呈“八”字形相交于县域西北部,将东部浅海沉积平原团团包围,形成海南岛著名的“陵水盆地”。盆地内部零星分布着两大山脉及余脉延伸形成的孤丘和台地。从沿海至北部山区,地类依次表现为沿海林地(带)、平原耕地、丘陵园地(橡胶)和低山林地的地类分布规律。陵水地质结构简单,成土母岩、母质花岗岩占86.2%,砂页岩占0.5%,河流冲击物占2.3%,浅海沉积物占6.7%,滨海沉积物占4.3%。北部山地的成土母岩为云母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西部丘陵母岩为石英斑岩和花岗闪长岩,中部为混合岩,东南部沿海平原为浅海沉积物和混合岩,砂页岩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文建岭、南湾半岛和北部的香水湾一带。

陵水县境内土地海拔在800米以上的有155.28平方公里;海拔500—800米的有44平方公里;海拔250—400米的有153.80平方公里;海拔100—250米的有89.60平方公里;海拔100米以下的有677平方公里。境内最高峰三角山海拔1499.80米。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吊罗山、大吊罗、三角山、香蕉岭、吊罗仔,面积155.20平方公里;海拔500—800米的山岭面积44平方公里;河谷阶地87.30平方公里;澙湖36.90平方公里。全县土地具有半山区、半平坝的特点。

水文环境

地下水主要指浅层地下水(省地质部门鉴定,陵水县基本上没有承压地下水)。据地质资料反映,陵水县地质为成土母岩、母质花岗岩占86.2%,砂页岩占0.5%,河流冲积物占2.3%,浅海沉积物占6.7%,滨海沉积物占4.3%。表土的厚度在10—15米左右。中部丘陵盆地井深5米出水、沿海平原井深2米出水,北部山区井深6米出水。地下含水层7—10米,估算浅层地下水,总量2.92亿立方米,占径流量的22%。这些地下水,在沿海一带及低坑地不少流出地面,适宜于农业生产的灌溉。

陵水县地表径流,常年平均径流量12.16亿立方米,年径流总量13.16亿立方米(未包括邻市县流入的径流量6.91亿立方米)。丰水年(P=10%)的年径流量19.87亿立方米,而枯水年(P=90%)的年径流总量7.32亿立方米。平均年水量每平方公里120万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13.16亿立方米。全县平均每人有水量5576立方米,超过全省水平(全省人均有水量3520立方米)。按县的远期规划,全县需水量3.27亿立方米,仅占径流量24.9%,如加上外来水,县有径流量20.07亿立方米,需水量仅占径流量16.3%。县径流量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匀,汛期占全年径流80%,最大月径流发生在8—10月,干旱期各月径流小。其次地表水在地区之间分布也不平衡,北部灌溉区,年平均降雨2200毫米,而西南灌区年平均仅有1550毫米,两者相差650毫米。

陵水县大小河流共有150多条,主要河流有陵水河、英州河(又名“深田水”)和港坡河。

气候

陵水县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717.9毫米。全年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261.6小时;年平均气温25.4℃,平均气温6月最高为28.6℃,1月最低为20.6℃;年平均蒸发量1874.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风速2.1米/秒;年平均受3—4个台风影响。陵水县2014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正常,夏、秋降水占全年的9成以上。日照时数正常,阳光充足。雨季开始于7月上旬,结束于10月下旬。全年受2个热带气旋影响(1409号台风“威马逊”、1415号台风“海鸥”),属偏少年景,初台出现于7月中旬,终台出现于9月中旬。雷暴日数正常,雷击事故时有发生。全年的气候条件属正常年景。[3]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14年,陵水县土地总面积为110754.00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90439.00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5933.00公顷、其他用地4381.10公顷,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81.66%、14.39%、3.95%。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25230.80公顷、园地24183.80公顷、林地37235.80公顷、其他农用地3788.99公顷,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27.90%、26.74%、41.17%、4.19%。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15933公顷、交通运输用地809.85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371.09公顷、旅游建设用地及特殊用地面积为5801.99公顷,分别约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9.89%、5.08%、8.60%、36.41%。

陵水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光热资源充足,土地利用具有典型的热带特点,是中国最早的南繁育种基地,是海南冬季瓜菜生产、海水养殖珍珠主要基地之一,有“天然温室”“热作种植宝地”之美称。

陵水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质地较优,有机质较丰富,土地适宜性广,热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海湾、沙滩、岛屿、椰林、原始森林、瀑布、温泉等。全县方圆纵横,集山水滩岛之秀美,兼椰风海韵之神韵,是我国建立国际性的热带珍珠海岸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的理想基地。农用地数量占绝对主导地位;建设用地比重较小,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未利用地占到总面积约4%,而其中超过一半为湖泊、河流、滩涂等。

县域内可分为东南滨海台地区、中部丘陵平原区、北部山地区。东南滨海台地区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应优先发展旅游业和海洋渔业,并以此为基础延长产业链,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部丘陵平原区以耕地和园地为主,是全县粮食、瓜菜及经济作物主产区,在发展中应注重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优化产业用地结构,走“保护—稳定—增效”的发展道路,积极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北部山地区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是热带林地、物种保护及涵养水源区,其生态效益巨大,应在保护北部山区森林资源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农业生产,坚持走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适当发展观光旅游业。

矿产资源

陵水黎族自治县矿产资源丰富,有钛矿、锆、锡、铅、石英矿、高岭土、花岗岩以及海盐等矿产资源。钛储量约200万吨,石英砂储藏量约1亿吨,高岭土储藏量约600万吨。陵水盐场年产原盐2000吨左右,日晒细盐和粗盐颗粒均匀,色泽洁白,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水力资源

陵水县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陵水河流域的上游地区,包括陵水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的金冲河、都总河和二级支流的苗村水库、白水岭、南喜、黎跃水库等。水力资源可蕴藏量为5.16万千瓦。其中,陵水河4910千瓦、金冲河3500千瓦、南喜水3178千瓦、黎跃水库210千瓦、英州河289千瓦、港坡河84千瓦。

海洋资源

海水养殖资源全县海域面积1223平方公里,海岸线109.5733公里,天然港口有新村港、黎安港、水口港、山中港、港坡港、其中最大港口是新村港,水域面积2226公顷(潮间带902公顷),可利用面积1235.80公顷。港内水温17℃—30℃,盐度18.3%,适宜海水养殖。海洋捕捞资源海洋鱼类700多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有40多种。主要品种有马鲛、金枪、乌鲳、青干、红鱼、金鲮、石斑、鱿鱼、章鱼等;虾类有:明虾、斑节对虾、龙虾等;贝类有:扇贝、白蝶贝、美腿螺等;蟹类有:青蟹、螃蟹、琵琶蟹等。其中琵琶蟹为陵水特有;此外还有海参、海马、鲍鱼、海胆、海龙、海蛇、海龟、沙虫等名贵海洋动物。藻类主要有紫菜、江离菜、马尾藻、麒麟菜等。

淡水养殖资源

全县共有大小山塘水库60宗,总面积1390.4公顷,其中,大中型水库有小妹水库、小南平水库、田仔水库、黎跃水库、走装水库、竹喇水库、墓山水库等,面积1270.4公顷,小型山塘水库120公顷,此外,可开发为池塘养殖的土地面积266.67公顷。目前,县淡水养殖面积为412.73公顷,其中,精养殖罗非鱼池塘养殖面积104.73公顷、精养殖罗非鱼中小山塘水库230.53公顷。淡水养殖模式为鱼塘养殖、水库放养、水库网箱养鱼,品种主要有罗非鱼、巴町鱼、革氏胡子鲶、四大家鱼等10多个品种,良种覆盖率为100%,养殖品种逐步增多,养殖模式不断创新,养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动物资源

陵水东北至东南临浩瀚的南海,海涂水域辽阔,区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各类动物生长的极佳地方。据调查,常见的鸟类有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海南山鹧鸪;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老鹰,栗鹗(红猫头鹰)、白鹭;省级保护野生动物八哥、金丝燕等10多种。常见的走兽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坡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鹿、猕猴、穿山甲,省级保护动物海南兔、果子狸、黄猄、野猪、豪猪、红胸松鼠。蛇类常见的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蟒蛇,省级保护动物银环蛇、眼镜蛇。此外还有竹叶青盲蛇、火蛇、水蛇等多种蛇类。龟类常见的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钱龟、海龟、玳瑁,还有山龟、水龟。常见的昆虫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蟥等多种。陵水西南山区还是蝴蝶的王国,目前发现蝴蝶种类约有375种,其中有8种是新种或新记录种。主要有玄麝凤蝶、红绶缘凤蝶、芒缘凤蝶、琼裳凤蝶、斜纹凤蝶、斑珍蝶、紫缘蝶、雪白丝夹蝶等。这些珍贵物种不仅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有些还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海洋鱼类700多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有40多种。主要品种有马鲛、金枪、乌鲳、青干、红鱼、金鲮、石斑、鱿鱼、章鱼等;虾类有:明虾、斑节对虾、龙虾等;贝类有:扇贝、白蝶贝、美腿螺等;蟹类有:青蟹、螃蟹、琵琶蟹等。其中琵琶蟹为陵水特有;此外还有海参、海马、鲍鱼、海胆、海龙、海蛇、海龟、沙虫等名贵海洋动物。藻类主要有紫菜、江离菜、马尾藻、麒麟菜等。

植物资源

陵水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在境内主要树种有:世界珍稀树种青皮林,该树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林木;有壳斗科的红绸、黑绸;樟科的油丹、毛丹;天然科的母生;龙脑科的青皮、坡垒、橄榄;蝶形科的花梨;罗汉松树的竹等。还有含羞草科。有苏木科、桃金娘科,柿科、茶科、胡椒科等乔木800多种。灌木材主要树种有枫香、厚皮树、黄牛木等。人工林的主要树种有小叶桉、窿缘树、木麻黄、台湾相思、荔枝、龙眼、菠萝蜜、椰子树、苦楝树等。还拥有多种果树、油料树、藤竹花草、藻木、藻类、药材等。观赏植物有高山蒲葵、美丽梧桐、海南苏铁、桫椤等。野生花卉有多种兰花、杜鹃花、牡丹花。菌类有银耳、木耳、灵芝、地星、牛肝菌等。

南药资源

陵水境内中草药资源丰富,是南药的重要产地之一。药用植物500多种,南药33种,有些属于珍贵的药材品种,如海南巴豆、海南龙血树、沉香、半枫荷、见血封喉、五指山参、木灵芝等;有些属经济药材,如槟榔、益智、巴戟、藿香、双目灵、沙姜等。

旅游资源

陵水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种类齐全,质量很高,其中最具优势的是热带海滨与热带森林,动物观赏与历史人文资源;还有温泉、岛屿、澙湖、人工湖、珊瑚礁、瀑布等。县域内组合了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天象与气候景观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等八大类、28个亚类、65个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4]

区域人口

人口详情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303272人,其中:陵城镇30384人,光坡镇19706人,三才镇12478人,英州镇14553人,隆广镇18573人,文罗镇13976人,本号镇17965人,祖关镇8666人,新村镇16824人,黎安镇13621人,椰林乡53366人,提蒙乡16337人,长城乡13458人,军田乡10110人,田仔乡9245人,群英乡6521人,大里乡1255人,国营岭门农场11825人,国营南平农场12713人,国营吊罗山林业公司1696人。

2015年人口出生率15.5‰,死亡率5‰,自然增长率10.5‰,控制在年初预期目标16‰以内。全县年末常住人口32.69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到23.5%。

民族详情

陵水县是一个小聚居、大杂居的少数民县份,民族构成为黎族、汉族、苗族、回族,主要构成为黎族与汉族。黎族是海南岛的土著居民,也是陵水这片土地的最早入驻者。陵水县的黎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群英、隆广、文罗、英州、本号、提蒙、光坡及椰林的一部分,2个国营农场(即国营南平农场、国营岭门农场),共计489个自然村庄。陵水县的黎族大体上分为三个支系,即赛(加茂)支系、侾支系和圯支系。陵水县的汉族主要分布在椰林镇(全镇)、光坡镇(大部分村庄)、三才镇(全部)、新村镇(全部)、英州镇(部分),以及文罗、隆广和提蒙一些及少数村庄。苗族是陵水县人口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本号镇(祖关地)的白水岭、什巴三队和提蒙乡的小南平。

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119.3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9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4.3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53.9亿元,增长11.9%。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4.3:20.4:45.3。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478元,比上年增长7.6%。

全年全县全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6974万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4186万元,增长21.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0096万元,增长11.6%,其中民生投入365547万元,增长16.5%,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6.1%。财政各项支出中,教育支出80442万元,下降6.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8738万元,增长32.2%,医疗卫生支出41995万元,增长42.4%,农林水事务支出112608万元,增长16%,住房保障支出20527万元,增长17.8%。

第一产业

201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433909.39万元,比上年增长3.8%。分行业看,种植业完成增加值175567.89万元,比上年增长5.6%。林业完成增加值12471.54万元,比上年下降6.3%。畜牧业完成增加值51291.45万元,比上年下降6.8%。渔业完成增加值170225.5万元,比上年增长5.6%。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4353.01万元,比上年增长10.3%。

第二产业

2015年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1.7亿元,同比增长5.8%,拉动GDP增长0.09个百分点,依然是全县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同比增长5%;规下工业全年增加值0.6亿元,同比增长7%。

全年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2.6亿元,比上年增长8.7%。

第三产业

2015年全县开发性房地产业增加值全年完成20.1亿元,增长26.8%。全年房地产项目房屋施工面积216万平方米,增长26.7%;销售面积101.5万平方米,增长46%;房屋销售额174.1亿元,增长33.8%。

全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60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8%。其中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64.3万人次,增长8.5%;旅游总收入10.9万元,增长18.9%。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亿元,增长10%。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6%,增速快于商品零售7.2个百分点。从经营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22.8亿元,增长8.1%;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2.4亿元,增长31.4%。从消费总额看,城镇消费占90.5%,依然是拉动全县消费市场增长的亮点。

全年全县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实现增加值2.1亿元,比上年下降15.5%。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578.1万元,比上年增长2.9%。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40204户,同比增长10%;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9037户,农村电话用户21167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2427户,增长14.5%。年末互联网用户33507户,增长17.6%。[5]

社会事业

居民收入

2015年全县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97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62元,比上年增长7.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43元,比上年增长9.7%。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7313元,比上年增长13.8%。全年全县住户存款685958.41万元,增长6.6%。

教育事业

2015年普通高中招生1725人,下降2.8%,在校学生5244人,下降1.2%,高中毛入学率86.7%。

普通初中招生3597人,下降3.4%,在校学生10546人,下降5.3%,初中毛入学率99.1%。

普通小学招生6096人,增长10.8%,在校学生29758人,增长7%,小学净入学率100%。

全年教育扶贫(移民)学生达1642人。

全县公办幼儿园17所(含未开园),新建、改扩建乡镇幼儿园1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