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陶晶孙」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7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1 次修訂)
行 1: 行 1:
'''陶晶孙'''(1897.12.18-1952.2.12)原名陶炽、陶炽孙,笔名晶明馆主、晶孙等。江苏无锡市人。 1906年随父亲去日本,在日本读完小学、中学和大学,1919年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学。1921年7月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5年创作的《音乐会小曲》是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1927年从日本回中国,一度主编《大众文艺》和《学艺》杂志。1929年加入革命剧团艺术剧社,1930年3月2日加入“左联”。<ref> {{cite web | url =https://www.douban.com/note/556528247/ | title =从故纸堆里重新发现陶晶孙先生 | accessdate =2019-03-25}}</ref>
+
{{Infobox person| 姓名 = 陶晶孙| 英文名= | 图像 = | 图像说明 = | 出生名  = 陶炽、陶炽孙|出生日期={{Birth date|1897|12|18}}| 出生地点 =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52|02|12|1897|12|18}}| 国籍 = | 籍贯 =江苏无锡市| 母校 =九州帝国大学学| 别名 = | 职业 = 医疗卫生、医学教学和医学研究| 活跃时期 = | 知名原因 = 1930年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为“左联”发起人之一,他负责编辑的《大众文艺》即成为“左联”机关刊。| 知名作品 = 短篇小說《音乐会小曲》}}
 +
 
 +
 
 +
'''陶晶孙'''(1897.12.18-1952.2.12)原名''' 陶炽''' ''' 陶炽孙''' ,笔名晶明馆主、晶孙等。江苏无锡市人。 1906年随父亲去日本,在日本读完小学、中学和大学,1919年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学。1921年7月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5年创作的《音乐会小曲》是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1927年从日本回中国,一度主编《大众文艺》和《学艺》杂志。1929年加入革命剧团艺术剧社,1930年3月2日加入“左联”。<ref> {{cite web | url =https://www.douban.com/note/556528247/ | title =从故纸堆里重新发现陶晶孙先生 | accessdate =2019-03-25}}</ref>
  
 
30年代起主要从事医疗卫生、医学教学和医学研究工作,成就卓著。1946年去台湾。1950年离台去日本。1952年2月12日在日本死于癌症。
 
30年代起主要从事医疗卫生、医学教学和医学研究工作,成就卓著。1946年去台湾。1950年离台去日本。1952年2月12日在日本死于癌症。
行 8: 行 11:
 
1930年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为“左联”发起人之一。当月,他负责编辑的《大众文艺》即成为“左联”机关刊,3月和5月,广泛介绍苏联、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新兴文学。他还发起和组织文学大众化问题的讨论,并在该刊2卷3期发表《大众化文艺》一文。
 
1930年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为“左联”发起人之一。当月,他负责编辑的《大众文艺》即成为“左联”机关刊,3月和5月,广泛介绍苏联、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新兴文学。他还发起和组织文学大众化问题的讨论,并在该刊2卷3期发表《大众化文艺》一文。
  
 
+
==书写战后台湾社会==
 +
陶晶孫是在1946年抵臺,1947年「 二八事件」發生時,他 因出差上海,短暫離臺,返臺之後對於社會的奇異氛圍應有深刻的 感受。1950年1月發生的陳素卿殉情事件讓存在的省籍問題浮 上檯面,不只轟動全臺,甚至震驚到當時臺大校長傅斯年,此事在 臺灣社會引起的迥盪,即使在陶瞐孫東渡日本之後,肯定仍留下深 刻印象。陶瞐孫以此社會事件為藍本,混和了他將近凸年的臺灣生 活所,寫下此篇既紀實又虛構的日文小說「淡水河心中」。陶瞐孫所遺留的臺灣書寫<淡水河心中>,不僅記錄了作者的臺灣觀察,同時也藉由這篇小說揭露當時赴臺文人學者的心境·可 以說,這篇跨界者陶瞐孫的跨界觀察濃縮了戰後初期的臺灣社會氛圍,同時也展現了各個層面的人物像,透過虛構的小說文類表述了 真實的社會現實。<淡水河心中>發表於1951年7月號的《展望》 [[佐藤春夫]]讀了之後,大為讚賞,認為「應該尊重其新鮮的文體和兼 具自然科學家與文學家之獨特構想,期待今後陸續有新作發表。<ref>{{cite book|title=漂泊與越境: 兩岸文化人的移動|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qt3ODAAAQBAJ&pg=PA132|date=30 June 2016|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isbn=978-986-350-165-7|pages=132–}}</ref>」
 
== 參考资料==
 
== 參考资料==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内容待查]]
 
[[Category: #待校稿#]]
 
[[Category: #纯文字内容1]] 
 
[[Category: #纯文字内容2]]   
 
[[Category: #参考资料待查]]
 
[[Category: #检查]]
 
  
 
[[Category: 民国时期文人]]
 
[[Category: 民国时期文人]]

於 2019年8月6日 (二) 14:45 的最新修訂

陶晶孫
出生 陶熾、陶熾孫
(1897-12-18)1897年12月18日
逝世 1952年2月12日(1952-02-12)(54歲)
籍貫 江蘇無錫市
母校 九州帝國大學學
職業 醫療衛生、醫學教學和醫學研究
知名於 1930年3月2日出席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為「左聯」發起人之一,他負責編輯的《大眾文藝》即成為「左聯」機關刊。
知名作品 短篇小說《音樂會小曲》


陶晶孫(1897.12.18-1952.2.12)原名陶熾陶熾孫,筆名晶明館主、晶孫等。江蘇無錫市人。 1906年隨父親去日本,在日本讀完小學、中學和大學,1919年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學。1921年7月參與發起成立創造社,1925年創作的《音樂會小曲》是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說,被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三集》。1927年從日本回中國,一度主編《大眾文藝》和《學藝》雜誌。1929年加入革命劇團藝術劇社,1930年3月2日加入「左聯」。[1]

30年代起主要從事醫療衛生、醫學教學和醫學研究工作,成就卓著。1946年去台灣。1950年離台去日本。1952年2月12日在日本死於癌症。

「左聯」發起人之一

1929年參加藝術劇社。同年11月1日《大眾文藝》2卷1期起由他接編,先後在該刊發表木人戲《羊的素描》和翻譯文學作品《運貨便車》(屋托·密拉)、《秋晴》(小堀甚二)、《兵和兵》(島田美彥)、《公共長凳》(村山知義)、《沿海州紀行》(細川隆之)、《死前的友情》(林房雄)、《鴉片戰爭》(村山之義)、《革命十年間蘇俄的音樂的發展》、《德國新興文學》(中野重治)、《誰最蠢》(威特福該爾)、《村山之義》(貴司山治)等論文與譯作,熱心介紹各國新興文藝。這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正在籌備,他利用《大眾文藝》這一陣地配合了「左聯」的籌備,有效地貫徹了「左聯」的文藝方針。

1930年3月2日出席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為「左聯」發起人之一。當月,他負責編輯的《大眾文藝》即成為「左聯」機關刊,3月和5月,廣泛介紹蘇聯、德國、美國、日本、法國等國的新興文學。他還發起和組織文學大眾化問題的討論,並在該刊2卷3期發表《大眾化文藝》一文。

書寫戰後台灣社會

陶晶孫是在1946年抵臺,1947年「 二八事件」發生時,他 因出差上海,短暫離臺,返臺之後對於社會的奇異氛圍應有深刻的 感受。1950年1月發生的陳素卿殉情事件讓存在的省籍問題浮 上檯面,不只轟動全臺,甚至震驚到當時臺大校長傅斯年,此事在 臺灣社會引起的迥盪,即使在陶瞐孫東渡日本之後,肯定仍留下深 刻印象。陶瞐孫以此社會事件為藍本,混和了他將近凸年的臺灣生 活所,寫下此篇既紀實又虛構的日文小說「淡水河心中」。陶瞐孫所遺留的臺灣書寫<淡水河心中>,不僅記錄了作者的臺灣觀察,同時也藉由這篇小說揭露當時赴臺文人學者的心境·可 以說,這篇跨界者陶瞐孫的跨界觀察濃縮了戰後初期的臺灣社會氛圍,同時也展現了各個層面的人物像,透過虛構的小說文類表述了 真實的社會現實。<淡水河心中>發表於1951年7月號的《展望》 佐藤春夫讀了之後,大為讚賞,認為「應該尊重其新鮮的文體和兼 具自然科學家與文學家之獨特構想,期待今後陸續有新作發表。[2]

參考資料

  1. 從故紙堆里重新發現陶晶孫先生. [2019-03-25]. 
  2. 漂泊與越境: 兩岸文化人的移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0 June 2016: 132–. ISBN 978-986-350-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