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双塔式大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双塔式大厦
图片来自xuite

双塔式大厦英语:Twin Tower)是香港公屋大厦的一种,高低两塔相连,高座约24至28层高,低座约21层高。

说明

各单位皆设有露台。由于大厦中央设有一个巨大天井,所以坊间普遍称双塔式大厦为“井型公屋”、“天井型公屋”、“井字型公屋”等。该类型大厦是由后来升任房屋司政务司廖本怀设计。

简介

最早的双塔式大厦是位于香港岛南区华富邨的华兴楼及华昌楼,于1970年落成。而最后一座双塔式大厦落成在1984年的秀茂坪邨秀明楼。

双塔式大厦例子有观塘顺利邨利明楼(1978年落成)、友爱邨爱义楼、爱信楼、爱廉楼(1981年-1982年落成)、顺天邨天琴楼(1982年落成)、爱民邨卫民楼、敦民楼、德民楼、新民楼、信民楼(1974-1975年落成)及屯门湖景邨,当中屯门湖景邨全部大厦均为双塔式大厦(1982年落成)。

房委会于1975年在专家顾问的协助下,寻找崭新兴建公屋的方法;当中在丽瑶邨长青邨所兴建的双塔式大厦开始采用机械化施工法技术兴建,其后在馀下的双塔式大厦均采用上述方法兴建[1]

大厦及单位设计

双塔式大厦中央天井是留空的,优点是空气流通,尤其在夏天塔内单位大多打开门户,而每层每户大门均是互相对望,所以若有偷窃发生,容易被人发现,故其设计上具有保安功能。

但大厦的缺点是拥有两个深洞,无论从高处望下抑或从低望向高处、都有可能令人产生不安的感觉,两个洞更成部份有意轻生人士跳楼自杀的地方;在日间非正午时份,阳光亦难抵达洞的底部,造成井底光线长年都较暗淡;加上兴建双塔式大厦耗用的土地面积非常大,但每个单位的面积都相当细小且配搭非常单一(大部份单位仅有33平方米,最大的单位亦不过40平方米),不适合给于5人或以上的家庭居住;另外,1976年前落成的双塔式大厦的大部份单位在面向走廊的墙身都有一个面积很大的通风窗,令偷窃者和偷窥者透过通风窗进行偷窃或偷窥,使单位内的住客失去了安全感和私隐。因此,港府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已淘汰双塔式大厦。

拥有双塔式大厦的公共屋邨

所属地区 屋邨名称 数量 楼宇名称 落成年份 备注 承建商
南区 华富邨 6 华兴楼
华昌楼
1970 以15,16楼为高低层界线
华泰楼
华生楼
1971
华翠楼
华景楼
1978 新昌营造
九龙城区 爱民邨 5 卫民楼 1974
敦民楼
德民楼
新民楼
信民楼
1975
黄大仙区 彩云邨 3 丰泽楼
明丽楼
启辉楼
1978
竹园南邨 富园楼
贵园楼
荣园楼
1984 升降机可到达顶层 顺成建筑
观塘区 秀茂坪邨 1 秀明楼 升降机可到达顶层
全港最后一座双塔式大厦
安保工程
顺利邨 3 利祥楼
利恒楼
利明楼
1978 以15,16楼为高低层界线 顺成建筑
顺天邨 4 天琴楼
天柱楼
天池楼
1982
天韵楼 1984 升降机可到达顶层
葵青区 长青邨 6 青榕楼
青槐楼
青松楼
青柏楼
1977 以15,16楼为高低层界线
青杨楼 1979
青梅楼 1978
丽瑶邨 3 富瑶楼 1976 安利(萧氏)建筑
贵瑶楼
乐瑶楼
1977
荃湾区 象山邨 2 乐山楼 1978
秀山楼 1979
屯门区 湖景邨 6 湖畔楼
湖晖楼
湖光楼
1982 原为蝴蝶邨第一期 新昌营造
湖碧楼
湖翠楼
湖月楼
原为蝴蝶邨第三期 安利(萧氏)建筑
友爱邨 3 爱信楼 1981 德荣建筑
爱义楼
爱廉楼
1982
大埔区 广福邨 4 广礼楼
广义楼
广祐楼
广平楼
1983
沙田区 隆亨邨 3 善心楼
赏心楼
慧心楼
升降机可到达顶层 有成建筑
新翠邨 新俊楼
新学楼
新杰楼
1984 新昌营造
禾𪨶邨 6 康和楼
丰和楼
1977 以15,16楼为高低层界线
顺和楼
民和楼
泰和楼
富和楼
1980
合计:61座

直至停建前没有兴建双塔式大厦的公共屋邨

所属地区 所属项目名称 数量 现址用途
观塘区 坪石邨[2] - (同一屋邨)
改用单塔式大厦
北区 祥华邨 3 (同一屋邨)
改用双连座工字型大厦
合计 3

参考文献

  1. 香港房屋委员会. 1974-1975年度香港房屋委员会工作报告. 香港: 香港房屋委员会. 1975年: 第8页. 
  2. 香港地方 建设及建筑物-屋宇建设委员会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