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霍夫曼斯塔尔」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霍夫曼斯塔尔,(1874~1929)奥地利作家,诗人。1874年2月1日生于维也纳,父亲是银行家。 16岁开始发表作品。其诗优美的抒情,…”)
 
行 1: 行 1:
 霍夫曼斯塔尔,(1874~1929)奥地利作家,诗人。1874年2月1日生于维也纳,父亲是银行家。 16岁开始发表作品。其诗优美的抒情,迷人的语言和梦幻的情调立即引起轰动,被称为新浪漫主义神童。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胡戈·冯· 霍夫曼斯塔尔]]'''
 +
| 外文名  =  Hugo von Hofmannsthal
 +
| 圖像    =
 +
[[File:霍夫曼斯塔尔.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a572e46c83521604.jpg?size=165x220 图片来源][https://accounts.douban.com/connect/sina_weibo/callbackaHR0cHM6Ly9hY2NvdW50cy5kb3ViYW4uY29tL3Bhc3Nwb3J0L2xvZ2luX3BvcHVw?state=lV0szUN25kQ%21douban-web%21https%3A%2F%2Fwww.douban.com%2Fnote%2F195026910%2F&code=8611173312e618fb0b1f4038a658a577 豆瓣网]]]
 +
| 图像说明
 +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874|02|01}}   
 +
| 出生地点 = [[奥地利]]维也纳
 +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29|08|11|1874|02|01}}
 +
| 國籍    =  [[奥地利]]
 +
| 别名    =
 +
| 職業    = 奥地利作家,诗人
 +
| 活跃时期 = 
 +
| 知名原因 =
 +
| 知名作品 =
 +
}}
 +
'''[[霍夫曼斯塔尔]]''' ,(1874~1929)奥地利作家,诗人。1874年2月1日生于维也纳,父亲是银行家。 16岁开始发表作品。其诗优美的抒情,迷人的语言和梦幻的情调立即引起轰动,<ref> 被称为新浪漫主义神童。</ref>
 +
==人物生平==
 +
*1892年入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后该学法国文学和哲学,1898年获博士学位。
 +
 
 +
*1901年后专事文学创作。他曾遍游意大利、瑞士、德国、法国、英国和希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作后备军官,曾随外交使团去斯堪的那维亚和瑞士执行公务。战后继续从事写作。
 +
 
 +
*1920年参与创办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1929年7月15日卒于维也纳近郊罗道恩。
 +
 
 +
==社会影响==
 +
霍夫曼斯塔尔是德语文学19、20世纪之交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的重要代表。他受尼采、马赫、弗洛伊德等人的影响,同时又受到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和欧洲基督教文化传统的熏陶,在思想和创作中都表现出复杂而深刻的矛盾。
 +
 
 +
1891年,他在维也纳结识德国诗人格奥尔格,深受其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感染。早期的创作在艺术上刻意求工,诗歌语言优美而富音乐性,剧本中的对话都用典雅的诗句,情节与人物形象都带寓意性和象征性;但内容脱离现实,往往通过生与死、苦与乐的矛盾这类"永恒"主题抒发内心的感受,情调感伤、抑郁,表现了对于世事无常和对死亡的悲叹。
 +
 
 +
==个人作品==
 +
他的诗歌大多写于1893至1900年之间,其中著名的有《[[生命之歌]]》、《[[昨日]]》、《[[提香之死]]》、《[[早春]]》、《[[三行串韵诗节咏消逝]]》等,主人公多为病态的幻想家。主要表达人已经失去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的可能的思想。他的剧作大多为诗体短剧,早期重要的短剧《[[傻子与死神]]》(1900)所表现的主题,<ref>与这个时期的抒情诗相似。</ref>
 +
 
 +
1900年以后,他改变唯美主义倾向,同时对帝国主义时期的社会又感到厌恶和恐惧,因此又遁入过去,用精神分析和现代表现手法来革新希腊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和巴洛克戏剧,试图把古代人道主义传统同基督教"受难"的学说结合起来,从而建立现代的宗教剧。为了革新古希腊悲剧,他写了《[[埃勒克特拉]]》(1904)、《[[奥狄浦斯与斯芬克斯]]》(1906),宗教神秘剧《[[每一个人]]》(1911),维也纳喜剧《[[困难的人]]》(1921)。1920年与马克斯·赖因哈德一起创办"萨尔茨堡音乐节",并写了《[[萨尔茨堡的世界大舞台]]》(1922)。他与理查德·施特劳斯合作写了许多歌剧,重要的有《[[玫瑰骑士]]》(1911)、《[[失去影子的女人]]》(1916)、《[[埃及的海伦娜]]》等。
 +
 
 +
他的作品还有小说《[[第 672夜的童话]]》(1905)。他的《[[尚多爵士致弗朗西斯·培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此外他编选的《[[德语小说选 ]]》(1912)、26卷小开本《[[奥地利文库]]》(1915)、《[[德语读本]]》(1922),<ref>为推广优秀文学遗产作出了贡献 。</ref>
 +
 
 +
霍夫曼斯塔尔的著名语录、格言: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
 +
 
 +
理解:因为陌生,所以不愿涉足了解新领地,新事物。也因为熟悉的事物,所以人们总是更趋向于以陈旧的观点和先入为主的偏见去理解它。<ref>[http://item.winxuan.com/1201034625 霍夫曼斯塔尔]文轩网</ref>
 +
==文献参考==
 +
{{Reflist}}

於 2019年2月14日 (四) 20:38 的修訂

胡戈·馮·霍夫曼斯塔爾
原文名 Hugo von Hofmannsthal
出生 (1874-02-01)1874年2月1日
奧地利維也納
逝世 1929年8月11日(1929-08-11)(55歲)
國籍 奧地利
職業 奧地利作家,詩人

霍夫曼斯塔爾,(1874~1929)奧地利作家,詩人。1874年2月1日生於維也納,父親是銀行家。 16歲開始發表作品。其詩優美的抒情,迷人的語言和夢幻的情調立即引起轟動,[1]

人物生平

  • 1892年入維也納大學攻讀法律、後該學法國文學和哲學,1898年獲博士學位。
  • 1901年後專事文學創作。他曾遍游意大利、瑞士、德國、法國、英國和希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應徵作後備軍官,曾隨外交使團去斯堪的那維亞和瑞士執行公務。戰後繼續從事寫作。
  • 1920年參與創辦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1929年7月15日卒於維也納近郊羅道恩。

社會影響

霍夫曼斯塔爾是德語文學19、20世紀之交唯美主義和象徵主義的重要代表。他受尼采、馬赫、弗洛伊德等人的影響,同時又受到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精神和歐洲基督教文化傳統的薰陶,在思想和創作中都表現出複雜而深刻的矛盾。

1891年,他在維也納結識德國詩人格奧爾格,深受其唯美主義文藝思想的感染。早期的創作在藝術上刻意求工,詩歌語言優美而富音樂性,劇本中的對話都用典雅的詩句,情節與人物形象都帶寓意性和象徵性;但內容脫離現實,往往通過生與死、苦與樂的矛盾這類"永恆"主題抒發內心的感受,情調感傷、抑鬱,表現了對於世事無常和對死亡的悲嘆。

個人作品

他的詩歌大多寫於1893至1900年之間,其中著名的有《生命之歌》、《昨日》、《提香之死》、《早春》、《三行串韻詩節詠消逝》等,主人公多為病態的幻想家。主要表達人已經失去認識世界和自我發展的可能的思想。他的劇作大多為詩體短劇,早期重要的短劇《傻子與死神》(1900)所表現的主題,[2]

1900年以後,他改變唯美主義傾向,同時對帝國主義時期的社會又感到厭惡和恐懼,因此又遁入過去,用精神分析和現代表現手法來革新希臘悲劇、中世紀神秘劇和巴洛克戲劇,試圖把古代人道主義傳統同基督教"受難"的學說結合起來,從而建立現代的宗教劇。為了革新古希臘悲劇,他寫了《埃勒克特拉》(1904)、《奧狄浦斯與斯芬克斯》(1906),宗教神秘劇《每一個人》(1911),維也納喜劇《困難的人》(1921)。1920年與馬克斯·賴因哈德一起創辦"薩爾茨堡音樂節",並寫了《薩爾茨堡的世界大舞台》(1922)。他與理查德·施特勞斯合作寫了許多歌劇,重要的有《玫瑰騎士》(1911)、《失去影子的女人》(1916)、《埃及的海倫娜》等。

他的作品還有小說《第 672夜的童話》(1905)。他的《尚多爵士致弗朗西斯·培根》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此外他編選的《德語小說選 》(1912)、26卷小開本《奧地利文庫》(1915)、《德語讀本》(1922),[3]

霍夫曼斯塔爾的著名語錄、格言:陌生阻止你認識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礙你理解熟悉的事物。

理解:因為陌生,所以不願涉足了解新領地,新事物。也因為熟悉的事物,所以人們總是更趨向於以陳舊的觀點和先入為主的偏見去理解它。[4]

文獻參考

  1. 被稱為新浪漫主義神童。
  2. 與這個時期的抒情詩相似。
  3. 為推廣優秀文學遺產作出了貢獻 。
  4. 霍夫曼斯塔爾文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