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青冢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青冢记》,清无名氏作。又名《和番记》。

剧目介绍

昆剧《青冢记》写昭君和亲事。源于明陈与郊《昭君出塞》杂剧及明无名氏《和戎记》传奇,清代昆班艺人重行改编,曲白全不相同。清乾隆年间《缀白裘》收有昆剧演出本《送昭》、《出塞》两折,列入《青冢记》。后世昆班演出,大多以此为脚本。

其故事梗概是:东汉元帝时,画工毛延寿因为没有获得后宫美妃王嫱(昭君)的贿赂,故意把她的容貌画得丑陋,致使皇帝看不上眼,被冷落于后宫。毛延寿却将其真容送到匈奴去,匈奴国主单于看中了画里的王嫱,就兴兵侵犯汉朝,索要美人。元帝为了避免战争与匈奴讲和,遂将王嫱遣嫁匈奴,临行面见时,始发觉王嫱美若天仙,悔已无及。后毛延寿被诛,王嫱投江殉国,葬处青草丛生,名为青冢。

按:《青冢记》全本早已失传,只存下精彩的折子戏《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送昭》和《出塞》在演出时,一般均将两场连成《昭君出塞》一折(又名《昭君和番》)。内容是演述满朝文官武将奉旨至十里长亭向昭君饯别。昭君痛恨众臣无能,却由自己远离故国,遣嫁匈奴和番,感叹不已。昭君在御弟王龙护送下,先乘车辇,后转骑马匹出了雁门关,即进入匈奴地界。她怀抱琵琶,怅望前程,回看家乡,忍不住悲从中来,怅然而去。

中国戏曲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1]”、“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最显著、最独特的艺术特点就是“曲”,“曲”主要由音乐和唱腔两部分构成,辨别一个地方戏剧种主要依靠声腔、音乐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语言,如:四川的川剧、浙江的越剧、广东的粤剧、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山东的吕剧[2]、福建的闽剧、湖北的汉剧、河北的评剧、江苏的昆剧等。

视频

青冢记 相关视频

21.2昆曲与京剧艺术
苏州大学《昆曲艺术》| 第一讲 昆腔、昆曲与昆剧

参考文献

  1. 南戏,谋略学,2020-07-19
  2. 山东吕剧大全,戏剧网,201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