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青岗岭回族彝族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青岗岭回族彝族乡建于1988年,位于昭阳区北部,距昭通城23公里。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123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4038人(2017年),居住着汉、回、彝、苗、哈尼五种民族,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1]

中文名称:青岗岭回族彝族乡

行政区类别:乡

所属地区: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

电话区号:0870

邮政区码:657005

地理位置:昭阳区北部

面 积:111.2平方千米

人 口:24038人(2017年)

机 场:昭通机场

火车站:昭通站

车牌代码:云C

环境

青岗岭乡环境幽美,资源丰富,交通方便,213国道和昭麻高等级公路从该乡纵穿而过。洒渔大河从南至北穿过境内,该河段上有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昭阳八景”之一──洒渔烟柳;全乡森林覆盖率34%,植被保护较好,大面积的天然草场为养殖业的规模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之各族群众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全乡养殖业已初见规模。

青岗岭乡储藏有大量的优质无烟煤和褐铁矿,分布在“昭麻公路”和213国道沿线的乐德古、白沙、新桥等村。

经济资源

全乡2007年坚持走“生态林与经济林相结合”的路子,进一步加大林业投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完成128口沼气的建设,完成580亩幼林抚育。与各村的护林员签定了22份护林防火责任书,制作宣传牌36块,发放宣传单600份,有效地控制了森林火灾的事故的发生,森林资源得到较好的保护。全乡森林覆盖率达37%,生态条件进一步好转。

劳务输出成效明显。2007年乡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鼓励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和经商,全乡到区内外务工的富余劳动力达4400人。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乡劳动与社会保障所积极相关服务工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方便。据统计,全乡外出务工收入达330万元。同比增长30万元,增长9%。

文化教育

青岗岭乡的教育事业在各级各部门及各位领导的关心下,通过各位教师的辛勤耕耘和学生们的刻苦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教育发展平稳,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通过多方争取,投资60余万元改建乐德古小学,已完工交付使用;投资73.73万元,完成示范小学的改扩建,解决了学校占地的遗留问题,顺利实现了龙宝山小学和示范小学的合并。乡政府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条件下拨出经费1万元,表彰奖励考取北大的刘永等初高中优秀毕业生及小学生;在教师节期间,拨出经费1万余元表彰奖励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按照国家规定全部减免学生的学费。

人文地理

青岗岭回族彝族乡是1988年新建民族乡,位于昭阳区北部,距昭通城23公里。青岗岭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乡,民族文化灿烂多彩,其中金瓜村小火地苗族同胞和乐德古彝族同胞的歌舞很有特点,曾参加省八届民运会开幕式的表演。

我乡沈家沟行政村位于洒渔河两岸,风景秀美,沈家沟行政村在洒渔河下游两岸种植有大量的樱桃树,每年5、6月之间,广大游客到沈家沟村来既可品尝樱桃又可饱览沈家沟烟柳的美景。

资源环境

土地资源。全乡国土面积111.2平方千米,灌溉条件较差,土壤主要以红壤和棕壤为主,土层厚度为20—35cm,PH值在6—7之间。

森林和牧草资源,主要分布在乐德古、白沙、新桥和金瓜4个村委会。

自然环境条件。全乡气候冷凉,最高海拔3050米,最低海拔1850米,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年平均气温10°C,无霜期220天,年降水量800毫米。

农村经济

过去的2007年,我乡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乡政府在区委、区政府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乡各族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发展为主题,以农民增收为工作重点,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战胜了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克服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开创了新的工作局面。

全乡生产总值完成2900万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5元,同比增长82元,增长了12.5%。2007年,全乡农、林、牧业总产值达1858万元,同比增长2.7%。林业和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在种植业方面,针对我乡气候环境恶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粮食生产抗灾能力弱这一实际,乡政府狠抓科技推广,提早就位籽种、地膜等农资。全年推广杂交苞谷15000亩,其中地膜覆盖10000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0亩。发放良种补贴和农资增资补贴16万元。由于严重干旱,粮食作物受灾情况严重。尽管如此,在乡政府的组织下,广大群众奋力抗灾,进行生产自救,使2007年粮食生产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全乡粮食总产量仍达到了706万公斤。成群的牛羊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效益明显提高。把科技作为畜牧业发展的动力,以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为目标,2007年我乡的生猪、黄牛、山羊、土鸡等畜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面落实“山羊痘”和“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措施,对辖区内发生的疫情,采取了果断的处置措施,保障了我乡畜禽的安全。截止12月底,生猪存出栏分别达11130头和9594头;黄牛存出栏分别为2771头和987头;羊存出栏分别为5064头和2894头;家禽存出栏分别为24770只和11767只。由于畜产品的价格上涨,2006年畜牧业收入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45%。

特色产业

为改变青岗岭乡经济贫困落后的局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收入,乡党委、政府确定了发展核桃产业和畜牧业作为全乡的特色产业重点发展。青岗岭乡距昭通城近,昭麻二级公路从南至北途经白沙、新桥和青岗岭3个村,给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洒渔大河也是从南至北贯穿乡境内,加之四季长流的无任何污染的几条小河,可为灌溉、加工等用水提供充足的水源。青岗岭乡土地类型是山地多、土质疏松、耕作层厚、利于核桃的种植。通过转变果农思想观念,以农户核桃生产经营技术培训为突破口,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乡党委、政府确定了发展核桃产业,通过低产林复壮和改造、劣质林换优为手段,因地制宜地发展核桃产业,达到增产、增收、增效,从而实现农户脱贫,使核桃生产基地化、规模化,培育和壮大产业的目的。

青岗岭乡有丰富的草地资源,发展畜牧业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将我乡畜牧业培育成一个支柱产业,有规模,有高质量产品的畜牧业产业基地,带动我乡经济的发展。

基础设施

全乡是一个少数民族贫困乡,贫困面大、程度深。2007年,经过多方争取,在全乡7个村实施了扶贫安居工程、整村推进和外资项目,道路、饮水、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项目总投资149.82万元。

农村科技

青岗岭乡是一个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支柱产业的山区乡镇,青岗岭乡的种植业主产玉米和洋芋,养殖业主要为肉牛、肉羊、肉猪养殖,在农村科技这个栏目中,主要面向全乡农民介绍一些种植业和养殖业实用技术和相关知识,注重实用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