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青狮潭水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青狮潭水库
图片来自搜狗

青狮潭水库主要供桂林市和桂林地区部分城镇及农村的工农业用电。水库总库容6亿立方米,有效库容4.05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3.86万亩,灌区范围包括桂林市的灵川和临桂两县及叠彩区、象山区、雁山区、秀峰区、七星区共15个乡(镇),总控制面积约为984平方公里。电站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保证出力4130千瓦,年利用小时4180小时,年平均发电量5350万千瓦小时。 青狮潭水库,是当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规划的国家级大型水库。工程自1958年开工至1987年止。水库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上游航运条件,有利于库区竹木筏运,并为桂林市的工农业、旅游业(漓江补水)提供了大量水源。

水库概况

主要供桂林市和桂林地区部分城镇及农村的工农业用电。水库总库容6亿立方米,有效库容4.05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3.86万亩,灌区范围包括桂林市的灵川和临桂两县及叠彩区、象山区、雁山区、秀峰区、七星区共15个乡(镇),总控制面积约为984平方公里。电站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保证出力4130千瓦,年利用小时4180小时,年平均发电量5350万千瓦小时。 青狮潭水库,是当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规划的国家级大型水库。工程自1958年开工至1987年止。水库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上游航运条件,有利于库区竹木筏运,并为桂林市的工农业、旅游业(漓江补水)提供了大量水源。

水库效益

青狮潭电厂1969~1990年累计发电10.8亿千瓦, 累计电费收入6117.14万元;灌区范围包括桂林市的灵川和临桂两县及叠彩区、象山区、雁山区、秀峰区、七星区共15个乡(镇)灌区工程管理处1960~1990年, 灌溉面积由2万亩发展到42.24万亩, 累计总收入1977.06万元(其中水费收入累计为1015.92万元)。2012年,青狮潭水库共完成农业灌溉供水41800万立方米,实现农田灌溉面积30万亩,青狮潭水库还成功抵御了6次大的强降雨过程,极大地减轻了漓江流域的防洪压力,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提供安全保障。

青狮潭水库建成后28年, 甘棠江沿河两岸未发生过洪水泛滥;8.4亿立方米来水被水库拦蓄,浇灌着灵川县、桂林市、临桂县42万亩良田,灌区人民再无水、旱灾害威胁,生产、生活安定。 青狮灌溉区1960年灌溉面积仅有2万亩,1980年发展到42.24万亩。据1985年调查灌区水稻种植面积中,早晚稻种植面积增加(早稻占46.35%,晚稻占39.81%),而中稻种植面积减少 (仅占13.84%) 。粮食产量从1965年的0.9亿公斤,到1980年达1.23亿公斤;1990年达到1.5亿公斤,18年间累计增产粮食34.48亿公斤。从1980年至1990年,灌溉面积均为42万余亩。 青狮潭电厂1969~1990年,累计发电量10.8亿千瓦小时,灌区渠道跌水电站1973~1990年累计发电0.72亿千瓦小时, 合计11.52亿千瓦小时,按以70%用于乡、县企业生产计,一千瓦小时电按最低标准的产为2.7元计,总产值18.7亿元。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水经济作物增加,水浇地不断扩大,鱼塘、莲藕塘、马蹄田逐日增多;昔日的荒地山坡,很多已变成柑桔基地。据统计1979~1990年,潭下镇柑桔面积由48亩、产量78.4吨发展到13394亩,产量7252吨;九屋乡柑桔面积由248亩、产量9.4吨发展到5795亩、 产量1225吨。青狮潭库区内1980~1990年,国家投资39.33万元扶助搬迁户种果树,现人均有果树34株,果子收入已占其农业收入的50%以上。 1983年初,从水库调水入漓江试验成功。1984年区水电厅发了《关于自今年起开始从青狮潭水库调水以改善漓江枯季旅游通航的通知》,有效地协助桂林市解决供水难的问题。 1970年至1982年之间,水库接待了丹麦、意大利、日本、苏联、泰国、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和游人6700多人次。1977年美国前国防部长施莱辛格、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等也先后来参观游览。1982年青狮潭水库被国务院、中共中央军委列为“乙类旅游点”。1985年以来,有国家体育、水利等部门和外商竞相投资开发。1992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建立“青狮潭旅游开发区”,当年游客计7万人次。

水库旅游

甘棠江属山区河流,河谷间有小片盆地,河窄流急,源高谷深,覆盖竹木,集流条件良好。尤其是库区内七都河部分是一开阔的河谷地带,地势平坦,覆盖层厚,蓄水条件好。库区地下水位高于水库正常水位, 无外泄之虞。坝址位于峡谷出口处,河谷呈不对称U型,宽100米, 深10米,两岸基岩出露,岸坡陡峭,适宜筑坝。坝下游为大片岩溶溶蚀平原,地形较为平坦,耕地集中,有利于自流灌溉。

甘棠江主源出才喜界东坡, 距大坝33.7公里。水库控制集雨面积为474平方公里,河床坡降5%, 人类活动影响较少。该库地处广西东北部南岭山脉南侧,属暴雨中心地带。年平均气温18.9℃,多年平均降雨量2400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905.7毫米,多年平均入库流量26·5立方米每秒,枯水期流量3.5立方米每秒;千年一遇洪水流量4760立方米每秒,可能最大洪水流量9060立方米每秒;1915年最大洪水流量308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来水量8·4亿立方米。[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