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青花朵莲梵文大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青花朵莲梵文大杓
图片来自典藏台湾

青花朵莲梵文大杓明朝永乐年间的官窑作品,是传世唯一一件永乐时期的瓷质大勺[1],现存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

此器由“青花朵莲梵文大杓”和“紫檀木鹅形托座”共同组成。

青花朵莲梵文大杓

年代

此器烧制于明朝永乐年间(西元1403-1424年)。

明初景德镇正式设立御器厂,逐渐取代了龙泉窑的地位,奠定了此后五百年景德镇官窑的规模和制度。此外,明朝官窑开始在瓷器上书写皇帝年号,也成为往后官窑瓷器的典型。

形制

总长33.5公分、宽8.8公分,器呈杓形,勺口宽而深,长柄细长,前宽后窄,从外观来看应当属于食器;然而以一般汤匙来说,该器尺寸较大,且装饰华美,因此也有人推测该器为一祭器。全杓胎体轻薄、修胎工整,除了口缘一圈无釉以外,内外皆满釉,因此可推知为覆烧制成[3]

内壁

器内满书青花兰札文种子字,以瓢心为中心,绘制一种子字,外围由少到多环绕种子字五圈。杓柄的部分总共三行横向的种子字,中间一行较长,两侧稍短。“种子字”是梵文中对诸佛的代称,每一尊菩萨等都有其各自的种子字。[3]

【青花朵莲梵文勺】
图片来自国立故宫博物院

外壁

外壁以青花沿著杓子的形状绘制青线二道,并于外壁空白处以散点式分布绘制24朵折枝朵莲,其分布为杓瓢底心四朵,排列成一菱形,菱形外以十朵围绕成一圈;杓柄顶端一朵,下方则三朵一组排列成“品”字形共三组九朵。[3]

涂料

此器使用永乐、宣德时期青花常使用的“苏勃泥青”(又名苏麻离青)当作青料,可见于史料:

  • 王士懋窥天外乘》:“永乐、宣德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
  • 王士性广志绎》:“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勃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
  • 高濂燕闲清赏笺》:“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也。”
  • 陈继儒妮古录》:“宣庙窑器,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勃泥青。”

苏勃泥青成色浓艳,色爽而不鲜,青中泛绿,深沉的蓝中带点紫,散晕在瓷器胎釉之间,其复杂的成色表现,与元代强调书法入画、笔墨趣味的品味不谋而合,因而受到喜爱。此种青料的成分是氧化钴(CoO)加上少量氧化铁(Fe2O3),在高温的作用之下,氧化铁会聚集,在釉下沉淀为不规则状的深色结晶斑点。此外,苏勃泥青容易晕散,因此多用来绘制花、纹饰等,较少人物画。

苏勃泥青的出现, 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明成祖永乐帝)为了扩大疆域版图,派遣三宝太监郑和(1371年9月23日-1433年)出使西洋,以大量的瓷器以及丝绸、铁器、金属货币为出口物,刺激了中国瓷器的生产,同时带回苏勃泥青,成为永乐青花的特色。而在此过程中,为了迎合海外市场的需求,景德镇开始改变“宋瓷尚雅,元瓷尚白”的传统,大量投入青花瓷器的生产中。

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也曾提到:

梵文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元朝末年两大宗教之一的红巾军,因此,明朝建立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一方面希望透过佛教道教的力量来达到社会的安定,希望借此打压摩尼教白莲教弥勒教等宗教组织再度变成反朝廷的起事军;一方面订定严格的佛道教教规法事仪轨,严禁僧道参政并且限制其弘法,使得佛教脱离广大信众,成为皇权的一部分。因此,明代自永乐开始一直到明末,官窑瓷器上常见以梵文作为装饰,意为受佛庇护吉祥之义。景德镇珠山遗址也曾出土一件同形的大勺,经推测,此类带有种子字和朵莲的瓷质大勺可能是皇室的宗教用器,而外壁散点式分布的朵莲,也和永乐时期佛经上的装饰相似。[3][4]

紫檀木鹅形托座

年代

清代乾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形制

紫檀木鹅形托座以两块木头相连接,上方是一只原木雕挖而成的鹅,蹲坐于下方翻卷的荷叶之上,全器作鹅蹲坐荷叶状。此托座雕工精巧,可以看见鹅毛、眼睛、脚蹼和荷叶的茎脉线,而鹅背内则刻有“乾隆御玩”一行四字楷书及“(干)”、“隆”两刻印文。在《诗经·伐檀》中写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显示出紫檀在春秋战国即为一种名贵木材,而到了清代,紫檀受到皇帝特别重视,成为宫廷用木的指定首选。

乾隆在位时,常常为各式器物订做木盒、木托、多宝格等容器,其中玉器占了多数。元代玉器中常见“春水玉”,以补鹅为母题,旁边加上荷叶、荷花等,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猎生活。因此,紫檀木鹅托座的独特造型,也有可能是受到元代玉器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