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非借入准备金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非借入准备金是中国的一个专有术语。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汉字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2]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目录

名词解释

非借入准备金,又称自有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法定准备金数量不足时,按其自身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用作准备金的部分。

区分借入准备金和非借入准备金的意义

区分借入准备金和非借入准备金的意义在于:

①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账户的变动来考核一个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营状况,如果一个金融机构的借入准备金期限过长,比例过大,其资金运营则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②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一般不愿对其他银行负债,在它们出现超额准备金时,大都先偿还借款,然后再进行贷款或投资。存款派生或扩张,更多地依赖于非借入准备金。

因此,中央银行在控制基础货币和派生存款时,通常更多地考察商业银行的非借入准备金变动。但是也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虽然借入准备金与非借入准备金有一定的差别,但从整个金融体系来看,派生存款还是依赖于由法定准备率决定的总准备金和基础货币。因为从整体来看,法定准备率是一个稳定的比例,如果非借入准备金比例增大,相应地借入准备金比例就应有所减小,而不仅仅是某一部分增大或减小,因此不应分割考虑借入准备金与非借入准备金。

借入准备金:由于某些原因,商业银行有时会出现暂时的支付困难。此时,商业银行会向中央银行借入资金以应付这种情况,借入的这部分资金称为借入准备金。

准备金概述

举个例子,大家将资金存放在银行,然后银行将我们的钱放贷给需要贷款的人,那么银行就借此获取了贷款的利息,在向我们储户支付了利息之后,银行获得净利润,这是当前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那么,加入银行在一段时间内一共吸纳了100亿元的资金存款,那么根据央行的规定,商业银行是不能将这100亿全部拿出去房贷的,这是对商业银行的约束。

也就是说,商业银行要预留一部分准备金以备储户的随时“取钱”业务,而这就是准备金。

准备金(reserve)指商业银行库存的现金和按比例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实行准备金的目的是确保商业银行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银行存款时,能有相当充足的清偿能力,法定准备金制度还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控制的一种制度。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10%,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100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00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0%,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800万元。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央行在国家法律授权中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将自己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交存央行,这个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按这个比率交存央行的存款为法定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缴存的法定准备金,一般情况下是不准动用的。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实际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引起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规模变化,进而对货币供给有重大影响。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缴存央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可供自主运用的资金减少,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削弱,全社会货币供给随之减少;反之,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向央行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减少,可供自主运用资金增加,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增强,货币供给随之扩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