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革命战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革命战争

革命战争被压迫阶级或民族为推翻旧的反动统治,建立新的革命政权和反对外来侵略而进行的战争。

主要分为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的战争,被压迫民族反抗压迫民族的战争以及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一切革命战争都是正义战争。马克思主义者拥护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主张以革命战争消灭反革命战争。[1]

简史

革命战争是人类社会自产生私有制和阶级以后出现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革命战争的战争目的、战争内容、表现形式、战争特点各不相同。[2]

在奴隶社会,主要是被压迫的奴隶阶级反抗奴隶主阶级的革命战争。公元前73~前71年古罗马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规模奴隶起义最具有代表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加速了古罗马共和国的灭亡。在封建社会,发生了众多的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革命战争。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先后爆发过数百次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起义战争,规模较大的有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汉朝的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起义等。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压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主义者入侵的革命战争。

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初意大利、普鲁士、西班牙等国人民反抗拿破仑一世侵略的战争,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起义,中国从19世纪中叶以后发生的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战争等,都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革命战争。

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给予军事以巨大影响,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掌握了革命战争的领导权,使革命战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形式。V.I.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体现了这一时期革命战争的特点。

地位与作用

革命战争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在阶级社会里,离开了革命战争,就不能完成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不能推翻反动统治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统治和压迫,使人民获得彻底的解放。就民族革命战争而言,当本民族已确立起新的社会制度时,民族革命战争直接起着维护和巩固新的社会制度的重大作用。

当本民族尚未确立起新的社会制度时,民族革命战争往往成为国内革命战争的前奏,成为推翻旧的统治并夺取政权,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主要手段。

就阶级革命战争而言,在无产阶级尚未形成之前,阶级革命战争促进并实现了剥削阶级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无产阶级的革命战争,成为公有制社会形态代替私有制社会形态的催化剂,成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动力,使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基本规律

革命战争既具有战争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具有战争的特殊规律。革命战争是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政治的继续,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必然得到国内外进步力量的广泛同情、支持和援助,具有取得胜利的政治基础;革命战争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期望取得胜利的民族、阶级、阶层、团体以及由此而结成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是革命战争的真正动力;

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必须由先进的阶级和集团掌握革命战争的领导权,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符合实际的作战指导方针原则,积极创造物质条件,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行正确的组织指挥,以取得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

特点

任何革命战争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具有时代、国家、民族和地域的特点,有一整套革命战争的理论作指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理论,制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和一系列战略战术指导原则。

其主要内容是:以发动人民群众,武装夺取政权为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建立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人民军队;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与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以取得人民群众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援;

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武装革命道路;建立国际国内最广泛的人民革命统一战线,集中力量打击、消灭最主要的敌人;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灵活机动,扬长避短,逐步改变在武器装备和兵力对比上敌强己弱的态势,能动地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革命战争这一社会现象,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