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革哩底,外文名:CRETE,基督教圣经地名。

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1]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耶稣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2],劝人悔改,转离恶行。

目录

简介

地中海一个山峦起伏的岛屿,横跨爱琴海南端,长约250公里,宽则从11至56公里不等。

旧约没有明文提到这个地方;不过,分属大卫护卫队的*基利提人,也许就是来自这个地方的人。而*迦斐托大概是指这个岛,以及在主前二千年期归入其版图的沿海地区。新约指出,五旬节聚集的人群中,有革哩底人(kre{tes)(徒二11)。以后,在保罗往罗马的旅程中,圣经又提到这个岛(kre{te{)(徒廿七7-13、21)。保罗坐的船经过东岸末端的撒摩尼,进入一个名叫佳澳的港口,靠近南岸中部的拉西亚城。保罗劝众人在那里过冬,但众人不听。由于停泊在腓尼基过冬较为理想,他们就开船想沿岸绕到西南面的非尼基。不料刮来一阵狂风,把他们吹到大海中,结果到了马尔他。保罗在罗马坐牢之后,显然再有探访革哩底,因为他将*提多留在那里继续他的工作。多一12坦言指出革哩底人缺点的话,引自当地人伊皮麦尼德(Epimenides)的话(徒十七28上也引用了他的话)。

我们对革哩底岛的历史的认识,主要靠赖考古学的资料。在主前四千年期和三千年期,该岛已经有新石器时代的居民。可是,等到青铜器时代,一个强大的文明社会才在革哩底出现。这个社会以诺梭士(Knossos)为中心。伊文思爵士(Sir Arthur Evans)曾经在这个地方挖掘了很多年。青铜时代初期(米诺斯 [Minoan],〔译注:米诺斯乃古希腊的一种文化〕文明早期的第一期至第三期,约主前2600-2000)是商业渐趋发展的时期。这段时期,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中期(米诺斯文明中期的第一期至第三期,约主前2600-2000)是商业渐趋发展的时期。这段时期,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中期(米诺斯文明中期的第一期至第五期,约主前2000-1600),而青铜时代中期开始有文字(写在泥版和铜版上)。首先是象形文字(约主前2000-1650),然后以一种简化了文字形式出现,即所谓的直线甲(Linear A)的文字(约主前1750-1450)。时至今日,学者仍然未能够确实的解释这两种文字的手稿的意思。(哥顿 [C. H. Gordon] 认为当代人可能采用直线甲的文字来书写亚甲文,但他这个主张,未得到普遍的接纳。)

在青铜时代晚期的早年(米诺斯文明晚期的第一期〔至第二期〕,约主前1600-1400),革哩底的文明达到颠峰境界。这段时期有部分时间,当地仍采用直线甲的文字,可是也出现了第三种文字,即直线乙(Linear B),但只在诺梭士这个地方出现(米诺斯文明二期晚期的古迹,只在诺梭士被发现)。在1953年,范特里斯(M. Ventris)终于将直线乙的文字翻译了出来。范氏发现,直线乙的文字是一种古希腊的文体(迈锡尼 [Mycenaean] 的文体〔译注:迈钖尼乃史前希腊南部的一个城市〕)。这个发现显示在诺梭士之所以会发现米诺斯文明晚期第二期的古迹,是因为诺梭士曾经成为说希腊语的入侵者的领土。在希腊本土的迈锡尼与派洛斯(Pylos),也曾经发现类似的泥版。一直到米诺斯的文化衰落以后,希腊这两个地方仍沿用这种古希腊字体。大约在主前1400年,革哩底大部分的城镇遭到严重的破坏,可能是海盗的所为。这些损毁,加速了米诺斯文化的衰落,直至青铜时代的最后几个阶段(米诺斯文明晚期第三期,约主前1400-1125)为止。在这段时期的末了,属多利亚支流(Dorian)的希腊人来到革哩底,开始了铁器时代。

在埃及和叙利亚的沙呣拉角(Ras Shamra,参:楔形文泥版上的 krt 王的名字)、比布罗斯(Byblos)和叙利亚的阿特查纳(Atchana,即亚拉拿 [Alalah\])等地的考古发现,显示革哩底的商业在米诺斯文明中期第二期(主前二千年期的最初廿五年),已经扩展到亚洲的西部;而且从这时开始,有民族的迁移。包括*非利士人的迁移。这些迁移的行动,至终演变成主前十四世纪“海上民族”的侵略。整个铁器时代,革哩底岛就被长期争斗的城邦所割据,直到在主前67年被罗马征服为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