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鞍匠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鞍匠镇位于河北省承德县西南部,毗邻北京市和承德市,交通及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辖区总面积189.4平方公里,辖鞍匠、下旗、四道河子、岭沟黑沟门、两间房、大窝铺、大甸子、后沟、六道沟、湾子、一间房、南沟等13个行政村,132个村民小组,2013年4404户,16245口人。乡党委辖18个党支部。

鞍匠历史悠久,4000年前便有占地百亩的聚居部落,古寺庙、石刻等遗址17处。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鞍匠人民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省确定为革命老区。[1]

概况

鞍匠镇(安匠镇,下同)下辖13个行政村,141个村民小组。2006年全乡5235户,总人口16401人。其中农业人口15915人,非农业人口486人。辖鞍匠、岭沟、下旗、四道河子、大铺、一间房、黑沟门、大甸子、湾子、六道沟、后沟、南沟等13个行政村。

鞍匠镇交通及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距承德机场55公里,西距密云县城130公里。上滦公路贯穿全乡,国道112线南北过境,长深高速安匠下道口到县城55公里,到承德市区32公里,到唐山市170公里。张唐铁路在本镇设有客运站和货运站,京沈高铁安匠站建成后40分钟到达北京市,3小时到达辽宁省沈阳市。可迅速通达西北、东北和周边沿海城市、港口、机场。

沿革

1958年建鞍匠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189.5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鞍匠、岭沟、下旗、四道河子、大铺、一间房、黑沟门、大甸子、湾子、六道沟、后沟、南沟等13个行政村。

2015年,经上级政府部门批准,撤销鞍匠乡,设立鞍匠镇(冀民函[2015]91号)。

行政区划

鞍匠镇下辖13个行政村:鞍匠村、四道河子村、下旗村、岭沟村、黑沟门村、两间房村、大铺村、大甸子村、湾子村、一间房村、南沟村、后沟村、六道沟村。

自然地理

鞍匠镇地处白河中上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00-550米。发源于东小白旗乡八道沟村千层沟的白河,贯穿鞍匠镇,流经新杖子乡、上板城镇汇入滦河。鞍匠镇属县西部凉温半温润山地气候,10℃以上积温2600-2900℃,年平均气温7.9℃,1月平均气温-9.4℃,7月平均气温22.9℃,年降水量690.8毫米,无霜期为165天。农业气候灾害以干旱为主,并时有风、雹灾。[2]

经济

鞍匠镇是典型的农业乡,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谷子、高粱、大豆、小麦。2007年末,全乡有耕地面积906.2公顷,总产量553万公斤;林地16600公顷,果园1600公顷,果品产量300万公斤;畜牧业以鸡、猪、牛羊为主。发展"三位一体"沼气池建设,共建"三位一体"沼气池1600个,使用率96%以上,推动了全乡养猪业的发展。2002--2004连续三年获承德县"兴农杯"称号。近年来石材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建成磐龙、燕东、美石石材厂,又引进外资建成腾跃、坤源、新宏发、兴安、石安等石材开采加工企业。到2012年底,石材开采企业3家,石材加工企业5家,开采石材5万立方米,加工石材40万平方米,利税120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350人。为进一步扩大石材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把石材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安匠乡加强水、电、路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打造"燕山红"品牌,从而推动全乡经济快速发展。

2013年末,全乡有耕地面积906公顷,粮食总产量823万公斤;林地16600公顷,苹果、梨等果品种植面积1200多亩,果品产量300万公斤;畜牧业以自然饲养为主,主要有猪、牛、羊等。矿产资源有萤石、石灰石、花岗岩等,其中花岗岩储量40亿立方米。工业以花岗岩开采加工为主。[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