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韦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韦姓,汉族姓氏。

韦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65位 旧百家姓排名:第50位。

韦(Wéi )姓的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滑县的豕韦古国。有多种来源。韦氏属三皇五帝之首包羲风姓后裔,《帝系谱》《元和姓纂》载: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为妃,子黄帝子孙彭祖孙元哲嫡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韦氏出自风姓彭祖之后。韦姓在宋《百家姓》列为第50姓"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65姓,在2008年列为第在68姓,共有370多万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姓氏排名66位,共有430万人,第一大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得姓始祖

元哲。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韦姓出自颛顼高阳氏,与钱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于商代初年,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始祖为元哲。少康为夏帝时,封大彭氏国支孙元哲于豕韦(今河南省滑县),并建立诸侯国,成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韦国又称韦国,夏末时被商汤所灭,韦国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孙后代便以原国名韦为姓,遂成韦氏。故元哲就是韦姓的得姓始祖。

主要来源

1、以国为姓。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元哲于涿韦(今河南省滑县妹村)立国,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史称正宗韦氏。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对于韦氏来源之说,目前一些文章的观点却难以令人信服。有的矛盾百出,有的连豕韦国的“豕”字都用错,造成以误传误,尤其是目前这些观点多数放在网上,传播速度既快,传播面又广,影响极大。为此,本人觉得应该及时给加以纠正,方能真正做到探本溯源。

对于韦姓起源,有多种起因,但是最早和最主要的一支则是豕韦国这支,它起源于豕韦国。豕韦氏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春秋命历序》中记载的上古时期10个姓氏,其中就有豕韦氏。豕韦氏产生于豕韦地,肇基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古人"胙之土而命之氏",即以部落所生息之地的地名为姓氏,这是中国姓氏最初起源的一种主要形式。可以说,当人类的第一缕炊烟在豕韦地上升起时,豕韦氏就出现了。

证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四上》云:“韦姓出自风姓。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其地滑州韦城是也。豕韦、大彭迭为商伯,周赧王时,始失国,徙居彭城,以国为氏。韦伯遐二十四世孙孟。”

解读这段文字:韦姓出自风姓,颛顼的孙辈大彭为夏诸侯,到少康为夏帝时,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其地处滑州韦城)。豕韦、大彭多次且长期为商伯,周赧王时,豕韦国第一次失国,徙居彭城,仍然以豕韦国为氏。韦孟是韦伯遐第二十四世孙。

这段话对于韦姓起源说得十分清楚。同时,也交代了豕韦国出处在“滑州(今河南省滑县)”,因失国后才迁徙至彭城,以原来的豕韦国为姓!为此,我们在论述豕韦国这支韦氏,应该这样论述:韦氏,出自颛顼高阳氏,与钱、彭同出一宗,形成于商朝初年,始祖为元哲,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少康为夏帝时,大彭氏国支孙元哲受封于豕韦,在今滑县南建立韦国,时称豕韦氏。商朝初,成汤灭豕韦氏国,韦国王族四散出逃,约定以国名为姓,遂成韦氏。 ----韦振威文)

2、出自韩姓。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韩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3、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姓氏。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疏勒国亦有韦氏。

4、成吉思汗后裔。元末明初北元皇族一部分被圈降后,编入明朝军籍,因靖难之役有功受封, 且赐汉姓韦.

郡望堂号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此支韦氏为汉丞相韦贤少子韦玄成之后。

一经堂:《三字经》:"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此韦氏"一经堂"堂号由来

淮阴堂:韩信后裔。淮阴侯故有淮阴堂

扶阳堂:源出西汉时的韦贤是邹鲁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阳侯,其后代是为以此"扶阳"作堂号。

京兆堂:汉元帝任命韦玄成为少傅,又升任为太子太傅,直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封侯。韦玄成举家迁居京兆杜陵,子孙繁衍繁盛。三国以后,韦氏发展成为京兆地区名门望族;唐代,一门十六相,成为仅次于李唐宗室的豪族门第,以望立堂,故韦姓京兆堂为所有堂号之最。

五云堂:江淮之间,今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周边,以五云为其堂号。

盖文堂:主要分布于贵州安顺和黔南一代,以盖文堂为其堂号。 [1]

研究考证

源流一

源于包羲伏羲氏后裔姬姓大彭氏,出自颛顼帝曾孙吴回之子陆终的儿子篯铿(彭祖)之后。《竹书纪年》:"伯靡(彭祖曾孙)杀寒浞。少康自纶归于夏邑(乙巳年)"少康复国,封伯靡(彭祖曾孙)之子元哲于豨韦(今河南省滑县)立国,因善于养猪,并用猪皮制作大鼓,被称为豕韦国。《国语•郑语》记载"大彭、豕韦为商所灭矣"。《竹书纪年》:"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五十年,征豕韦,克之。"至商武丁四十三年打败大彭氏灭其国,武丁五十年灭豕韦氏,子孙四散逃难;其后,豕韦国子孙以国名为氏,称韦氏。汉丞相韦贤诗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旗。"《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只载这支说明韦氏在唐之前源流少,在唐代,多为其后。

韦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据岭南韦氏族谱世代记载,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里(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为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主要在广西,还有唐代碑文为证。

源流三

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有韦氏。据史籍《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中有韦氏部落,但不属于匈奴民族的别支,而是出自古代韦国灭亡后融入西羌民族的韦氏族人,亦有从杜陵沿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地区的汉化韦氏人。

源流四

出自赐姓而来。《新唐书﹒桓彦范传》:"加赏彦范特进一职,封扶阳郡王,赐姓韦"。《朝野佥载•卷三》:隋开皇中,京兆韦衮有奴曰桃符,每征讨将行,有胆力。衮至左卫中郎,以桃符久从驱使,乃放从良。桃符家有黄牸,宰而献之,因问衮乞姓。衮曰:"止从我姓为韦氏。"符叩头曰:"不敢与郎君同姓。"衮曰:"汝但从之,此有深意。"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时期察哈尔蒙古章佳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为察哈尔蒙古的主体部落成员,以地为氏。

其中,元朝成吉思汗后裔之一,今有分支在今山东省费县。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时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市及仫佬、苗、瑶、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明、清时期,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县等地区,在仫佬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韦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韦氏,世代相传至今。

始祖

元哲为彭祖玄孙(彭祖生潈,潈生寿,寿生靡,靡生元哲),彭祖为颛顼五世孙,颛顼为黄帝孙(第3代,孙),故属黄帝后裔。韦氏先祖伯寿、伯靡均有史载,将韦氏可考历史推至4000年前,比较古老的姓氏,形成于夏朝少康时代,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在商朝时发展为东方大国,上古五霸之一,被商武丁灭国,子孙以国为姓。子孙北上经华北进入东北、蒙古高原,称豕韦、失韦、室韦,融入北方各族中;向南进入荆楚、云贵川、岭南地区。

分布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韦孟四世孙韦贤被封为扶阳节侯,又徙京兆杜陵,这样一来,汉代韦姓已是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时产生了,成为以后韦姓分支的主要源头。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时,江苏、四川、安徽等地有韦姓南迁于此。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韦姓人又有南迁者,但数量较之北方留居者仍为少数,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韦姓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大约为370万。韦氏为水族第一大姓。

属于偃师二里头遗址夏陶上的24个古怪符号,在水族的水书里保存了22个。

在《百家姓》中,居第50位,中国姓氏人数排行榜中第68位。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