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韩国地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韩国地理

韩国地理位置处在亚洲大陆东北部朝鲜半岛的南段,三面环海,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接壤,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海相望,东部和东南部与日本隔海为邻,是典型的半岛国家。韩国国土面积为9.96万平方公里,约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45%,人口5200万(2015年),绝大多数人口为韩民族。韩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与葡萄牙、匈牙利或爱尔兰相似,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为山地。纵贯韩国东海岸的太白山脉是韩国地质的脊梁。太白山脉东部受到海水侵蚀在韩国东海岸形成悬崖峭壁;西部和南部山势平缓,形成西海岸和南海岸的平原和近海岛屿与海湾。由于地势的原因,韩国的河流大多经过西部或南部的大陆坡流入黄海和东海。韩国主要大的河流包括洛东江(525公里),汉江(514公里)和锦江(395.5公里)。韩国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温暖湿润;春秋两季较短。韩国降水主要集中在6至9月的雨季,冬季的降水量很小。韩国大部分地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部沿海和济州岛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地区为寒温带针叶林。

简介

韩国地理位置处在北纬33~43度,东经124~131度之间,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的南段。韩国西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隔着黄海相望,南部经东海向太平洋延伸,东南隔大韩海峡与日本相邻,东面为韩国东海(日本海),北面隔着非军事分界线与朝鲜接壤。韩国西海岸与中国山东半岛的最短距离约为190公里,南部釜山港与日本本州岛的最短距离约为180公里。韩国领土面积约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45%,为10万平方公里,其中70%以上为山地,平原所占比例不足20% 。土地利用情况为林地67%;农业用地21%;建设用地5% ;其它用地7%。海岸线长约5259公里。韩国称对整个朝鲜半岛拥有主权,并对北方领土设有“以北五道”,但从未实际控制。1953年7月签订的《朝鲜停战协议》尽管在南北双方划定了一条长246公里的军事分界线,但海上分界的设定却没有达成一致。韩美控制着位于朝鲜黄海南道海岸外十几公里处的西海五岛(白翎岛、大青岛、小青岛、隅岛和延坪岛)。韩美根据实际控制情况单方面划定了西海五岛海域的南北分界线,即“北方界线”。朝鲜方面一直不承认“北方界线”的合法性。双方在此海域曾发生过多次武装冲突。韩国与日本对独岛(日本称“竹岛”)的主权存在争议。独岛原为韩国东海(日本海)的一个无人岛,面积18.6平方公理,距韩国郁陵岛49海里,离日本隐岐群岛86海里。17世纪,韩日渔民开始对独岛主权争议。20世纪初,日本吞并了包括独岛在内朝鲜半岛及其周边岛屿。1946年1月29日,联合国总司令部依据SCAPIN第677号文件,剥夺了日本对独岛的主权。之后,美国为了联合日本对付苏联和中国,开始模糊独岛主权的归属。1952年1月18日,时任韩国总统李承晚发表“关于毗连海域主权的总统声明”,将独岛划归为韩国领海管辖。1953年5月,在朝鲜战争期间,日本曾派兵一度占领了独岛,但被韩国郁陵岛居民组成的“独岛义勇守备队”赶走。至此,独岛完全在韩国的实际控制之下。1956年,韩国政府开始派出守卫独岛的海上守备队,1957年开始陆续在独岛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

评价

韩国的地质构造是东亚大构造体的一部分,属于后期元古代中国陆块的东部边缘,其东北地块属于地向斜带的上部古生代褶皱带的一部分,东南地块属于环太平洋褶皱带中的中生代褶皱带。韩国的地质从北向南可分为京畿陆块、沃川陆向斜、岭南陆块和庆尚盆地。朝鲜半岛在太古代到中生代发生了多次沉降、隆起、堆积和侵蚀,但没有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中生代侏罗纪,朝鲜半岛由于强烈的大宝造山运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形成了一系列的盆地和大宝花岗岩体。从中生代的白垩纪到新生代初,新的构造带随着佛国寺造山运动形成。侏罗纪的大同系和白垩纪的庆尚系是中生代的典型地层。朝鲜半岛南部的大同系分为下南浦群、上南浦群和盘松层群,主要由砾岩、石英砂岩、黑砂页岩、煤页岩和煤层构成。位于庆尚道地区的庆尚系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其中的动物化石表明庆尚系在淡水到微咸水中形成的。在韩国东部海岸还有些第三纪地层,主要由砂岩、页岩、砾岩等构成,陆相沉积物和海相沉积物交替出现。[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