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韩笔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韩笔海

韩笔海(~),男,丹阳县城人。幼年受私塾教育,并得其父授经史典籍,文学造诣颇深。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取秀才。在当时民主主义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追求新的科学。光绪三十二年东渡日本留学,进入日本东京实科学校。翌年在日本接受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主张,与丹阳留日学生林立山、胡小沧等人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毕业回国。宣统元年(1909年)冬参加柳亚子等发起组织的南社。

基本内容

韩笔海(1886~1975),原名韩苏,丹阳县城人。幼年受私塾教育,并得其父授经史典籍,文学造诣颇深。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取秀才。在当时民主主义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追求新的科学。光绪三十二年东渡日本留学,进入日本东京实科学校。翌年在日本接受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主张,与丹阳留日学生林立山、胡小沧等人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毕业回国。宣统元年(1909年)冬参加柳亚子等发起组织的南社。   

从日本回国后,一度在河南开封等地学校任教。民国元年(1912年)协助吕凤子先生创办丹阳私立正则女校,被选为校董,任教务主任。民国3年负责筹办丹阳县第二高等小学,并任校长。民国9年左右任丹阳县劝学所视学。民国14年在江苏省立第六中学(镇江中学)任教,并与陈湘圃、吕凤子等筹办丹阳县立初级中学。民国21年回正则学校,主持教务并兼教数学。民国26年秋随正则学校西迁至四川璧山,继续任教于“正则蜀校”。民国34年秋抗战胜利,他先行回丹阳筹备正则学校复校事宜。复校后主持教务工作,兼任数学课。  

建国后,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53年后因听觉失聪离开学校。1958年任丹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59年任政协丹阳县委员会副主席、政协江苏省委员会委员。他生活俭朴,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参政后虽年逾古稀,对所分管的文教工作,仍勤勤恳恳,逢会必谈。1975年逝世。[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