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音乐风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音乐风格

来自 大河票务网 的图片

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是指在音乐范畴中各种音乐要素--曲调节奏音色力度和声织体曲式等富有个性的结合方式,但主要指的是曲调。这些要素的特殊结合方式能产生一种显著的或独特的音响。而且,我们还能谈论一位作曲家的音乐风格,一个作曲家团体的风格以及一个国家民族或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在世界的某一地域或大约同一时期的某些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经常有相似的风格,但是各个作曲家运用同样的音乐语言也能形成个性化的表现方式。

音乐风格随着历史时期的更迭而不停地改变着,但是这些改变是持续的,这样,任何一个风格时期与另一个风格时期的分界往往很模糊。虽然也存在一些突然的转折点,但哪怕最革命性的新风格也经常在早一些的作品中有所预示,很少有完全颠覆以往传统的风格变化。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音乐风格 [1]

外文名 music genre

类别 音乐

特色 随历史变化

古典音乐

中世纪音乐

人们所惯称的"中世纪"跨越了一千年的欧洲历史。这个历经"黑暗时代"的时期大约始于450年。社会的所有阶层都受罗马天主教会的强有力的影响。正如天主教统治着中世纪人们的心灵和思想,在音乐生活也占据支配地位。大多数重要的音乐家都是牧师,并且都为教会工作。成千上万的教堂中一个最重要职业就是礼拜式的演唱。正是由于教会的这种显要的地位,几个世纪以来只有宗教音乐被记录保留下来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大多数中世纪音乐(450~1450),都是声乐。大约在1100年后,乐器在教堂音乐中的运用逐渐增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管风琴。

几个世纪以来,西方音乐以只有一条单独旋律的单声部音乐为基础。在700年至900年间的某个时期开始出现了一场导致西方音乐转变的革命--在格里高利圣咏之下加上第二条旋律线。起初第二条旋律线是即兴的,并没有记下来,两条旋律线以四度或五度的音程分开,一音对一音地平行运动。这种音乐即称为奥尔加农。

在900~1200年间,奥尔加农演变成为真正的复调音乐,并且附加旋律不再严格的与圣咏平行,变得更为独立。

1150年以后,欧洲思想与艺术之都的巴黎称为复调音乐中心。巴黎圣母院连续两任唱诗班指挥莱奥南和佩罗坦,都是最著名的作曲家。他们和他们的追随者被称为"巴黎圣母院乐派"。

GregorianChant

这是在罗马天主教会的正式礼拜仪式中所唱的圣歌,起源于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当时有位教宗叫格里高利一世(Gregorius Magnus,任职期间公元590~604),他曾将这些圣歌编辑成册,因此后世人称其为"格林高利圣歌"。

Gregorian Chant具有以下特征:歌词全是拉丁文,是无伴奏、无和声的单一旋律线,节奏非常自由,采用不同于"大小调系统"的调式音阶,同时还具有客观的、非个人的与超世俗的性质。这种圣歌音乐与礼拜仪式密不可分,它们可算是"功能性的音乐",亦即具有特殊功用的音乐,不具娱乐价值。它们主要旨在表达歌词的宗教内涵,而不注重官能美感或情感诉求。但有趣的是,中世纪许多俗乐与民谣却改编自格里高利圣咏的曲调。

文艺复兴时期

像在其他领域的艺术,音乐的范围得到较大的扩展。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数量同样有较大增长。

如同过去,音乐家活动于教堂、宫廷和城镇。教堂仍是重要的音乐赞助者,但是音乐活动逐渐转向宫廷,音乐家也拥有比以前更高的身份获得更高的报酬。

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1450~1600)的音乐中,若存在着宽阔的感情内涵时,却也经常以一种中庸、平衡的方式表达,其间没有相应的力度。音色或节奏的极度对比。

尽管当时乐器仍从属于声乐,但其间已变得更为重要。然而在16世纪,乐器越来越脱离声乐的羁绊更多的音乐是特意为乐器而写的。

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音乐(1600~1750)作品往往表达一种基本情绪:那些以轻快开始的必以轻快贯穿全曲。相对于这种单一情绪的巴洛克原则,最初的例外出现在声乐作品。巴洛克音乐中情绪的一致性首先由持续的节奏型所表现,旋律同样形成一种连贯统一的感觉,与之相呼应的是前后一致的力度层次:在某个时间片段内,音量趋向于保持一致。

最重要的两位巴洛克作曲家是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750年J.S.巴赫的去世标志着这种风格音乐时代的结束。

古典主义音乐

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译为"古典音乐"。有人认为"古典"给的感觉有古董、古板的味道,故改称"经典音乐"。也有人根据牛津英文辞典里对古典的定义:to be 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称之为"严肃音乐"。于是,"古典音乐"又被戴上了"严肃"的帽子,让人更不敢靠近。

但下此定义的人一定没有好好查字典,因为"serious"的第二条义项是这样给出定义的:(指书、音乐等)启发思考的,不仅为消遣的。

因此我们知道原来古典音乐(1750~1820)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再来看一下朗文辞典对古典音乐的解释: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time(发人深省并且长期流行的音乐)。

可见,"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为传诵,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如此看来,译成"经典音乐"的确更妥当一点。只是大家都说惯了,要改口总觉得别扭,还是称其为"古典音乐"吧,要怪只怪当时第一个翻译的人,怎么没想到"古典"会带来这么多的误解。还好,没有意译成"严肃音乐",否则真的是要贻笑大方了。

当我们听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音乐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最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PS:Classical Music:(of music) written in a Western musical tradition,usually using an established form (for example a SYMPHONY) and not played onelectronic instruments. Classical music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seriousand to have a lasting value.(引自《牛津高阶(第6版)》)

参考翻译:(关于音乐)以一种西方音乐传统创造,常使用确定的格式(比如:交响乐)。且不用电子乐器演奏。古典音乐通常引人深思,并且历久弥新。 Classical指西方古典的,传统的;Classic指经典的,优秀的。

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1750~1820)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延续和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着一个时代。浪漫主义风格音乐注重情感和内容的表达,打破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种种形式上的束缚。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人,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韦伯,音乐的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有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和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浪漫主义音乐终结在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时代。

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时期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之间,是与印象主义运动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印象主义音乐已经不像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那样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而是更注重氛围和色彩的营造,以呈现出一种抽象、超现实的色彩,成为进入现代音乐的开端。印象主义音乐给人以朦胧、扑朔迷离的感觉,暗示性较重,创作题材常取自于自然景物和诗画等题材。德彪西和拉威尔是印象主义音乐中的代表人物。

表现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音乐是否划分到古典音乐尚未定论。这种盛行于20世纪初期的音乐形式与传统的音乐完全相反,表现主义音乐忽视音乐创作总的各种调性规律,并且反对印象主义的客观性,主张更直接表现人类的精神世界,这种音乐是以表现主观的自我为主体的。表现主义的音乐无调可言,节奏和旋律都难以捉摸,让人感觉焦躁、疯狂、恐惧和不安,但是却拥有一种奇特的空间感和绚丽的色彩。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勋伯格以及他的两个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

新古典音乐

新古典主义音乐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末,这种音乐形式主张音乐的创作应该保持客观性和严肃性,主张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集成古典音乐的形态。新古典主义音乐不但否定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观性,也否定后浪漫主义的夸张表现,而希望以现代的手法再现出古典时期音乐。意大利钢琴家、作曲家布索尼,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等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

具体音乐

所谓"具体音乐"就是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声响,如风声、雷声、鸟鸣、狗吠、机车鸣笛、飞机轰隆等等事先录好,然后编排,剪辑而成的音乐,这种不用人来演奏的音乐于1948年10月在巴黎首次播出。这种音乐的产生与录音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着。首创者是法国国家电台的无线电工程师舍费尔,其代表作有《黑色练习曲》、《铁路练习曲》、《炖锅练习曲》、《紫罗兰练习曲》、以及他与亨利合写的《单人单响曲》、《暖昧协奏曲》、歌剧《奥菲欧》等。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均有人从事这类音乐的创作。

偶然音乐

偶然音乐又称"机会音乐",就是在音乐中引入偶然因素。这种音乐的突出特征是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它采取掷硬币、摇签子、卜卦等手段由演奏者将作品的段落任意组合顺序、任意确定音高、长短、音色、力度。偶然音乐的作曲家不再采用传统的记谱法,他们各自选用音乐符号并加以说明这类作品无具体结构和形象、无调性,只是偶然的音响效果。

偶然音乐首先是在美国兴起的,最著盛名的是美国作曲家凯奇。他的代表作有《变化之乐曲》、《钢琴管弦乐队协奏曲》、《幻想景色》以及钢琴曲《4分33秒》等德国作曲家斯托克豪森的木管五重奏《节奏》、《钢琴片断》、《一个打击乐器演奏者的套曲》、《三个演奏者的叠句》等,也是偶然音乐中有影响的作品。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