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飞夺泸定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飞夺泸定桥
 

名    称 :  飞夺泸定桥

别    名 : 强渡大渡河

时    间 : 1935年5月29日

参战方 : 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4团;川军

结    果: 中国工农红军胜利

伤亡的情况 :    红军 伤亡极小   川军 大部分逃亡撤离

主要指挥官: 杨成武,廖大珠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1]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背景经过

1935年5月28日, 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

5月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2名夺桥突击队。

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2]。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泸定桥。22名勇士中,唯一留下有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刘梓华,刘梓华的雕刻头像就是根据他本人的相片制作的。

经最新查证,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中,目前有8位勇士的姓名可以确认: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刘金山[3]

事件意义

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4]

桥梁简介

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动工兴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泸定桥竣工之际,康熙皇帝亲自为该桥题写“泸定桥”桥名。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两岸谷壁陡峭,险峰兀立。泸定桥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桥体分别由桥身、桥台、桥亭三个部分组成。桥身,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是泸定桥的主要组成部分。东西桥台之间净跨100米、铁索长101.67米、桥宽2.7米,踏上桥面,整个桥身起伏荡漾,如泛轻舟,它是连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武汉红心教育基地也建造出一条泸定桥,是扩展游戏项目[5]

视频

飞夺泸定桥相关视频

聂远演绎红军团政委, 再现22勇士飞夺泸定桥
历史上最真实的“飞夺泸定桥”!太震撼
飞夺泸定桥纪录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