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飞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飞蓬(学名:Erigeron acer Linn.)菊科飞蓬属植物。茎单生,叶片披针形,花期7-9月,花淡红紫色或白色,种子上有冠毛。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省区。蒙古、日本、欧洲、北美洲也有。

飞蓬分布广泛,是常见的野草,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中国文学中,飞蓬一词有“野外飘零、身不由己”的象征意义,蕴含着无奈、哀愁与悲叹。

  • 中文名飞蓬
  • 拉丁学名Erigeron acer Linn.
  • 别 名飞蓬草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亚 科管状花亚科
  • 族紫菀族
  • 属飞蓬属
  • 亚 属三型花亚属
  • 组三型花组

形态特征

飞蓬体态及毛茸多变异,常与其邻种长茎飞蓬 E. elongatus Ledeb.,堪察加飞蓬 E. kamtschaticus DC. 杂交,但它的头状花序较小而多数,常排列成密集的狭圆锥花序;总苞被开展的密长毛,基部叶全缘,与后两种不难区别。

茎单生,稀数个,高5-60厘米,基部径1-4毫米,直立,上部或少有下部有分枝,绿色或有时紫色,具明显的条纹,被较密而开展的硬长毛,杂有疏贴短毛,在头状花序下部常被具柄腺毛,或有时近无毛,节间长0.5-2.5厘米。

基部叶较密集,花期常生存,倒披针形,长1.5-10厘米,宽0.3-1.2厘米,顶端钝或尖,基部渐狭成长柄,全缘或极少具1至数个小尖齿,具不明显的3脉,中部和上部叶披针形,无柄,长0.5-8厘米,宽0.1-0.8厘米,顶端急尖,最上部和枝上的叶极小,线形,具1脉,全部叶两面被较密或疏开展的硬长毛。

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端排列成密而窄或少有疏而宽的圆锥花序,或有时头状花序较少数,伞房状排列,长6-10毫米,宽11-21毫米;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层,线状披针形,绿色或稀紫色,顶端尖,背面被密或较密的开展的长硬毛,杂有具柄的腺毛,内层常短于花盘,长5-7毫米,宽0.5-0.8毫米,边缘膜质,外层几短于内层的二分之一;雌花外层的舌状,长5-7毫米,管部长2.5-3.5毫米,舌片淡红紫色,少有白色,宽约0.25毫米,较内层的细管状,无色,长3-3.5毫米,花柱与舌片同色,伸出管部1-1.5毫米;中央的两性花管状,黄色,长4-5毫米,管部长1.5-2毫米,上部被疏贴微毛,檐部圆柱形,裂片无毛。

瘦果长圆披针形,长约1.8毫米,宽0.4毫米,扁压,被疏贴短毛;冠毛2层,白色,刚毛状,外层极短,内层长5-6毫米。[1]

生长环境

飞蓬常生于山坡草地,牧场及林缘,海拔1400-3500米。 性喜阳,耐寒(-5°C以上),对环境选择不严,以土壤疏松、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为佳。

分布范围

飞蓬分布很广,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东北(新疆、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云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区。 [3] 苏联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地区以及蒙古、日本、北美洲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飞蓬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地势高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砂土、粘壤土为宜,平坝、山坡的熟地、生荒、二荒地均可种植。但以阳光充足的南坡平坦地最为理想。选好地,在前作收获后深耕1次,深度为20-25厘米,耕前每亩施入2-3吨厩肥、50-60千克普钙,整平耙细,理成1.2-1.5米宽、20厘米高的墒,墒间距约30厘米。

田间管理

间苗补缺。直播地播后45-50天,苗高10厘米左右时,实行一次性间苗定苗,每条播幅靠边留苗2行,按株距10厘米,呈对空三角形留苗,每亩留苗2万株左右。间苗定苗的同时,查塘补缺,保证全苗。

中耕除草。苗期地面覆盖小、杂草容易滋生,因此,中耕除草十分重要。5、6、7月每月进行1次,以后进行人工拔除即可,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同时,要注意清沟排水。 追肥。苗期以追施氮肥提苗为主,并以有机农肥为主,每次掺施尿素5-7千克,连施2-3次,最后1次可于旺长期,掺施普钙15千克、氯化钾5千克。抽苔现蕾期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相隔1周,连喷两次,以促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物种价值

观赏价值

飞蓬容易栽培,生命力强,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园林中可布置于花境、花坛或丛植篱旁、山石前,也可作切花;宜做海滨花园的材料。

药用价值

飞蓬与收载于 1977年版《中国药典》且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保护品种灯盏细辛为同属同亚组植物。据《长白山植物药志》记载,其根、茎和叶均含鞣质,叶和花中含挥发油;其花和花序可治疗发热性疾病,,种子治疗血性腹泻, 煎剂治胃炎、腹泻、皮疹、疥疮等。 国内外对飞蓬的研究报道极少,仅有关于其化学成分的报道。现代研究表明飞蓬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是黄酮,而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灯盏乙素(又名野黄芩苷)。

飞蓬在蒙药中也有应用,《蒙植药志》记载飞蓬全草主治外感发热,泄泻,胃炎,皮疹,疥疮。

古诗引用

飞蓬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它在古诗文中有两个意义。

其一,形容人的头发很乱。如《卫风·伯兮》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成语“蓬头垢面”里的“蓬”也是这个意思。《伯兮》中的“飞蓬”是“蓬”的一种,遇风之后易被吹散。这首诗是写一位妻子对远方行役的丈夫深切的呼唤。“女为悦己者容”,而“悦己者”在远方不得见,便没了兴致梳妆打扮,头发像蓬草一样杂乱。“飞蓬”在此也有了漂泊不定、无根随风飘动的内涵

其二,形容人的漂泊无定。较早地创造这一意象的是曹植。 如他在《杂诗·二》中就曾写道:“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安”,用“蓬”来比拟自己,“转蓬飘飘不定,‘流转无恒’,远离本根和同伴,孤寂无依。这并非其本心的意愿,而是恶劣的外在原因播弄的结果。”以表达自己迁徙不定的痛苦。蓬的这种飘无定所的特征与诗人曹植的生活境遇及内心活动产生了共鸣。自曹植之后,“转蓬” 意象就被后世的诗人所使用并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含义:漂泊不定。 例如潘岳《西征赋》:“陋吾人之拘挛,飘萍浮而蓬转。”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绩《登垅坂二首》:“转蓬无定去,惊叶但知飞。”[2]

应用价值

药用价值:性寒、微苦,甘温辛。具有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炎症,心脑血管疾病等 。

景观价值:宿根花卉,适合花坛、花境及盆栽;蜜源植物

参考来源

  1. 飞蓬, 园林植物, 2020-01-18
  2. 物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