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香山寺

 

 

 

香山寺(Temple of fragrant hills)龙门十寺之首。 位于洛阳城南香山(龙门东山)上紧邻龙门石窟。因“海东瑜伽之祖”圆测葬于此而被尊为韩国·唯识宗的祖庭。

香山寺的建置时间在公元690—700年之间。 武则天称帝时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白居易曾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并建造御碑亭,仍存于寺中。

香山寺已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一直以来法音绵延,香火炽盛。2003年,香山寺第五次修复,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


目录

历史沿革

香山寺始建于何时?唐人的诗文碑铭中未见记载,认为香山寺建于后魏的说法以宋陈振孙为最早,《洛阳县志》亦同意此说。清汤右曾在《重修香山寺记》中对此说作了进一步肯定:“考郡、县志皆不详寺兴废所由,宋陈振孙为公(白居易)作年谱,谓寺在龙门山,后魏熙平元年(516年)建。按熙平元年明帝初改元,母胡太后幼得佛经大义,立寺建刹甚众。《北史·明帝纪》熙平二年,皇太后幸伊阙石窟寺。郦道元生其时,注《水经》亦谓伊阙镌石开轩、高甍架峰,并曰伊阙、曰龙门、曰香山,本同一地。意者石窟寺乃其先所命名,故未有以深考。陈氏博采诸家传记,审定详确,其言有据。依则寺之创于熙平其信然欤……”。

香山寺建于后魏熙平元年说证据不足,大有可怀疑之处。

其一,熙平元年胡太后既使“立寺建刹甚众”,也未必能说明当时在伊阙山建立了香山寺。

其二,北魏明帝熙平二年胡太后所幸之伊阙石窟寺,非香山寺,系今龙门西山之古阳洞,开凿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

其三,汤文将龙门与香山概念相混,二者内涵不同,亦非一地。如明《方舆纪要》所载:“阙塞山在洛阳南三十里,一名阙山,一名钟山。山东曰香山,西曰龙门”。龙门可作为东西两山之统称,但香山则专指东山,未见有统指者。东山称香山之谓较后,查唐代以前的古籍文献,未有如是之称者。

其四,香山寺的创建和命名,当与印度高僧地婆诃罗(日照)的敕葬地、及“山产香葛”的说法有关。

唐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云:“地婆诃罗,唐言日照……以永隆初岁,言届京师……以垂拱三年(687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无疾而卒于神都魏国东寺……圣母闻之,深加悲悼……香花辇舆,瘗于龙门山之阳,伊水之左,门人修理灵龛,加饰垂阁,因起精庐其侧,洒扫供养焉。后因梁王所奏,请置伽蓝,敕内注名为‘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石像七龛,浮图八角,架亲游幸,具题诗赞云尔。”文中的“龙门山之阳、伊水之左”系指龙门东山南端,可谓香山之阳。既未如此称者,大概龙门东山当时还未有以“香山”称之。《名胜志》云:“洛阳香山产香葛”,苏颋《唐河南龙门天竺寺碑》亦云“山有香兮泉道蒙”(该天竺寺位于东山),因山产香葛而使香气缭绕,故称“香山”。香山寺之命名,可能与此背景有关。龙门东山正式称“香山”大约在香山寺命名之后。

其五,上由“门人修理灵龛,加饰垂阁,因起精庐其侧”之句,说明这里原是一座废弃的旧寺院,后因梁王奏“请置伽蓝”,才被敕名为“香山寺”的。废寺原建于什么时候时间不明,况且废寺和香山寺之间亦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武三思封梁王是在武周天授元年(690年),久视元年罢梁王之名,香山寺的建置时间当在公元690—700年之间。

盛唐时期

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海东瑜伽之祖”——新罗人圆测,圆寂后起塔于香山寺,香山寺因此成为韩国唯识宗祖庭之一。

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名大振,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即是对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此外,白居易还搜集了5000多卷佛经藏入寺中。

香山红叶

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

清代重修

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句诗摘自他当时所作的诗《香山寺二首》,被镌刻在石碑之上,位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着这块石碑,已有两百多年了。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又渐荒芜了。

民国时期

香山寺蒋宋别墅

1936年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后,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而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蒋介石和宋美龄多次在此避暑,这幢小楼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被称为“蒋宋别墅”。

当代维护

解放后,香山寺又进行了多次修葺。

如今,为了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拓展龙门石窟景区的观光项目,丰富香山寺的文化内涵,提升香山寺的旅游品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洛阳市委、市政府及龙门石窟管理局依据《龙门石窟规划》 和《洛阳市龙门石窟保护管理条例 》,投资600万元于2003年上半年完成了对香山寺的改造。

该改造工程从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历时100天,创造了中国寺院速度之最。

这也是香山寺历史上的第五次修复,新香山寺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

如今经过第五次修复后的香山寺整个建筑新旧一体,气势磅礴,与龙门西山石窟隔河相望,与龙门东山石窟,白园并立,香山寺接待中外游客达五万余人,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参观香山寺,给予高度评价,香山寺已成为龙门石窟景区又一处亮丽壮美,光彩夺目的景观!

主要景点

九老堂是龙门香山寺内的大堂。白居易“停宫致仕”后,更加放情于山水,赏玩泉石风月。因慕恋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了自己最终的归宿,在他七十四岁时,和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6人先是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后来,又有百岁之人李元爽,95岁的禅师如满加入,号称“香山九老”,终日吟咏于香山寺的九老堂上林下,写下了许多歌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历到中岳封禅,至洛阳巡游龙门香山寺,感怀赋诗《香山寺二首》开篇第一句即为称颂香山寺“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首诗被人们当时镌刻在石碑之上,并建御碑亭。

该御碑亭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这首诗称颂了香山寺及美丽的伊阙风貌,并且在最后一句流露出对白居易的敬佩之情“虑输白少傅,已著祖生鞭”展现了一代君主谦逊的品格。

乾隆碑上这首诗除了让我们欣赏到行、草的书法艺术,更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代帝王的谦虚品质,也是对我们后人的鞭策。

蒋宋别墅

1936年,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地方政府选择香山寺南侧建了一幢两层小楼,被称为蒋宋别墅。

当时蒋介石于 1936年10月29日从西安乘火车到达洛阳(东站)来到洛阳是以“避寿”为名,实则布暑“西北剿共”计划,他于10月31日在别墅庆祝了自己的五十寿辰,参加人员有张学良,阎锡山等,之后他视察了洛阳军校、洛阳电厂,检阅了重炮部队,并和夫人宋美龄三次往复洛阳,去安抚非嫡系部队太原的阎锡山,济南的韩复榘,绥远的傅作义,于12月初离洛到西安,在洛阳共呆了36天,基本都住在香山寺蒋宋别墅。

1936年的“豪华别墅”,在三十年后一度成为杨成武将军的“牢狱”。1968年的3月底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将军因受林彪集团迫害,被秘密关押在香山寺。将军和家人在这幢小楼内度过了失去自由的几个春秋,不准出房门,更不准下楼,每天饭菜定量,不够也不准添,夏天蚊叮虫咬,冬天手脚冻烂,房门均不得关闭。1970年,将军78岁的母亲因病去世,临终想吃一个鸡蛋也没能如愿。直到1971年1月离开,杨成武将军被羁押于此两年多,没有下过一次楼,监牢之苦在尽尝之中。

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此居住36天后,这座别墅便处于沉寂状态,75年里从未面向世人开放。“蒋宋别墅”是香山寺里的一处特殊时期的遗存,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为重新恢复这座别墅的历史风貌,使其“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于2011年10月6日正式启动了蒋宋别墅修缮工程。12月2日开馆迎宾。

大雄宝殿

在佛教寺院香山寺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

佛教关系

禅宗

香山寺与佛教禅宗亦有很大渊源。二祖慧可禅师即在此跟随宝静禅师学佛,后来又回到香山寺精修。

唯识宗

香山寺是韩国唯识宗祖庭之一。玄奘的高足新罗人圆测被尊为“海东瑜伽之祖”,圆寂后起塔于香山寺。

轶事典故编

赋诗夺锦袍

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则天在洛阳称帝,非常钟情于伊阙山水,也很喜欢位于其中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她经常在香山寺中石楼坐朝(据〈大唐传载〉记述)并在石楼留下了千年为人们所传颂的典故“香山赋诗夺锦袍”。

在一次春游香山寺时,武则天别出心裁,主持了一次“龙门诗会”,历史上有名的“香山赋诗夺锦袍”即由此而来。

宋代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十一中,对此有妙趣横生的记述:“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夺锦袍赐之”。

唐代诗风很盛,武则天对胜出者“赐以锦袍”,奖品不见得贵重,但却是难得的荣誉,群臣当然各不相让,奋力争夺。首先成诗的是左史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如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武则天觉得东方虬文思敏捷,又才华出众,立即把锦袍赐给了他,而此时,多数大臣也相继成诗,经当众诵读,一致认为宋之问的七言诗更在东方虬之上,武则天遂决定把锦袍赐给宋之问,“香山赋诗夺锦袍”也成了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而这段典故所发生的地点---石楼就位于香山寺内。

香山九老会

“停宫致仕”后,白居易更加放情于山水,赏玩泉石风月。

因慕恋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了自己最终的归宿,在他七十四岁时,和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6人先是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后来,又有百岁之人李元爽,95岁的禅师如满加入,号称“香山九老”,终日吟咏于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写下了许多歌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

香山九老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这里所描绘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

为保存诗稿,白居易又把自己从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到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所作的诗,共800首,合成12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在香山寺藏经堂内。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私第去世,家人遵嘱将其葬于香山寺附近如满法师塔之侧。

白居易重修

盛唐以后,经过“安史之乱”,香山寺因年久失修,渐趋衰败,至白居易任河南尹之时,香山寺已是萧条至极。

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来洛任河南尹,他闲暇时常在伊阙山水间流连,想修复香山寺,却因财力有限,未能如愿。

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将为元稹撰写墓志铭所得的酬金悉数拿出,费时3个多月,重修了香山寺,使衰败的旧寺的亭台楼阁换了新颜,并撰写了《修香山寺记》一文。

后来白居易又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再次出资修复藏经堂,并收集缀补5000多卷佛经,藏入其中,可以说白居易为唐香山寺的再兴竭尽全力,名山名寺与名人相得益彰,白居易重修后,香山寺再次声名大振,一时间游人络绎不绝。

书生事件

唐东都洛阳道德里有一个书生,一天傍晚走到中桥,遇到贵人随从,车马队伍非常繁盛。看到书生后,呼叫他并令他跟在后面。有贵主,二十多岁,丰姿绝世,与书生交流不停。因而南去长夏门,于是到了龙门,进了一所豪宅,华堂兰室。召书生赐美食,因而与他共寝。半夜后书生醒来,见到所躺的地方,都是石窟。前面有一死妇人,身体升起,月光照之,秽不可闻。书生就多次垂危攀石,仅能出焉。早上到了香山寺,对香山寺的僧人们说了这件事,僧人们送他回家,几日后就离世了。

据说,乾隆在香山寺用膳时,寺院住持得知皇上爱吃酸甜味的樱桃肉,就让厨师用红薯粉条做了道“素樱桃肉”。乾隆见此菜状似樱桃,外焦内香,十分可口,连声赞许,并当场赐名“洛阳焦炸丸”,后来这道菜成了洛阳名菜,在民间广为流传。 [1]

参考文献

  1. 赤峰香山寺景区,搜狗,201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