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香港大会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香港大会堂(英文:Hong Kong City Hall)是香港第一座公共文娱中心,位于香港岛中西区中环爱丁堡广场5号,于1962年3月2日落成开幕,现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1]管理。

香港大会堂跟同样位于爱丁堡广场的第四代邮政总局、昔日第三代的中环天星码头及其停车场、和已拆卸的皇后码头属同一时期的建筑,并形成一个大众市民的公共空间。

历史

旧香港大会堂于1869年落成,位于香港汇丰总行大厦现址旁,面向皇后像广场。1933年,旧大会堂的用地被购予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重建并扩充其第三代总行大厦之用。旧大会堂于1947年全部被拆卸,部分土地则为1950年兴建中国银行大厦之用。

1950年,中英协会敦促政府兴建新大会堂,政府其后委托市政局参与策划建筑物的设计与发展,包括设立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演艺场馆等。最后选址于中环爱丁堡广场的填海地上。呈现包豪斯建筑风格的新大会堂于1962年3月2日落成启用,建筑费高达2,000万港元,由当时的香港总督柏立基爵士主持开幕礼,于3月4日由伦敦爱乐乐团在音乐厅举行揭幕音乐会。

建筑风格

新大会堂由当时工务司署的两位英国建筑师菲腊(Ron Phillips)及费雅伦(Alan Fitch)于1956年设计,采用经典包豪斯建筑风格,整体主张功能主义,偏向仆素而非浮夸:大楼使用简洁的外观、俐落的线条,与多功能的设施相互配合。同时采用突破传统的现代建筑风格设计,是二战后期相当流行的设计意念。大会堂呈现的国际风格亦在香港建筑界曾掀起一股潮流。

翻新工程

香港大会堂于1993年进行了大规模翻新工程,在设计上保留原来包豪斯式的建筑风格,再增添新元素,令香港大会堂更富时代感。翻新范围包括高座及低座大堂。亦将大会堂纪念花园重新设计,引用中轴线概念以彰显纪念龛的重要角色,并以动态区和静态区划分空间布局,借此优化功能。

2010年进行翻新工程为翻新低座美心皇宫及展览厅。

文化艺术推广

大会堂在本地文化艺术的推广工作扮演重要角色。香港大会堂高座设有香港首间公共图书馆(即大会堂公共图书馆)和美术馆,后者设于大会堂高座顶层的10楼及11楼,1969年更名为“香港美术博物馆”,1975年正式分家成“香港博物馆”(现称香港历史博物馆)及“香港艺术馆”。两馆于1975年及1991年分别迁离大会堂,而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亦因原址于1988至1990年间饱和而迁往1992年建成之香港公园(第二期)。

文化表演方面,1973年的第一届香港艺术节、1976年的第一届亚洲艺术节、1977年的第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1982年的第一届国际综艺合家欢等本地大型文化节目,皆在大会堂揭幕登场。不少蜚声国际的艺团和艺人皆曾获邀在大会堂献技,大会堂成为香港市民接触到世界各地不同艺术表演的主要管道,为香港近代的文化艺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大会堂亦曾经用作香港书展的举行场地,直到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在1989年11月开幕半年后才迁离。

2012年5月19日起至6月11日全球首个城市举办“情陷圣罗兰”展览,展出87件由时装大师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设计的经典服饰,以及12张摄影大师尚立·西夫(Jeanloup Sieff)的照片。

2013年5月4日至6月9日举办“尚·高克多20世纪巴黎景观的魅影”展览[2]

香港大会堂是幻彩咏香江的参与大厦之一。

视频

香港大会堂 相关视频

《我的祖国》响彻香港大会堂
香港大会堂,香港中环爱丁堡广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