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香茶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香茶菜,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 (Benth.) Hara的地上部分。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解毒消肿之功效。用于湿热黄疸淋证,水肿,咽喉肿痛,关节痹痛,闭经乳痈痔疮,发背,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香茶菜简介

入药部位

地上部分。

性味

味辛、苦,性凉。

归经

归肝、肾经。

功效

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解毒消肿。

主治

用于湿热黄疸,淋证,水肿,咽喉肿痛,关节痹痛,闭经,乳痈,痔疮,发背,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相关配伍

治肝硬化,肝炎,肺脓疡:香茶菜茎叶15-30g。水煎服。(《广西本草选编》)

治乳痈、发背已溃:香茶菜全草、野荞麦、白英各15-30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治淋巴腺炎:香茶菜鲜叶、米酒各适量。捣烂拌匀敷患处。

治关节痛:香茶菜、南蛇藤各30g。酒、水各半炖服。(3-4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孕妇及虚寒者忌服。

采集时间

6-10月开花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随采随用。

香茶菜形态特性

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茎肥大,疙瘩状,木质,向下密生纤维状须根。茎高0.3-1.5米,四棱形,具槽,密被向下贴生疏柔毛或短柔毛,草质,在叶腋内常有不育的短枝,其上具较小型的叶。叶卵状圆形,卵形至披针形,大小不一,生于主茎中、下部的较大,生于侧枝及主茎上部的较小,长0.8-11厘米,宽0.7-3.5厘米,先端渐尖、急尖或钝,基部骤然收缩后长渐狭或阔楔状渐狭而成具狭翅的柄,边缘除基部全缘外具圆齿,草质,上面榄绿色,被疏或密的短刚毛,有些近无毛,下面较淡,被疏柔毛至短绒毛,有时近无毛,但均密被白色或黄色小腺点;叶柄长0.2-2.5厘米不等。花序为由聚伞花序组成的顶生圆锥花序,疏散,聚伞花序多花,长2-9厘米,直径1.5-8厘米,分枝纤细而极叉开;苞叶与茎叶同型,通常卵形,较小,近无柄,向上变苞片状,苞片卵形或针状,小,但较显著;花梗长3-8毫米,总梗长1-4厘米。花萼钟形,长与宽约2.5毫米,外面疏生极短硬毛或近无毛,满布白色或黄色腺点,萼齿5,近相等,三角状,约为萼长之1/3,果萼直立,阔钟形,长4-5毫米,直径约5毫米,基部圆形。花冠白、蓝白或紫色,上唇带紫蓝色,长约7毫米,外疏被短柔毛,内面无毛,冠筒在基部上方明显浅囊状突起,略弯曲,至喉部宽约2毫米,长为花冠长之1/2,冠檐二唇形,上唇先端具4圆裂,下唇阔圆形。雄蕊及花柱与花冠等长,均内藏。花盘环状。成熟小坚果卵形,长约2毫米,宽约1.5毫米,黄栗色,被黄色及白色腺点。花期6-10月,果期9-11月。[1]

香茶菜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920m的林下或草丛中湿润处。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香茶菜药材性状

香茶菜茎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长20-50cm,直径约2mm;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四面凹下成纵沟,密被倒向的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木部窄,黄棕色,髓部大,白色。叶对生,灰绿色,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形,卵状披针形,长3-7cm,宽1.5-4cm,边缘具粗锯齿,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有柔毛;叶柄长0.2-2.5cm。气微,味苦。

香茶菜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

抗菌作用。

抗炎作用。

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其他作用。香茶菜甲素的乙酰基衍生物抗菌、抗癌活性均增强。

毒副反应。无毒。

现代应用

治疗毒蛇咬伤。

相关论述

《广西中药志》:“清热,散血,消肿,解蛇虫毒。治跌打瘀积,毒蛇咬伤。”

药理作用

抗肿瘤作用。

抗菌作用。

抗炎作用。

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其他作用。香茶菜甲素的乙酰基衍生物抗菌、抗癌活性均增强。

毒副反应。无毒。

现代应用

治疗毒蛇咬伤。

相关论述

《广西中药志》:“清热,散血,消肿,解蛇虫毒。治跌打瘀积,毒蛇咬伤。”[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