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加拿大的马偕博士。(图片来源:真理大学宗教学系马偕与牛津学堂) 原图来源
马偕博士与牛津学堂的学生合影。(图片来源:真理大学宗教学系马偕与牛津学堂) 原图来源
马偕博士拜访原住民并传道。(图片来源:真理大学宗教学系马偕与牛津学堂) 原图来源
照片左边戴白帽的黑须男士是马偕,他和他的学生严清华、柯维思正为民众们拔牙。(图片来源:牛津与马偕学堂) 原图来源

乔治‧勒斯莱‧马偕(Rev George Leslie Mackay)(1844年-1901年),生于1844年3月21日,加拿大安大略省(Ontario)牛津郡(Oxford)左拉村(Zorra)人,为加拿大长老教会第一位派至海外的宣教士,于19世纪末期至台湾传教与行医,汉名偕叡理,台湾人称其为“马偕'”、“马偕博士”或“马偕牧师”。

远在日治时期之前,便有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异人们次第踏上台湾。他们的目的或许是经商、或许是侵略;其中为数不少的一群,即是对台湾现在医学与教育贡献良多的基督教传教士们。

目录

生平

于一八四四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马偕,一八七○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神学部毕业之后,受命于加拿大长老教会前往东方传教,马偕在一八七二(二十八岁)抵达台湾,定居淡水展开传教工作。,他先是得到一位底特律藉妇人的资助,这位妇人为了纪念丈夫马偕船长,于是捐赠了三千元美金给马偕牧师,马偕牧师遂于一八八○年兴建“偕医馆”(今马偕纪念医院)。同年,马偕回加拿大奔走募款,为的是在沪尾(今淡水)兴办台湾第一间西式学校,起名牛津学堂;一八八四年,继续在牛津学堂东侧设立首间专收女学生的淡水女学堂。

他学习了汉字与台湾的方言,一边行医济世一边传福音,除了向汉人、平埔族传教,也深入山区向原住民传教,足迹遍布台湾北部与东北部。初期的的传教工作遭受当地官民的疑虑与对抗,而一八八四年清法战争波及台湾,引发台人排外情绪,也让马偕传教遭遇了更大的阻碍。

每当巡回布教的时候,马偕会发送可治疟疾的奎宁,还为因牙痛而前来求助的民众们拔牙齿;他们先找一块空旷的场地,唱了两三首福音歌曲之后,马偕便和他的学生们开始拔牙,拔出来的牙齿会还给病人,并在完成所有治疗后才开始传教。从马偕在日记里的自述看来,他在台湾至少拔了两万一千多颗牙齿,而且很少使用长针、钩子,马偕所使用的拔牙工具多是削成适当形状硬木,后来才订做了特制的铁器。

马偕来台三十馀年,足迹遍布北台湾和宜兰、花莲等地;他和台湾的关系深厚,除了他自己娶了台湾女孩为妻外,女儿们也都成为台湾媳妇,马偕父子则长眠台湾。如今,在台北县淡水中学内,可以看到已列入古迹的马偕博士墓园。

马偕陆续建立了沪尾偕医馆以及牛津学堂,即今日的马偕医院台湾神学院,传承医疗服务与神学教育。他也创设了女学堂,提倡女子教育。在不屈不挠的努力服务之下,马偕和其教授的学生逐渐获得认同,传教事业亦持续扩展,在各地设立教会并施洗信徒。

在传教之馀,马偕基于个人的兴趣,同时对于台湾的地质、生物进行调查,并在自宅设立了小型的博物陈列室,他也描述了平埔族与原住民的生活习惯与宗教信仰,并拍摄珍贵的照片影像纪录。

晚年

晚年马偕罹患喉癌,于一九○一年病逝,安葬于淡水,他的妻子张聪明女士以及子女均承继其理念,继续在台湾进行传教与教育服务。

相关影片

一生献台—马偕宣教士 第1集
【马偕博士_美丽台湾】马偕来台传爱140周年 动漫传记志庆
翰林国中历史-台湾关键历史人物 马偕
终极一生的使命--马偕宣教士将爱奉献给台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