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卡连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

1888年生于苏联乌克兰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哈尔科夫省别洛波里城,苏联杰出的教育家作家

简介

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出生在铁路工人家庭,1928至1935年组织领导同一性质的"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提出通过集体生产劳动来教育儿童以及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经过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和艰苦工作,把数千名少年违法者教育改造成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由于健康原因,1935年7月马卡连柯离开教育第一线,任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部工学团管理局副局长。1939年荣获劳动红旗勋章。

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
1de8fbbca8edebf117bd702668bdf4d1 144930824.jpg
原图链接 来自360网
出生 1888年3月13日
乌克兰别洛波里镇
逝世 1939年4月
职业 教育家、作家
活跃时期 1914年至1939年
知名于 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
知名作品 《教育诗》

人物生平

安东·谢妙诺维奇·马卡连柯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作家。1888年

3月13日出生在乌克兰别洛波里镇的一个工人家庭。1905年从师资训练班毕业后,开始担任教师。1914年,他进入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学习。1917年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金质奖章,同年9月,被任命为克留可夫高级小学校长。1920年10月,马卡连柯被委派组织一所"少年违法者工学团"(后改名为高尔基工学团),这是一所管理流浪儿和违法青少年的特殊教育机构。他在那里工作了8年,并于1925年起开始创作《教育诗》。1928年,他又接任了相同性质的捷尔任斯基公社的领导工作,也工作了8年,并写出了名著《塔上旗》。在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总共16年的教育实践中,马卡连柯把3000多名流浪儿和违法青少年改造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1935年以后,他主要进行教育理论的总结、研究与宣传工作。一生著述颇多,有一百多本(篇),数百万字。1939年1月,前苏联政府授予他"劳动红旗勋章",同年4月1日,因长期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51岁。[1]

人物成就

文学

马卡连柯(,1888-1939),苏联著名教育革新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作家。1905年,他17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从此在繁重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紧张的教育理论探索中度过了自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旧俄时期在铁路小学的教育工作,使他一方面积累了教育、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家长建立了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又为他奠定了比较扎实的文化科学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基础。十月革命的胜利既对他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他施展抱负创造了客观的物质前提,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他的教育思想体系在十月革命后逐渐形成。他的教育理论著作是他开创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概括和升华,他的文学创作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事实反映了他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生动地体现了他的教育理想。他的主要著作有:反映高尔基工学团的生活和发展的小说《教育诗篇》,以捷尔任斯基工学团为题材的小说《1930年进行曲》《塔上旗》 ,家庭教育方面的著作有《父母必读》《儿童教育讲座》等以及许多教育论文和讲演。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的叛乱造成战火连绵,使许多青少年成了孤儿,流落街头。这些年龄在8-18岁之间青少年,大多数人没有道德观念,目不识丁,无责任感,以乞讨、偷窃、暴力,甚至卖淫为生,成了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严重的社会问题。收容教育、改造这些青少年,是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一项紧迫的特殊任务。1920年秋,马卡连柯受命把一所荒凉的农场学校改建为少年违法者工学团,并担任工学团主任。出于对高尔基的崇敬,马卡连柯把它改名为高尔基工学团。他在该工学团连续工作了8年。后来他又受命组建并领导了一个新的儿童劳动公社--捷尔任斯基公社。他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地整整操劳了16年,把三千多名流浪儿童和违法者改造、教育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其中不乏出色的工程师、教师、医生、科学家,有的还成了英雄和模范。在本书所收集的马卡连柯关于家庭教育的讲话中作者多次提到了他的这一段经历及其宝贵经验。

马卡连柯在后期很关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儿童教育讲座》及其他三篇有关家庭教育的讲话,包含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许多有独到见解的宝贵的教育思想。

教育

马卡连柯的主要有 如下方面:通过集体进行教育。[2]

而形成良好的集体,必须有共同的目的,一致的行动;必须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制定必要的制度和纪律,培养集体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他还主张建立教师集体。因此,他把为了影响个别学生而影响集体的方法称为"平行影响的教育"。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的统一。他要求教育者要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善于发现和启发儿童的优点,善于发现并克服儿童的缺点,顾及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体特点,提出高度的要求等。注重"前景"教育。重视纪律教育。纪律不仅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马卡连柯老师坚定地认为培养人就是培养其对前途的希望。前景教育在人的教育和儿童集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应不断向集体展示一个又一个前景,提出新任务,引导集体为实现新任务而努力,鼓舞集体在追求美好前景中不断前进。

马卡连柯老师关于个性发展的基本原则涉及集体理论,也就是在社会集体中发展社会认可的行为。行为矫正的目的是通过社会相互作用、共同工作和生活来重新建构个性。行为矫正者对于少年违法者来说是生活的教师。马卡连柯强调个性理论应用于教育革命后的苏联人民。教育应从幼年时代开始,即从日间托儿所、幼儿园、儿童之家和学校里就开始。 马卡连柯老师认为通过组织健全、合理的教育集体来教育学生,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法。他指出教育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断不可将学生看作受训练的材料,应视他们为社会的成员、社会活动的参加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特别强调教育者对集体及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教育和影响应是同时的、平行的,集体首先应成为教育工作的对象。马卡连柯还提出了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统一的教育原则,认为对人的尊重和对人提出严格要求二者是统一的。马卡连柯老师著作主要有《教育诗》 、 《塔上旗》 、 《父母必读》 、《教育过程的组织方法》 、 《儿童教育讲座》和《普通学校的苏维埃教育问题》 。其主要著作收录于8卷本《马卡连柯教育文集》 。

人物名言

"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在他看来,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只有从尊重人、信任人出发,才能产生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3]

"平行教育影响"不会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经常给学生指出美好前景,即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需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新任务,吸引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为完成新的任务,实现新的前景,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地开展活动,由简单的原始满足发展到最高的责任感,从而使整个集体朝气蓬勃,永葆青春。[4]

"我是体罚的反对者,很早就是个反对者。"用体罚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

主要作品

作品 作者  翻译  出版社  时间
《教育诗》 马卡连柯著 磊然译 海天出版社 1998 年版
《塔上旗》 马卡连柯著 文颖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父母必读》 马卡连柯著 耿济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年版
《儿童教育讲座》 马卡连柯著 诸惠芳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下卷) 吴式颖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