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寒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寒冰
[1]
出生 1916
缅甸勃生城
逝世 1957年7月7日
国籍 中國

马寒冰(1916-1957)[1]原名马国良,福建海澄县人。少时在鼓浪屿英华中学就读,后赴浙江金华商业学校选修银行会计,1932年转入上海沪江大学就读。曾组织"天竹文艺社",主编《天竹月刊》和厦门《华侨日报》的《天竹》文艺副刊。1937年6月到缅甸,先后任《仰光日报》编辑,《兴商日报》总编辑。抗战爆发后,担任"缅甸华侨文艺界救国后援会"的宣传工作。

1938年回国,入陕北公学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参加八路军文艺工作队,后调军委卫生部工作,陪同印度援华医疗队到太行、晋鲁豫、冀中、晋察冀、晋西北等根据地工作。

抗战胜利后,被调到军调处执行小组工作。后到三五九旅王震旅长的秘书。曾任后勤部长、宣传部长,一直随军南征北战。部队进入新疆后,担任新疆军区文化部长兼中共新疆分局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军总政文化部文艺处长。1957年7月7日逝世。 主要作品有《中原突围》、《尼罗河畔》,是歌曲《新疆好》、《我骑着马儿过草原》的词作者。

人物经历

少年时代

马寒冰,原名马国良,祖籍海澄县霞阳村(即今海沧霞阳),1916 年出生于缅甸勃生城,12 岁时从缅甸回国,随父亲回到家乡厦门,并定居在鼓浪屿鹿礁路靠海边的一座房子。

生活虽然清苦,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

在缅甸本就从商的父亲,在厦门一家商店当账房先生,一心想把儿子往做生意的方向培养。然而,马寒冰在鼓浪屿英华中学读书时,似乎就对文学艺术表现出独特的兴趣,作为一个中学生,间而在《星岛日报》、《华侨日报》发表文章,让他的同学“小伙伴”们颇是仰慕呢。中学毕业后,他按照父亲的意愿,考入浙江金华商业学校,选修银行会计。有一天,父亲收到了他的来信,在信中,马寒冰告诉父亲,从商不是他所喜爱,他想转入上海沪江大学,希望父亲能够支持。

开明的父亲叹了一口气,回信说,你自己拿主意吧。马寒冰转入沪江大学,果然如鱼得水,他那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就是在沪江大学打下的基础。

天竹文艺社

1936 年,抗战前夜。20 岁的马寒冰大学毕业回到厦门。回来不久,他就组织了“天竹文艺社”,并出版《天竹》月刊,这本月刊,很快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一本抗日文化刊物。生性开朗热情好客的马寒冰,简直把自己在鼓浪屿的家搞成了“沙龙”,诗人童晴岚、当时还名叫“许铁如”的彭冲,都是他家中的常客。

当年11 月,鲁迅先生逝世,马寒冰第一个站了出来,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厦门文化界追悼鲁迅大会”,大会通过的“致鲁迅家属的唁电”由他起稿,甚至通过了将“大学路”改为“鲁迅路”的决议;同年12 月,马寒冰接待了从日本台湾抵达厦门的郁达夫,陪郁达夫游览鼓浪屿,一路长谈,也成为厦门文坛的一段佳话。

但生活终究需要生计来支撑。


编辑经历

不久,马寒冰接到了缅甸英文报《仰光日报》的一份聘书,请他去当编辑。回到缅甸,他发挥所长,把副刊《波光》、《文艺》办得有声有色。然而,“不安分”的他又忍不住写了许多抨击当地政府压迫华侨的文章,最后,被报社董事会解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件事情让他在当地华侨中名声大噪,并受聘为《兴商日报》总编辑。


抗敌救国后援会

1937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七七事变”爆发,缅甸文艺界成立抗敌救国后援会,马寒冰负责宣传任务,组织义演,筹募救国捐款。

一天,国民党驻缅甸总领事馆来了一个年轻人,要找总领事蔡某,希望他能够签发一张回国护照。这位蔡总领事一看,咦,这不是《兴商日报》的马寒冰么,你要回国干什么?

原来,马寒冰觉得,自己虽然在缅甸为抗战出力,终不如回到祖国直接参加抗战更加痛快。然而,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的一腔热血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蔡总领事听了他的来意,阴阳怪气地说:“回国?祖国政府现在要的是钱,不是人。人多得很,你回去干什么?” 但气馁不是马寒冰的性格。他从报上得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办了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广招有志抗战的青年入学,他觉得,机会来了。于是,他向文艺界抗敌救国后援会申请回国,投考延安“抗大”。1938 年初,马寒冰经香港、广州到达汉口,与董必武会面。随后,又从汉口到达西安,坐上八路军的军车到了陕北延安。


回国

新的一页从此翻开了。“自古草原多苦难,如今人人笑颜开!我催着马儿朝前走,东方的太阳升起来。”

来到延安,马寒冰发现,他自己人生中新的“太阳”真的升起来了。

一开始,他被安排在陕北公学任宣传干事,这是他最擅长的领域,自然是表现非常好,1938 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怀着抗日热忱的他,多次申请到抗日前线去。正好,印度援华医疗队要去前线,马寒冰又懂外语,组织上就派他跟随援华医疗队做翻译工作。他二话没说,跟着医疗队一路奔波在冀南、冀中、豫北、豫西、晋察冀、晋西北抗日战场。

他的优异表现,引起了王震的注意。

从前线回到延安后,马寒冰被调到军委卫生部担任行政工作。然而,毕竟不是医疗专业出身,工作似乎反而不那么如鱼得水了。王震听到以后,大手一挥,快,把这个人给我调过来!

他正需要这么一个人,有胆量,有文才,又有工作能力。于是,马寒冰转任三五九旅司令部四科(副官处)科长,事实上就是王震的秘书。自此,马寒冰随三五九旅南征北战,从延安到广东,又从广东到中原,成为王震的一员爱将。在南下途中,马寒冰还曾身染重病,王震特意派人把他送到自己的老家浏阳,让老母亲亲自照顾,直到他痊愈。

对老领导的厚爱,马寒冰自然也是投桃报李。

国共和谈期间,马寒冰随同王震到武汉,参加由国民党、共产党以及美国三方组成的军调处工作。在战斗生涯中,马寒冰的英语一直没有丢,熟练的英语口语,让他在美方和中外记者、进步文化人士中,有了广交朋友的便利,并借此宣传我党主张,颇受王震的赞赏。

1946 年1 月23 日,军调处设立的负责调处中原战事的第九执行小组(汉口小组),在罗山县城召集国共双方代表进行谈判。 共产党方面,由马寒冰陪同王震作为代表,国民党代表是陈鼎勋和宋瑞珂等人。在谈判之前,大家都心照不宣——国民党30 万大军“围剿”我中原军区的态势已经很明显了,但所谓的“谈判”还得进行。

于是,双方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当然也没能谈出什么结果来,但场面上确实相当“火爆”。

谈判间隙,中共代表团休会,准备离开会场时,王震经过会场外的走廊。这时,人们听到一阵窃窃私语,原来,是一个国民党代表,指着王震对身边的人说:“看到了吧,前边就是‘共匪’头子王震!”

见惯了这种场面的王震并不以为意,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只听“啪”地一声,这个国民党代表的脸上重重地吃了一记耳光!

出手的这个人,一脸愤怒而严肃地指着那个国民党代表,大声痛斥:“作为抗战名将的王震将军,是不允许任何人肆意诬蔑的!”

定睛一看,出手的正是看起来文质彬彬的马寒冰。他怒目圆睁,一时间国民党众代表无言以对,吃了耳光的那个人也只能悻悻。王震朗声一笑,径自向前走去。

马寒冰的这一举动,让所有人都没有料到。自此,国民党代表再也不敢当众对中共代表有不尊重的言行。后来,有人评价马寒冰说,文人武胆,了不起!

7f2aa6df0ec74a56aa9f2b5015b50df6_th.png


参考资料: 1. 厦门图书馆

http://www.sohu.com/a/164737015_73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