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尾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尾树(学名:Rhoiptelea chiliantha Diels et Hand.-Mazz.)是马尾树科,马尾树属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灰色或灰白色,浅纵裂;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膨大,叶轴上面具窄槽,槽内的毛较密且不易脱落;小叶互生,无柄,顶生者为两侧相等的披针形,侧生者为偏斜的长椭圆状披针形,近圆形或圆楔形,叶面绿色而稍具光亮,叶背浅绿色,托叶叶状,扇状半圆形,全缘而成波状皱折,复圆锥花序偏向一侧而俯垂,团伞花序无柄,小苞片较小,花倒圆锥状球形,花被片倒卵状圆形,淡黄绿色,小坚果倒梨形,略扁,外果皮薄纸质,中果皮木质,褐色,种子卵形,10-12月开花,7-8月成熟结果。

分布于中国贵州南部及东南部、云南东南部、广西北部至西部。越南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700-2500 米的山坡、山谷及溪边之林中。

该种木材坚实,耐用,可作建筑、家具、器具等用材;叶及树皮富含单宁,可提取栲胶。生长快,可作造林树种。

中文名 马尾树 学名 Rhoiptelea chiliantha Diels et Hand.-Mazz.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荨麻目 马尾树科
马尾树属 马尾树 命名者及年代 Diels et Hand.-Mazz.,1932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20米,胸径可达60厘米;树皮灰色或灰白色,浅纵裂;小枝初具棱后变圆,褐色或紫褐色,密生浅黄褐色皮孔;幼枝、托叶、叶轴、叶柄及花序都密被微细的、初时黄色而光亮、后变白色的腺体及细小而弯曲的毛。[1]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常具6-8对小叶,生于小枝最上端者具3-4对小叶,通常长15-30厘米,最长者达40厘米或更长;叶柄长3-4厘米,基部膨大,叶轴上面具窄槽,槽内的毛较密且不易脱落;小叶互生,无柄,顶生者为两侧几相等的披针形,基部成不对称楔形,侧生者为偏斜的长椭圆状披针形,基部上侧较下侧为宽,近圆形或圆楔形,长6-14厘米,宽2-4厘米,生于叶轴下端的叶较短小,常为偏斜的椭圆状卵形,基部近心脏形,边缘具由侧脉沿伸出的短尖头的锯齿,叶面绿色而稍具光亮,仅在中脉上被短毛,幼时沿叶脉处具黄褐色腺体,叶背浅绿色,在中脉及侧脉上和脉腋内具短毛与腺体,细脉上全面或多或少密布腺体,中脉及侧脉在叶背较在叶面浮凸更甚,侧脉14-20(稀9)对;托叶叶状,长3-6毫米,扇状半圆形,全缘而成波状皱折,无柄,基部偏斜,先端由中脉伸出成尾尖,两侧各具3条侧脉,早落。

复圆锥花序偏向一侧而俯垂,常由6-8束腋生的圆锥花序组成,花序上的细长分枝通常长15-30厘米,稀达38厘米,具1.5-2.5厘米长的总花柄,生于小枝下端的花序为叶腋以上着生,生于上端的花序则着生于卵形而急尖的长约2毫米的苞片腋内。团伞花序由1-7花组成,无柄,基部几乎全部为卵形或宽卵形而渐尖的长1.5-2毫米的苞片所包围,小苞片较小,花倒圆锥状球形,花被片倒卵状圆形,长约2毫米,淡黄绿色,干后变成褐色,宿存于果实基部。

小坚果倒梨形,略扁,长2-3毫米,外果皮薄纸质,由两心皮的背脊凸出而成翅状,相连而形成围绕小坚果的近圆形或卵圆形的翅,宽5-8毫米,顶端具宿存的柱头及凹入圆翅1/7-1/5的弯缺,初为绿色,后带紫红色,干后淡黄褐色,满布稀疏的灰褐色腺体,两侧各具4条纵脉,中果皮木质,褐色,具不规则疣状凸起,内果皮白色;种子卵形,长约2毫米。花期10-12月,果实7-8月成熟。

主要价值

马尾树为单种属植物,马尾树科仅此1种,为第三纪残遗种,对研究被子植物系统发育、植物区系以及古植物学等方面,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木材是培养香菇的好材料。[2]

马尾树木材坚实,耐用,可作建筑、家具、器具等用材;叶及树皮富含单宁,可提取栲胶。生长快,可作造林树种。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该种列入中国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Ⅱ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无危 (LC)。

种群现状:马尾树是稀有种。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分布区域狭窄,除少数地方尚有小片分布外,多为零星分布。

保护措施:分布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如贵州雷公山,广西兴安苗儿山、龙胜花坪,环江九万大山等。应加强保护、引种栽培和开展较深入的试验研究工作。

生长环境

马尾树分布区域的气候特点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凉湿润。土壤为黄壤或黄棕壤。pH值4.5-5.5。为阳性树种,能耐干旱瘠薄的土壤,但喜欢较湿润的生境。在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中,大多零星间杂在林冠空隙,局部阳光充足之处,构成上层大树;中下层林木,多明显表现受压现象,其树干弯曲,幼树、幼苗很少。但当这些森林被砍伐后,它就成片的生长,特别是在山坡下部、沟谷边缘,形成群落的建群成分。常与亮叶桦.、赤杨等混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贵州南部及东南部、云南东南部、广西北部至西部。越南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播种后26-28天开始发芽,发芽率仅22.5%,应进行有性繁殖生物学和种子发芽特征等试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