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马影镇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东部偏南,紧挨湖口县城区,是湖口县中心镇之一,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所在地。

马影镇北依长江,南接鄱阳湖,距石钟山10公里。全镇人口2.4万人(2018),面积36.62平方千米。

据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湖口县大战时,曾在该地驻扎,其马拴在一棵树上,但后来该马跑了,那处后来叫做走马村,又有人看到该马在另一处出现过,那处就称做马影镇。

马影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是长江开发带新兴起的工业小镇,301省道、304省道、杭瑞高速、彭湖高速、铜九铁路、九景衢铁路穿境而过。

马影镇境内资源丰富,矿产充足,素有“坚山的石头董埂灰,海山的黄沙满天飞”之美称,基础设施齐全,邮电通讯畅通便捷,网络有线到家落户,集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功能日益增强,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工业园区如火如荼。

马影镇也是湖口县近年来工业、商贸、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较快的乡镇之一。

马影镇现下辖马影桥、海山2个社区; 永桥走马观桥道桥、石山、坚山、董埂、东塘、柯观、新塘、罗岭等1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马影桥。[1]

目录

概况

马影镇北依长江,南接鄱阳湖长江入口处,距石钟山10公里。全镇现有行政村11个,人口2.4万、总面积70平方公里,该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是长江开发带新兴起的工业小镇。国家投资兴建的杭瑞高速、九景高速公路、牛湖一级公路和铜九铁路穿境而过。境内资源丰富,素有“坚山的石头董埂灰,海山的黄沙满天飞”之美称,基础设施齐全,邮电通讯畅通便捷,网络有线到家落户,集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功能日益增强,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工业园区如火如荼。是湖口县近年来工业、商贸、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较快的乡镇之一。

该镇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筑巢引凤,投资1000余万元,占地300亩的海山工业开发区已逐步投入使用。该区按照现代化厂房的生产要求,设计规范,布局合理。水、电、路、通信设施齐全,学校、医院、幼儿园等服务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国家投资1.2亿元的220万伏变电站在该开发区区内,已有十余家客商相继落户。力争逐步建成服装、皮革、电子、工业日用品、农产品深加工及集市贸易、商贸服务为一体的沿长江开发区。

新引进的农业开发公司,在马影桥社区开发了早熟梨基地300亩,形成“园中有居、园中有水、园中有路、园中有树”集休闲、观赏、种植为一体的新农业开发模式。科学发展、开拓创新精神描绘着马影镇日新月异的变化,热忱欢迎新老朋友们光临,投资开发这片热土,共建马影镇美好的未来。

沿革

1957年由马影、柯观、海山3乡并为马影乡,1958年改称公社,1984年复改乡,1994年建镇。1997年,面积59平方千米,人口2.3万,辖马影、永桥、门港、走马、观桥、道桥、石山、坚山、董埂、东塘、柯观、海山、新塘、罗岭1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马影桥。[2]

地理环境

马影镇,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东部偏南,北依长江,南接鄱阳湖,距石钟山10公里。全镇人口22674人(2017),面积36.62平方千米。

据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湖口县大战时,曾在该地驻扎,其马拴在一棵树上,但后来该马跑了,那处后来叫做走马村,又有人看到该马在另一处出现过,那处就称做马影镇。

马影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是长江开发带新兴起的工业小镇。

马影镇境内资源丰富,素有“坚山的石头董埂灰,海山的黄沙满天飞”之美称,基础设施齐全,邮电通讯畅通便捷,网络有线到家落户,集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功能日益增强,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工业园区如火如荼。

马影镇是湖口县近年来工业、商贸、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较快的乡镇之一。马影镇邮编:332507 代码:360429102。辖马影桥、海山等2个居委会,永桥、走马、观桥、道桥、石山、坚山、董埂、东塘、柯观、新塘、罗岭等11个村委会。镇政府驻马影桥。

发展

该镇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筑巢引凤,投资 1000 余万元,占地 300 亩的海山工业开发区已逐步投入使用。该区按照现代化厂房的生产要求,设计规范,布局合理。水、电、路、通信设施齐全,学校、医院、幼儿园等服务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国家投资 1.2 亿元的 220 万伏变电站在该开发区区内,已有十余家客商相继落户。力争逐步建成服装、皮革、电子、工业日用品、农产品深加工及集市贸易、商贸服务为一体的沿长江开发区。

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抓住发展为第一要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全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成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马影镇。

新农村建设

五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加大宣传发动群众,精心组织,自我加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本镇实施,积极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和扎实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镇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主要突破口,狠抓创建工作。回顾五年多来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健全组织订规划。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镇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宣传发动、规划编制、协调指导等工作。做到任务到村、责任到人。(二)宣传发动造氛围。我们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先导工程来抓,组织镇村干部深入一线,以对我们坚持把宣传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充分利用会议、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宣传报道组进行跟踪报道,在全镇范围内营造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有力地推进了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进程。(三)分类指导定制度。为切实做好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创建的37个村针对各村实际,一方面实行分类指导,有序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创建的37个村针对各村实际,一方面实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五年多来,在村级资金比较薄弱的基础上,全镇投入专项资金464万元,共拆除简易棚屋52间,拆除危房及断墙残壁45处,硬化道路30240平方米,清理污泥22000立方米,新安装路灯116盏,新增绿化面积18700平方米,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通过整治,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了硬化、净化、亮化、绿化标准。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在整治的过程中,我镇注重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为更好地美化家园牢固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如海山社区村干部积极充分护绿使者,花木的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他们全包了。此外,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为了使环境整治落到实处,各村相应成立了卫生、绿化、养护组织,同时建立了管理制度,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如海山社区建立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公共厕所管理制度、家庭卫生气度、绿化公约等。

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

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化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三)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四)村班子号召力、凝聚力。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在工作中我们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以村庄整治建设为切入点,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做到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要求更高、效果更好,全力打创简单、大方、有品位、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