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福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福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34年7月26日
广东省顺德市
逝世 2004年5月30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马福邦(1934.07.26-2004.05.30),广东省顺德市人,反应堆工程专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2]。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马福邦参加中国第一座从苏联引进的研究性重水实验堆建造、消化吸收和改进的工作。

人物生平

1934年7月26日,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市

1951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1952年9月转入清华大学电机系。

195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9月,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分配到原二机部。

1980年10月,马福邦同志一直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重水堆研究室工作,上个世纪60年代初,马福邦同志创造了堆外在役诊断堆内部件破损的“瞬态流量法”,并据此制订了操作方案,成功地诊断了装载燃料元件工艺管的破损,安全地处理了破损工艺管的故障。该诊断法简单实用,不仅长期被用于重水研究堆的在役检查,而且推广应用于国内其他反应堆。

1980年10月至1983年6月,任二机部原子能所堆工部副主任。

1983年6月至1984年7月,任核工业部原子能所副所长。

1984年7月至1986年6月,任核工业部科技核电局副局长。

1986年6月至1988年6月,任核工业部核电局局长[3]

1987年7月,任核工业部党组成员。

1988年6月至1993年5月,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党组成员、总经理助理兼核电局局长。

1993年5月至1999年7月,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总工程师。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7月后,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顾问。在这期间,马福邦同志曾任核电秦山联营公司董事长和广东核电合营公司董事,为中国的秦山核电建设和广东大亚湾核电建设以及军用核动力科学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核电起步时,提出了必须建立技术支持、技术管理和技术路线的重要建议并推动实施。近年来,积极探索直接利用核电站乏燃料元件建造低温供热反应堆,用于城市居民供热或海水淡化方面的工作。在有关研究设计院的配合下,在技术方案、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2004年5月30日23时50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著名的核反应堆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党组成员、总经理助理、总工程师,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顾问马福邦同志,在因公出差期间,突发心脏病(心源性猝死),抢救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70岁。

个人贡献

马福邦是反应堆工程专家。参加中国第一座从苏联引进的研究性重水实验堆建造、消化吸收和改进的工作;作为技术负责人,组织了中国首座技术难度大的反应堆的改建工作,提高了技术性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作为总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对中国第一个成套出口到阿尔及利亚的核研究中心,工程项目从对外技术谈判、确定技术方案、组织设计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等全过程均起了关键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核电起步时,提出了必须建立技术支持、技术管理体系和技术路线的重要建议,并推动实施。

人物评价

马福邦同志对共产主义具有坚定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他长期从事核反应堆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始终如一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敏锐地发现和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在重大问题上,他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为中国核工业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力量。

马福邦同志顾全大局,光明磊落,公道正派。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任劳任怨,关心同志,爱护人才。他办事严谨,宽厚待人,为政清廉,在核科技工程领域具有很高的威望。

马福邦同志的一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核工业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好领导,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核反应堆工程技术专家。他的逝世是中国核科技界的重大损失。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完成马福邦同志的未竟事业,为核工业的建设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来源

  1. 马福邦 ,顺德地名网
  2. 马福邦 ,中国工程院
  3. 马福邦 ,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