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马里共和国国旗

马里国旗

中文名称:马里国旗

外文名称:Mali flag

所属国家:马里共和国

产生:

长宽之比:3:2

正式形成时间:1961年3月1日

马里共和国国旗,旗面呈长方形。旗面从左至右由绿、黄、红三个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1]

目录

国旗含义

马里国旗是一面由绿、黄、红三条直线组成的三色旗。国旗长宽比例为3:2。绿色是穆斯林崇尚的颜色,也象征马里肥沃的绿洲黄色象征马里的矿产资源红色象征为祖国独立战斗而牺牲的烈士鲜血。绿、黄、红三色被称为泛非颜色,三色也是非洲国家团结的象征[2]

1961年3月1日被采用为国旗,以取代马里联邦旗帜中间的黑色人形图案。

国徽

马里国徽呈圆形。圆面为蓝色,中间是马里著名建筑杰内大清真寺,其上为一只展翅的和平鸽,下方是光芒四射的太阳和两张引箭待发的弓。圆周上方为法文写的“马里共和国”;下方用法文写着格言“一个民族、一个目标、一个信念”。

马里共和国简介

马里共和国(République du Mali)是西非的一个内陆国家,向北与阿尔及利亚、向东与尼日尔、向南与布基纳法索和科特迪瓦、向西南与几内亚、向西与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接壤,是西非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它的北部边界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大多数人集中在南部,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源于这里。马里过去也被称为法属苏丹,它的名字来源于马里帝国。马里国家面积的2%是农用地,同时80%的劳动力在农业工作。

马里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统计,马里在全球169个国家综合发展排名中列160位。农牧渔业是马里经济发展的主要潜力。农牧渔业占GDP的1/3,占就业人口的80%。马里工业基本空白。除制糖、棉花和纺织、啤酒和饮料、砖瓦等个别企业外,马里几乎没有像样的产业。

2012年3月,马里发生军人骚乱,起因是不满抚恤政策,总统政权被终结。

随着马里政局形势的变化,政府于2014年4月21日改组,现任总理诶穆萨·马拉。整体看来,马里经济正逐步复苏,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正轨。

国名

马里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Mali;法语:La République du Mali),简称马里。是西非的一个内陆国家,北与阿尔及利亚、东与尼日尔、南与布基纳法索和科特迪瓦、西南与几内亚共和国、西与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接壤,是西非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它的北部边界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大多数人集中在南部,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源于这里。马里过去也被称为法属苏丹,它的名字来源于马里帝国。

首都

巴马科(Bamako)为马里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人口192.7万(2012年);4月气温最高,平均为34~39℃,1月气温最低,平均为16~33℃。[3]

自然资源

截止2014年9月已探明的主要矿藏资源及其储量:黄金900吨,铁13.6亿吨,铝矾土12亿吨,硅藻土6500万吨,岩盐5300万吨,磷酸盐1180万吨。森林面积110万公顷,覆盖率不到1%。水力资源丰富。有3个水电站,12个火力发电站,1个太阳能站。

美食

在马里最著名的菜肴就是“沙烤全驼”。这种菜的制作要经过一段复杂的过程。他们先将宰杀的全驼割去双峰,去除内脏并洗净,再将事先烤好的一只全羊放入驼腹、而洗净的羊腹内再装一只烤好的全鸡,洗净的鸡膛内再装一只煮熟的鸡蛋,然后封驼腹,不放任何调料,把全驼放入用干柴烧灼了的烤坑内,在驼身上埋一层薄沙,上面架好干柴烘烤,约两小时左右即可启食。

风俗

马里人注重礼貌,讲究礼节,为人憨厚。当地居民见到外国客人,总是主动地打招呼,握手致予问候,询问对方是否有需要提供帮助的地方,使那些初次踏上这个国家土地的外国人切身感受到马里人彬彬有礼,热情朴实。马里的班巴拉族人遇见相互熟悉的朋友,立即将自己的右手放在胸前,一边行走一边问候,从身体问到工作,从个人间到家庭,对方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儿等近况如何,几乎都要问一遍,有时双方背对着背地已经走出去很远的距离,甚至连对方问候的话音已经听不见了,嘴里仍然在不停地说着,这是非洲的一种非常奇特的见面问候方式。多贡族虽然是马里的一个少数民族,但拥有悠久的历史,自古形成的本民族所固有的一些传统礼仪迄今仍然保持着:晚辈遇见长辈要高举握拳的右手行举手礼;男士遇见女土主动为其让道;相互熟悉的人见面要手拉手地长时间问候,对方的身体是否健康、家庭生活是否幸福、地里的庄稼长势如何等等,详详细细地问候一遍;遇有过路的陌生人讨水喝,主人会热情迎进家门,沏上一壶茶,端上一盘水果,送上一些点心,奉如上宾般地招待,客人越是随意,吃喝得越多,主人越是显得高兴,如果客人出于害怕给主人添麻烦的考虑,谢绝主人的招待,反而会引起主人的不高兴,甚至可能生气。

马里人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他们的一种传统的美德。客人临时来访,若是正巧赶上主人家吃饭,主人会热情地邀请客人入座,一道进餐,并临时制作几样可口的佳肴端上桌。此时,客人不管是否吃过饭,均不得拒绝主人的好意,否则会引起主人不高兴。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遇上无处投宿的过路人,即使是素不相识者,主人闻讯后都会热情地邀请到家中,慷慨招待,安排食宿,奉若上宾。当地人是绝对不会以家庭人口多、居室狭小等理由将过路人拒之门外的,有的人家还会再三挽留过路人多住些日子再走。过路人告别时,主人家会热情送家门外一段路程,如果主人发现过路人已经囊中羞涩,还会捐赠一些钱财。这些做法,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是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而在马里人看来,当他人有困难时给予帮助,自己遇到困难时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帮助。

旅游景点

杰内古城、通布图古城、多贡遗迹和加奥阿斯基亚王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要旅游城市有首都巴马科、古城通布图和水城莫普提,最佳旅游季节为11月至次年1月。

同中国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马里共和国于1960年10月25日建交。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

建交以来,中国为马里援建了纺织厂、糖厂、皮革厂、制药厂、体育场、会议大厦、医院、巴马科第三大桥等项目。

中马互利合作始于1983年,以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为主要方式。工程承包项目以房建、路桥、打井和农田整治为主。

1961年2月,中马签订货物交换和支付协定。1978年10月,两国签订贸易协定。2012年双边贸易额为6.2亿美元,同比增长39%;其中中方出口2.9亿美元,同比下降2.5%;进口3.3亿美元,同比增长121.7%。中方主要出口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茶叶,进口棉花、芝麻等农产品。

中马两国政府先后于1963年、1981年和2004年三次签订文化合作协定。两国文化艺术团组多次互访。2008年11月,马里文化部长莫克塔尔访华,双方签署了《中马文化合作协定2009-2011年执行计划》。2009年10月,中国艺术团赴马里访问演出。2010年10月,中国安徽省艺术团赴马演出。2010年11月,新华社巴马科分社在巴马科揭牌。

中国于1965年开始向马派遣教员,并向马提供奖学金名额。2008年5月,中方在马里阿斯基亚中学设立孔子课堂。

中国已开放马里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2009年1月,两国旅游主管部门签署了《关于中国旅游团队赴马里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

1968年2月至2014年9月,中国共向马派遣医疗队共22批,累计737人次。有31名医务人员在中方援建的“马里医院”工作。

参考资料

  1. 马里国旗,
  2. 马里 The Republic of Mali,2345实用查询
  3. 马里国家概况,中国新闻网,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