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马鞍山港

马鞍山港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马鞍山港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是我国重要的钢铁流通基地,距长江入海口仅320公里,通航条件好。在马鞍山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和良好的港口条件,沿江近海,集疏运便利、承东启西、经济腹地广阔,是安徽的东大门,皖江的第一站。

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称:马鞍山港

类别:长江十大港口之一

外文名称:Ma'AnShan Port

所在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港口的由来

素有"江南一枝花"美誉的马鞍山市,是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它位于皖东南长江南岸,集“文明卫生城市”、“花园城市”、“园林城市” 于一身,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马鞍山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和良好的港口条件,沿江近海,集疏运便利、承东启西、经济腹地广阔,是安徽的东大门,皖江的第一站。早在1958年马鞍山建市,毛泽东主席就亲临马鞍山视察,他高瞻远瞩地指出:"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的钢铁联合企业。"正是他那伟大的预言,几十年来,全市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以勤劳的汗水和智慧,在昔日荒芜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钢铁城市。

成立时间

1989年马鞍山口岸成立了。1990年国务院以国函(1990)89号文正式批准马鞍山港辟为国轮外运一类口岸,并相应设立了港监、海关、商检、动植检、卫检等口岸检查检验单位。从此,美丽的钢城展现出雄姿,冲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随着马鞍山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涉外服务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发展到7家。开辟有至日本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运输航线。口岸外贸货运量稳步增长,年最高货运量达80余万吨,基本稳定在50万吨左右。主要出口产品有钢材化工原料、各类机械、服装、针纺织品等;进口产品有 铁矿石、矿粉、机械设备及配件,年进出口总值达2.2亿美元以上,名列全国113个一类水运口岸的第 46位,这还不包括马钢每年进口的200-300万吨铁矿石、矿粉等。今年一季度,经国家海关总署和交通部批准,马鞍山港又开通了两条集装箱内支线,并已投入运行。目前,马鞍山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联检执法机构设置已趋完善,提高了马鞍山口岸的综合功能和马鞍山港在靠泊、装卸、仓储的能力,促进了马鞍山外贸事业的蓬勃发展。

位置及交通

马鞍山港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马鞍山市,东经118°27'9",北纬31°44'1",地处安徽省中部东端,与江苏省交界,是"皖江"的东大门。上毗芜湖,下邻南京,逆江而上至重庆1959公里,顺流而下至上海440公里。港辖区上起和县的西梁山,下至乌江的驻马河口,全长41公里。港辖区自采石矶翠螺山至慈湖和尚港,全长15.7公里。

马鞍山市临江近海,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宁铜铁路上接京沪线,下连皖赣线,与全国铁路网相接。宁芜公路、宁马高速公路与全国公路网贯通。马鞍山至和县长江汽车轮渡沟通大江南北,水陆属长江"黄金"水道,可与国内外港口四季通航。

自然条件

夏季以东南东及东南风为主,冬季以东北北及东北风为主,强风向东北北,历年最大风速20.3米/秒。 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114天。年平均降雪日7天。 年平均雾日6天,最多18天,多发生在冬春两季。 历年平均气温16℃,最高气温41.1℃,最低气温-13℃。 历年最高水位9.51米,历年最低水位-0.11米,平均水位3.91米(以黄海为基点)。历年长江最大流量92600立方米/米,最小流量6020立方米/秒,平均流量28490立方米/秒。最大流速2.8米/秒,平均流速2米/秒。

经济腹地

马鞍山港直接经济腹地为马鞍山市及其邻近地区当涂县、和县等,面积1684平方公里,人口100.6万人,其中市区面积285平方公里,人口39.6万人。马鞍山是我国新兴的钢铁工业城市,临江近海,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马鞍山钢铁公司是本市经济的主体,除此,目前已形成包括建筑、建材、电力、化工、冶金和金属制品、轻工、纺织、机械电子、食品等门类齐全的行业。 马鞍山港的间接腹地为巢湖地区、滁州地区和合肥市,腹地内辖3市13个县,人口近1200万人,总面积达2.96万平方公里。巢湖素称鱼米之乡,滁州全地区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其中肥西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腹地内经过多年来的建设,目前已形成冶金、煤炭、化工、机械、建材、纺织、电机与电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橡胶制品、食品等工业门类。地下资源有铁、硫、明矾石、各类灰岩等矿产,其中明矾石储量名列全国第二。 港口进口货物以铁矿石、煤炭、非金属矿石、矿建材料为大宗,主要来自省内及南京、镇江等地,出口货物有钢丝、生铁、水泥等,运往苏浙沪及本省各地。 腹地内马鞍山市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颇多,整个城市湖光山色,号称“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锁溪河东岸的青山脚下还有太白祠和李白墓,市西南的采石矶是江南著名的游览胜地,江北和县有乌江霸王祠。巢湖地区风景优美,著名风景区有巢湖。滁州境内,有醉翁亭等名胜。合肥逍遥津是三国时大战场

港口现状

马鞍山港是一个以服务于钢铁、电力工业为主,并为马鞍山市及皖东、皖中地区内外物资运输服务的多功能综合港口,是城市和腹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对完善和拓展城市功能,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对上海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马鞍山港辖区,右岸自当涂县的金柱关至慈湖河口,左岸自和县的西果山至乌江河口,全长41公里,长江干流为36公里,马鞍山港务管理局已占用岸线长2.3公里。港区陆域面积168万平方米,水域面积2044万平方米。 马鞍山港包括马鞍山和采石两个港区。 港口拥有码头16座,泊位19个,总长890米,最大靠泊能力2000吨级。 港口有锚地3处,可锚泊1000吨级轮船34艘。上锚地在老电厂以下至港口3号码头,长1000米,宽300米;下锚地在港口7~9号码头处,长950米,宽300米;另一处在港口7~8号码头处设一水泥趸,作为无人泊基地。 港口江面宽阔,岸线顺直,-5米等深线靠近岸边,近30年来基本不积不淤,港口自然条件优越,全年皆可靠泊3000~5000吨级船舶作业。 港口仓库总面积1728平方米,堆场总面积28.3万平方米。 港口拥有装卸机械199台,其中起重机25台,最大起重能力16吨。 港口有港作拖轮2艘。 港口有客运泊位2个,候船室面积300平方米。 1990年全港完成吞吐量178.5万吨,其中出口117.8万吨,进口60.7万吨。主要货种为煤炭、石油、矿建材料、钢铁、非金属矿石、化肥、农药、粮食等。

发展意义

随着马鞍山海关、港监、商检、卫检、动植物检等机构的相继挂牌,以及马鞍山港外贸码头的建成投产,马鞍山港直接靠泊外轮的条件更趋成熟。展望未来,马鞍山将以建设大型现代化钢铁基地和电力工业为主要目标,并相应加快其他工业、第三产业、郊县农业和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马鞍山港将由一个单一的工业港发展为公用码头与货主码头、通用码头与专业码头、货运与客运、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1]

参考文献

  1. 马鞍山港搜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