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骆宾基

增加 36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骆宾基| 圖像 = [[File:骆宾基.jpg|缩略图|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8775563336&di=88bc1c633bdf92af3ec812bdc5f923ef&imgtype=0&src=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40709%2F20140709164112-1961070955.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historylemma?lId=32920097&cId=81040075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骆宾基''' ({{bd|1917年||1994年|}})原名'''张璞君''',祖籍[[山东省]][[平度县]],生于[[吉林省]][[珲春县]]。[[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中国共产党]]党员。<ref name=lbj>[http://www.chinawriter.com.cn/zxhy/member/3569.shtml 骆宾基 (1917~1994),中国作家网,于2015-03-18查阅]</ref><ref name=zgw>[http://character.workercn.cn/451/201412/10/141210091046397.shtml 骆宾基:用心中温情穿透苍凉,中工网,2014-12-10]</ref> ==人物生平==
==生平==
===从北平到上海===
骆宾基 原名张璞君,1917年 珲春 一个 经营茶庄的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14岁的骆宾基是高小学生,班主任选读了[[都德]]《最后一课》的译文。骆宾基决心离开东北,不接受[[日本]]的奴化教育 。16岁时 。1933年 ,骆宾基 离开家乡 去北平读高中,因错过了报名时间 到[[济南]]正谊中 只好去北京大 学习 旁听 后来转 [[北平]]学习 国立图书馆读书 。那时,其父亲因债务缠身已鬱鬱而亡。骆宾基寓居北平[[北京山东会馆|山东会馆]],到大学旁听,到图书馆自修,学习文学及社会科学理论。<ref name=zgw/>[[列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的作品极大地吸引了他,并激励他产生了为中国命运而写作的使命感。
1935年 暑期,骆宾基回到珲春,想赴苏联东方大学就读,但边境已被日本关东军严密封锁,便转赴哈尔滨。 [[上海]] 那里他幸运地结识了金剑啸等一批左翼文艺青年 [[ 得知 萧军]]、[[萧红]]在[[鲁迅]]帮助下,分别出版了 《八月的乡村》 和萧红的 《生死场》 。骆宾基读后 在鲁迅扶持下出版,让他备 到震动。1936年5月初,骆宾基来到上海 鼓舞 在[[ 他追循“二萧”的足迹奔赴 上海 法租界]]汶林路一处亭子间住下后 向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艺阵营“报到”。 长篇小说《边陲线上》刚写完前两章, 迫不及待地 寄给[[鲁迅]]。 当时鲁迅已 重病 在身,又是长篇 鲁迅 开端,便 回信 称:“体力不支, 一时恐难看稿 ;况且既是长篇,仅凭开端也无以观其全貌……”骆宾基失望地给鲁迅回信:“退稿已经收到,请勿悬念,祝愿先生早日痊愈……”1936 。1936 年10月, 写作 《边陲线上》即将收尾 骆宾基得知 却传来 鲁迅 ,悲痛难抑 世噩耗 过了一段时间, 骆宾基 在悲痛、失望中鼓足勇气 致信[[茅盾]],很快收到茅盾回信, 茅盾 答应看稿,骆宾基迅速将《边陲线上》写完,誊清并寄去 这时,骆宾基穷得已近“断顿”,寄居在上海郊区一个同乡朋友的亲戚家。不久茅盾回信说,从《边陲线上》的“氛围气”看得出青年作者的笔力与未来,并同意在修改后介绍出版。后 经茅盾 三次 推荐 ,1937年5月 巴人任主编的 上海天马书店 主编巴人([[王任叔]])约见骆宾基,表示 准备出版《边陲线上》 。不久,“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天马书店被炸,幸运的是书稿被巴人保存了下来 。1937年8月,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王任叔从印刷厂里抢出《边陲线上》的书稿还给茅盾。此后,茅盾第四次推荐,将书稿给了[[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11月出版。<ref name=zgw/>
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后,骆宾基要到浙东前线从事战地服务。行前,茅盾知道骆宾基的书稿未付印,没有经济来源,便资助骆宾基40块大洋。<ref name=zgw/>骆宾基由1937年起步入文坛,开始发表作品。<ref name=lbj/>在仅出版20期《烽火》周刊中,茅盾刊登过骆宾基的10篇报告文学及短篇小说。<ref name=zgw/>
===从抗战到内战===
1937 年12月 ,骆宾基 浙东 嵊县从事救亡 宣传 抗日救亡。1938年,经中共宁(波)绍(兴)特委批准 活动,1938年4月 加入[[ 中国共产党]]。1940年夏 到达皖南[[新四军]]中,留在新四军军 担任嵊县县委宣传 编写文化课教材 。1940年秋后,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随后,骆宾基到浙东[[义乌]]拜访[[冯雪峰]]。经冯雪峰支持,骆宾基1940年底赴[[广西]][[桂林]]从事文学创作。在桂林,刚写完第二部长篇小说《人与土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骆宾基乃被迫流亡[[香港]]。<ref name=zgw/>在香港期间,骆宾基曾受[[萧红]]的丈夫[[端木蕻良]]之托,帮助照看病中的萧红,陪她走完人生最后一程。<ref>[http://www.gmw.cn/01ds/2000-04/30/GB/2000%5E298%5E0%5EDS409.htm 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 因何成仇,光明网,2000-04-30]</ref>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骆宾基回桂林。他和[[聂绀弩]]合编《文学报》,很快遭到查禁,乃写作自传体长篇小说《姜步畏家史》。这部小说奠定了骆宾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丰产期,除了《姜步畏家史》,他还创作了短篇小说《老女仆》、《北望园的春天》、《乡亲康天刚》等。<ref name=zgw/>
骆宾基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绍兴]]《战旗》主编,[[重庆]]东北文化协会常务理事、秘书长。<ref name=lbj/>
*话剧剧本《结婚之前》
*专著《金文新考》<ref name=lbj/>
 
==视频==
 
===== 黄轩早年饰演萧红的最后一个男人—骆宾基 =====
{{#iDisplay:x0543icowt1 |480|360|qq}}
==参考文献==
1,2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