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骊山老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骊山老母 (古代汉族传说中的女仙名) 骊山老母,又称黎山老母,骊山姥。为华胥氏所生,伏羲与女娲是其兄弟姐妹,古代汉族传说中的女仙。在道教崇奉的女仙中,地位崇高。传说骊山老母居于骊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在汉族民间信仰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道观中都供奉有她的圣像,今陕西临潼骊山半山腰专门建有骊山老母殿用于供奉。 黎山老母姓氏与来历不详。为天地正气智慧的化身,常在天地善恶转化的时候,以神秘身份化现示相,为人指点迷津、传授秘籍法要、救苦救难,因而广被世人崇奉。 一说,殷周之间有骊山女,为戎胥轩妻,亲附于周,为诸侯所推服,唐宋后遂以为女仙,尊为“老母”。张寿王言:“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 《白蛇传奇》里写了白素贞是黎山老母的弟子。

供奉道场

在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第二峰上。这是一座历史悠久,殿宇恢宏的巨型宫观骊山老母宫,这里供奉着闻名遐尔的人类始祖骊山老母。 骊山老母宫由商朝时期的女娲祠衍化而来。在秦代、唐朝广德元年、明朝万历年间、清朝顺治时期、共和国建国初期曾经先后数次增修或扩建。2001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重修后,才成就了如今肃穆庄严、规模宏大的道观群体。

骊山老母宫坐北面南,占地20余亩,殿堂房舍100多间,三节庭院。依次为山门三霄殿老母殿甲子殿,配以东财神殿西文昌殿,殿后廊房,古树名木。 老母大殿外西南角有一株蓊蓊郁郁的老皂荚树。据《华清池史话》记述:斯树是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在长生殿爱情盟誓后,两人于此亲手栽植的笫一棵树。古树历经千年风雨刀霜,依然盘根错节。 骊山老母宫中有两口巨形铁锅、铁缸,均被列入了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对象。铁锅、铁缸均是明万历戊子年铸造。铁锅高0,73米,径口1.25米,重750公斤;铁缸高1.29米,径口1.08米,重1500斤,是古代老母宫庙会期间给朝山香客煮粥和盛水之用,也像征着道家水火既济,阴阳和谐之意。 每年的阴历6月13日,是骊山老母纪念日。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每年6月11至15日被立为骊山庙会。每至是时,前来朝山拜母的香客游人,千千万万,日以继夜,绎络于途,歌唱于野,颂赞于山,祈福求子,声闻绣岭。每月的初一、十五前往老母殿烧香求福者,更是人山人海,香火升腾。

典籍记载

《集仙录》所载:“骊山老母天姿绰约,风华绝代,尝作阁道於骊山。秦始皇游骊山遇之,惊其艳,欲侮之。因受老母施法以惩,乃罢。自此之后化为老妪,人遂以老母称之”。 在小说《西游记》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里,黎山老母曾与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四人一起,变成美女来考验唐僧师徒四人的求道之心。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八引《集仙录》略谓: 唐代李筌好神仙之道,在嵩山,得黄帝《阴符经》,抄读数千遍,但不晓其义。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李筌说《阴符经》玄义。讲毕,为时已久,母曰:“观子若有饥色,吾有麦饭,相与为食。”因自袖中出一瓢,令筌于谷中取水。水既满,瓢忽沉泉中。筌回原处,老母已不见,只见麦饭数升,筌食麦饭后,绝粒。后入山访道,不知所终。 另一说,殷周之间有骊山女,为戎胥轩妻,亲附于周,为诸侯所推服,唐宋后遂以为女仙,尊为“老母”。 小说或戏曲中多作“黎山老母”。如传说中的女将樊犁花,即为黎山老母的弟子。[1]

《史记.秦本纪》:“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湡,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骊山老母玄妙真经》这一版本中则称,老母乃斗姥所化,是上八洞古仙女中的第七柱,是上古时代的神仙。 清俞樾《小浮梅闲话》云:“骊山老母,亦有其人,非乌有也 《太平广记》卷六十三引《集仙传》记其事。略云: “骊山姥,不知何代人也。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石室中,得《黄帝阴符》本,筌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鬓髻当顶,余发半垂,敝衣扶杖,神壮甚异。路旁见遗火烧树,因自言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尅。’筌闻之惊,前问曰:‘此《黄帝阴符》秘文,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受此符,已三元六周甲子矣。三元一周,计一百八十年,六周共计一千八十年矣。’”于是命李筌坐树下,为其说《阴符》之义。谓:“《阴符》者,上清所秘,玄台所尊,乃至道之要枢,岂人间之常典!”遂对《阴符经》之出世和内容,进行长篇解说。“言讫,谓筌曰:‘日已晡矣,吾有麦饭,相与为食。袖中出一瓢,令筌于谷中取水,飘忽重百余斤,力不能制而沉泉中。却至树下,失姥所在,唯于石上留麦饭数升。”筌乃食麦饭而归。此从绝粒求道,注《阴符经》,著《太白阴经》行于世。 清俞樾《小浮梅闲话》云:“骊山老母,实有其人,非乌有也。 《史记·秦本纪》:'申侯言于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汉书·律历志》载张寿王言:“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考骊山女为戎胥轩妻,正当商、周之间,意其为人,必有非常材艺,为诸侯所推服,故后世传闻有‘为天子’之事,而唐、宋以后遂以为女仙,尊为‘老母’。 《神仙感遇传》载唐少室书生李筌常游嵩山,得《黄帝阴符经》,遇骊山老母,指授秘要。宋郑所南有《骊山老母磨铁杵欲作绣针图》诗。小说所称,非无自矣。按俞樾是从典籍角度,指出骊山老母之所本,并非认定为实有其人。骊山老母为道教尊奉的神仙,则由来已久。 杨景贤撰写的《西游记》杂剧里有一段孙悟空的自白:“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 《新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盗取仙丹被困求饶时说自己曾拜在骊山老母门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