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骚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伯特·骚塞
罗伯特·骚塞
原文名 ROBERT SOUTHEY
出生   1774年 8月12日
  英国
逝世   1843年3月21日
职业 诗人
知名作品   《布伦海姆之战》
《不再与死人为伍》
《圣女贞德》
《审判的幻景》
《纳尔逊传》
《英国来信》
《医生》
《撒拉巴》等。

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1774-1843年),英国作家,湖畔派诗人之一。"消极浪漫主义"诗人,他曾一度激进,后反对法国革命,于1813年被国王封为桂冠诗人。

作为早期的浪漫主义者,在他的带领下,民谣体诗得以复兴。他尝试使用无韵的不规则诗句,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自由诗体运动的先行者。

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是“湖畔派”三诗人中才气较差的一位。他生于布利斯托一个布商家庭,年青时代思想激进,饱读伏尔泰、卢梭的著作,在威斯敏斯特学校学习时曾因撰文反对校方体罚学生而被开除学籍。进牛津大学后,他更醉心法国大革命,写史诗《圣女贞德》歌颂革命,后来还与柯尔律治计划在美洲的森林里建立乌托邦社会。但中年后骚塞的政治态度却变得十分保守,还热衷于趋附权贵,成了统治者的御用文人,并因此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1]

1821年他以桂冠诗人身份作颂诗《审判的幻景》颂扬去世不久的英王乔治三世,攻击拜伦雪莱等进步诗人,称他们是“恶魔派”。拜伦作同名讽刺长诗一首,对乔治三世和骚塞作了尽情的揶揄奚落。

英国诗人、散文家,主要由于同早期浪漫主义运动领袖柯尔律治、华兹华斯结交而出名。他的是与后两者的作品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现在除了几首抒情诗和民谣之外,他的诗已经很少有人阅读,也不像他的散文那样受人推崇。他的散文作品文笔清新,其中有些长期为读者传送,如:《纳尔逊传》(1813)、《英国来信》(1807)、《医生》(1834)等。他还写过两首史诗《撒拉巴》(1801)、《克哈马的诅咒》(1810),都是关于因果报应的东方故事,其中有一些佳句,但总的来说缺乏创作灵感。骚塞在伦敦上中学时就开始写作,由于在校刊上攻击学校体罚被开除。此事激起他本性中带有叛逆精神的一面,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对法国大革命的理想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曾写诗一首《圣女贞德》(1796),支持法国大革命。

1794年与柯尔律治结识,两人志趣相投,后中途离校打算实现柯尔律治的计划,前往对美国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农业公社。但他不久即失去兴趣,因而同柯尔律治不合。

1795年同伊迪丝.弗里克秘密结婚后,前往葡萄牙,思想开始转变,

1800~1801年再次访葡时,就完全从革命转向了保守。

1803年,骚塞夫妇与华兹华斯结识,并建立了友谊。他们共有6个孩子,由于生活所迫,曾经手不停笔地进行写作诗歌、评论、传记、新闻报道和从事翻译。

1809~1838年为保守党的《每季评论》写了95篇政论。

1813年受封为桂冠诗人,生活始有保障。晚年前妻去世,续娶后夫人不合,生活极不愉快。

诗词风格

骚塞写过几首富有东方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叙事长诗,也写一些中古风格的歌谣以抒怀咏志的短诗。前者虽有浪漫主义激情和冒险情节,但显得冗长拖沓、矫揉造作,后总体成就也不高,但有少量几首尚可一读。

骚塞的著名短诗有《布伦海姆之战》、《不再与死人为伍》和《因尺角之石》。除《纳尔逊传》(1813年)外,他还撰写随笔和历史。儿童故事《三只小熊》就取自其长达七卷的杂记作品《医生》(The Doctor,1834--47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