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高从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从诲(891年—948年),字遵圣,是南平武信王高季兴的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国第二任君主。

生平简介

经历

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三年(928年)十二月十五日(929年1月28日),高季兴去世,高从诲继任其位。高季兴在位末期时,曾与后唐决裂,并向吴国称臣。“唐近而吴远,舍弃唐而臣服吴,这不是好方法。”于是就通过楚王马殷向后唐谢罪。并请求后唐皇帝李嗣源,愿意重新称臣纳贡。天成四年(929年)五月二十八日,李嗣源答应其请求。六月二十三日,高从诲自称前荆南行军司马、归州刺史,派押衙刘知谦上表请求归附后唐,并进献赎罪银三千两。七月十七日,李嗣源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任侍中。 长兴三年(932年),后唐封高从诲为渤海王 ,加封检校太尉。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年),后唐封高从诲为南平王。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年),后唐加任高从诲为检校太师。

被称为“高赖子”或“高无赖”

南平国地域狭窄,兵力薄弱,但因位处交通要道,每年各地区向中原政权的进贡,只要经过南平,高季兴、高从诲父子就会截留使者,掠夺财物。等到对方加以谴责或派兵讨伐,他们不得已才把财物送还,竟不感到羞愧。后来,后唐、后晋、契丹、后汉更替占据中原,南汉、闽国、吴国、后蜀都称帝,高从诲贪图各国的赏赐,就四处称臣。各国都鄙视他,称他为“高赖子”或“高无赖”。

归顺朝廷

晚年,因为镇星移到与荆南分野相应的轸翼位置,高从诲脱去罗纨衣服,穿上俭朴的衣服,节俭饮食,以禳除灾祸。并立即令人请托襄州安审琦,请求归顺朝廷,听任处置,朝廷也对他网开一面。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十月,高从诲卧床病重,任命其子节度副使高保融兼领内外兵事务。同年十月二十八日,高从诲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追赠尚书令,谥号 “文献”,其子高保融继位。 [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