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高安燈彩

高安灯彩
圖片來自搜狐


高安灯彩高安的一种民俗活动。清同治《瑞州府志》载有:“灯节,自11至15日止,张灯门屏,街市侑以箫鼓,小儿则擎莲花、鱼,龙诸样灯游戏。神庙装楼台鳌山,或放花爆制烟火,竞尝玩焉”。

上湖燈彩是江西省高安市上湖鄉在民間自古流傳下來的以紙紮燈為道具而載歌載舞的一種傳統表演藝術。 高安自古歌舞昌盛,燈彩盛行。從明崇禎十年(公元1638年)《瑞州府志》和清同治《高安縣志》以及後來的史料上,可以得知,高安燈彩種類繁多,有龍燈、獅子燈、跑馬燈、蚌殼燈、茶燈、日月燈、鯉魚燈、流星燈、猴子跳圈、麒麟燈、象燈、採蓮船、板凳龍等,茶燈和板凳龍載歌載舞,其他燈彩只舞不唱,有的燈彩有人物有故事。每入夜,笙簫鼓樂,歌吹連雲,燈影連陌,舞姿兢艷。嘗走村串戶有遠達一、二十里者,每每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上湖燈彩是一支能夠把燈彩這項民間舞蹈持之以恆地傳承下來的主力軍,上湖燈彩主要集中在塘南村和丁家村一帶。他們每隔五年就會於正月初一到十五受邀或者出訪表演大型燈彩盛會——“鬧花府”組燈,其中表演最多的是茶燈、蚌殼燈、板凳龍、獅子燈和龍燈。平時地方舉行大型慶典活動,也會調度上湖燈彩參加演出,其中板凳龍多次參加高安市和宜春市民間文藝調演而獲獎。

上湖燈彩,貼近民眾,貼近生活,雅俗共賞,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其表演動作和伴奏音樂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是高安地方戲(高安採茶戲)的藝術源泉。尤其在當代農村為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目前,上湖燈彩也瀕臨消亡境地,主要表現在表演活動很少進行、表演隊伍青黃不接、表演市場日益萎縮。為了保護和傳承上湖燈彩這項寶貴的傳統表演藝術,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已採取了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相信上湖燈彩這支珍稀的民間藝術之花,能夠在地方政府和群眾的澆灌培育之下,花開常盛。

清光绪(1875年一1908年)年间,则将《板凳龙》、《茶灯》、《蚌壳灯》、《日月灯》,《早莲船》,《风车》、《高脚灯》,《跑马灯》、《鲤鱼灯》、《流星灯》,《猴子跳圈》,《麒麟灯》、《狮子灯》、《象灯》,《龙灯》等诸样彩灯组合成《闹花府》组灯,灯彩规模更大,乡间斗村,大都有龙灯会之类组织,专事牵头闹花灯,龙灯会由村上各房轮流当差,多规定5至10年大庆1次。凡逢灯节,每入夜,则走村串户,灯歌队伍长达数里,每每通宵达旦。建国以后,民间灯彩依然盛行。尤以上湖、灰埠、黄沙,石脑、东方红、筠阳镇等乡镇为盛。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灯彩遂被禁绝。1977年春节,灯彩复兴。1985年3月4日(农历乙丑年正月—卜三日)县城在工人文化宫组织元宵灯会表演,与会诸灯有龙灯,狮灯,蚌壳灯、茶灯、板凳龙,鲤鱼灯、跑马灯等,参加表演者100余人。各灯争相献技,观众数千人。

目录

扳凳龙

 
燈彩迎新春
圖片來自搜狐

四人表演,两男两女,以系在三脚板凳上一条篾扎纸糊泥鳅龙为道具而得名。两女(旦)走前擎龙头,一男(小丑)扬龙尾巴走后。另1男(生)戴荔枝帽(即清朝知府、知县的官帽)、着长褂拿扇子饰“萝卜相公”。该灯意在知府、知县与民同乐,表演时演唱“反情”、“耍金扇',锣鼓伴奏。扬尾巴的小丑从中插科打诨,“萝卜相公”则阻其科诨,以取逗观众。蚌壳灯一男一女表演。一男持鱼网饰渔翁,一女以蚌壳道具夹着,扮演河蚌。翁蚌斗智,边舞边唱打渔歌,并以高安《十番锣鼓》“急急风”、“猫捉鼠”相配动作,以丝竹乐器奏《打蚌壳》伴舞台表演。

采茶灯

 
燈彩迎新春
圖片來自搜狐


采茶灯较其它诸灯更显朴实、原始,它源于采茶制茶,取茶掂为灯彩道具,加以美化而成为花篮,内点蜡烛,叫茶灯,表演者每人手端2盏,作各种队形变换,每变换一种队形用茶灯摆成一个宇,共四段,摆“天下太平”四字。此灯由八童女表演,时舞时唱,舞时变换队形,基本队形有“织篱笆”、“搅麻花”、翻猫子翻瓦”、“穿十字”,“双龙出水”等。摆成一字就唱一曲《茶灯唱》,唢呐伴唱。变换队形则以《长锤锣鼓》相伴,气氛热烈。狮子灯有文狮灯与武狮灯之分。文狮灯3人表演,2人擎狮,1人擎珠,晚问跟龙灯走村串产。武狮灯又称武术狮子,白天表演,2人舞狮,狮头狮尾各1人,1人耍珠。除舞狮外,亦有多人表演武术。本县武狮灯多为单狮独舞,有“开四门”、“狮子抢球”、“狮子望月”、“海底捞月”等套路。表演时配以高安《十番锣鼓》中“急急风”等锣鼓点子,勇猛迅疾,威武雄壮,很受农村青年喜爱。

龙灯

高安民俗,凡新婚,新屋落成;生子,高寿、开张、升迁等无不于元宵随“龙灯”送红灯笼相贺,以示“吉祥”。高安《龙灯》品类繁多,有《百节龙》、《布龙》、《圈龙》,《转龙》,《鹅颈龙》、《脱节龙》(又称《猪婆龙》)、《草绳龙》(求雨之龙)等。龙之舞曰“滚龙”,除《百节龙》、《鹅颈龙》外,余者皆可滚。“滚”有l龙单滚、2龙抢珠、4龙下海等形式。“滚龙”之前后,必打“呵盘”,即平持龙身围圈奔走,连喊“恭喜啊”,气氛十分热烈。

參考資料

搜狐 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