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高敏夫

来自搜狗网的图片

中文名字:

高敏夫(1905-1975),笔名吐真,陕西省米脂县人[1]。绥德文协的重要负责人。丁玲领导下的西北占地服务团成员,写过许多街街头诗[2]。历任中共米脂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平东城区委、天津市委交通员,西北战地服务团秘书,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鲁艺抗战文艺资料室研究员,西北文联及文协常委[3]。 中文名 :高敏夫

出生日期:1905

出生地 :陕西省米脂县

逝世日期:1975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个人作品

目录

1人物生平

高敏夫(1905-1975),笔名吐真,陕西省米脂县人。

20年代初期进入榆林中学,其老师为陕北革命先驱李子洲、谢子长,与刘志丹为同班同学。

1920年考入榆林中学。

1926年毕业于陕西榆林中学。

1927年任杨虎城军政治部秘书,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榆林中学中国共产党支部宣传干事兼国文教师。

1928年春赴安徽亳县开展农民运动。皖北暴动前夕被捕,经营救出狱后回陕北,在榆中当教员。

1930年到北平,次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创作新体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北平,参加北平地下党组织工作,并加入北方“左联”,拿笔当枪用,在文化战线上从事反帝反蒋斗争。后被捕入狱,押解南京判

处无期徒刑。后在同学杜聿明的营救下,走出监狱,返回陕西省。1932年,前往绥远协助组建察绥抗日同盟军。受聘为《民众日报》副刊、《老百姓》报

编辑。

1933年秋,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到北平与张务中等恢复“左联”,办《理论与创作》,介绍苏联文学,发表新诗。

1934年5月被捕,押解南京,按“以文字图书危害党国”罪名判刑。

1936年,家人托杜聿明营救出狱。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前往延安。

1937年9月,在延安参加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赴山西中阳县宣传。

1938年随军深入敌后根据地,开展宣传鼓动工作,成为绥德文协的重要负责人。

1938年2月到西安,与劫夫,史轮合编《战地新歌》,吸收陕北民歌特点创作通俗易懂、能诵能唱的抗日新诗《男女一齐上前线》、《张二嫂放哨》、

《抗战一周年纪念歌》等。夏季,返回延安任文艺协会秘书。8月,在柯仲平、田间等人倡导下,一同发起、参与延安街头诗活动,创作许多通俗诗歌。

随后参加抗战文艺工作团,与雷加、秦川等人再渡黄河,深入晋察冀根据地,用街头诗等形式宣传抗日。沿途写下10多万字的日记⑧,真实记录了敌后抗

日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事迹。此间创作的诗歌散见于《导报》冀中版、重庆《新华日报》。

1940年春任绥德分区文协副主席,同延振伦办民众剧社,演出秦腔现代戏。克服困难,筹建“子洲图书馆”;主编《新诗歌》(绥德版)。

1942年到延安鲁艺资料室。

1943年3月~1945年5月,在康生搞的“抢救失足者”运动中被审查。

1947年重新入党。

1945~1949年,将杨生福《狼牙山五神兵》改编为曲艺稿,创作秧歌剧《父子俩》、《郭家村小唱》,歌舞剧《好夫妻》、《延安千山万水曲》等;帮助

盲艺人韩起祥整理改编新书词《刘巧儿团圆》、《王丕勤走南路》。

1947年与柯蓝合编《陕北谚语集》。

1950年9月任西北文联常委、西北曲艺改进协会副主任。

1951年调为西北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其抗战时期的作品收入《诗风录》、《延安文艺丛书》、《延安晨歌》。后由于政治运动等因素,他被迫搁笔。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个人作品

著有《刘巧团圆》ipip、《狼牙山五壮士》、《高敏夫战地日记》、《高敏夫文集》等。

词条标签: 作家人物名人文学家学者

视频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