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鱼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鱼袋

图片来自快资讯


鱼袋中国日本朝鲜越南一种官员配饰。它始于唐朝,按《宋史·舆服志》:“其制自唐始,盖以为符契也。其始曰鱼符...因盛以袋,故曰鱼袋”[1]。鱼袋在中国至明朝时废除[1],在朝鲜始于新罗,历经高丽王朝,至朝鲜王朝时废除,在日本,至今仍用于一些宫廷或皇室相关仪式,如日本天皇即位及贺茂祭等,仪式人员穿著束带时会佩鱼袋。在越南则出现在李朝陈朝

历史制度

中国

按《事物纪原·鱼袋》记载,鱼袋制度其实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张岱在《夜航船·日用部》中说即是将鱼符放在皮革袋子(古称“韦”)里,曹魏时改为龟形,到了唐高宗时才成为鱼形,用丝制袋子。其制为:“三品以上,其饰金,五品以上,其饰银”。如《唐会要》说在高宗咸亨三年五月三日,“始令京官四品、五品职事佩银鱼”。其作用主要是在官员出入宫门时验证其身份[2]武则天时曾改回原来的龟形,但旋即又恢复鱼形。如久视元年十月十三曾定三品以上用金,四品用银,五品用铜。神龙初年时不限品轶,“赐紫(紫色服饰)则给金鱼,赐绯(绯色服饰)则给银鱼”。[1]宋朝基本沿袭唐朝制度,但也有创新,如宋仁宗又加用玉制,宋神宗时曾赐予岐、嘉二王玉鱼及玉带。《懒真子》的说法是宋朝的鱼袋其实只是一个鱼形的袋子,内已无鱼符:“唐人用袋盛此鱼,今人乃以鱼为袋之饰,非古制也。”[1]

日本

日本于奈良时代引进唐代服饰制度,至平安时代初期亦参照唐代官服制度,以鱼袋作为朝服配件之一,规定亲王诸王王 (皇族)公卿(品秩为三位以上)佩金鱼袋,殿上人(品秩为四、五位)佩银鱼袋[3],用作标识身份,袋子用与位袍官服)材质、颜色相同的丝绸制成。后来失去了标识身份的功能,变成官员在新尝祭新嘗祭节会節会等宫中重大场合、仪式配衬束带的一种威仪具。后来又出现镀金、镀银鱼符,现代仪式所用的鱼符是在一块以鲛鱼皮包裹的木材上镶上金属鱼[4]

朝鲜

朝鲜鱼袋制度始见于三国时代高句丽,由于史料不足,实际情况不明[5]新罗统一新罗末期开始定立鱼袋制度[6]

高丽时代模仿宋朝官服制度制定各级官员服饰。鱼袋制度自仁宗时期实施,分为金、银两种鱼袋[5]毅宗公服制度完备,规定文官四品以上佩金鱼袋,常参六品以上佩银鱼袋,获国王特赐者则例外。都护牧判官知州以上皆带鱼袋,材质按照本身品秩而定[7][8]。朝鲜王朝初期沿用高丽制度,官服佩鱼袋,世宗时期废除。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张春秀. 关于“鱼符”与“鱼袋”的几个问题. 兰台世界. 2004, (7): 80–81. 
  2. 王雪莉. 浅论唐宋鱼袋制度.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32 (2): 169. doi:10.3785/j.issn.1008-942X.2006.02.027. 
  3. 鱼袋. コトバンク. 朝日新闻. [2017-03-19] (日语). 
  4. 年中行事と宫廷文化のかたち. 风俗博物馆. [2017-03-19] (日语). 
  5. 5.0 5.1 张雪芳. 高丽王朝服饰研究 (硕士论文). 延边大学. 2012. 
  6. 李贤淑. 新罗末 鱼袋制의 成立과 运用 (硕士论文). 이화여자대학교 대학원. 1988 (韩语). 
  7. 《高丽史·舆服志》:“毅宗朝详定:文官四品以上服紫红,佩金鱼;常参六品以上服绯红,佩银鱼;官未至而特赐者不拘此例。……东南京副留大都护牧副使以上服紫,佩金鱼。都护牧判官知州事以上衣带鱼,从本品,借紫绯不佩鱼。”
  8. 权兑远. 《高丽史》舆服志의 分析的 检讨. 国史馆论丛. 1990, 13 (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