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鲁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鲁绣一种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

  • 中文名:鲁绣
  • 别 称:“衣线绣”
  • 兴起时间:春秋时期
  • 珍 品: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等
  • 代表品种:济南发丝绣
  • 誉 名:中国八大名绣之一

四大明绣

中国以“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粤绣)闻名于世,一针针一线线,千万条彩线轻盈穿梭,绣出了中国独有的绚烂。 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除了四大名绣,在我国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而我国的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1]

历史源流

从故宫博物院所藏不同时期的鲁绣作品如《瑶池吉庆图》、《文昌出行图》、《山市晴岚图》、《凤凰牡丹图》等以及山东邹县出土的绣品看,都是采用了传统鲁绣的双合股不破劈的“衣线”绣。《汉书》中就记载有“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足见当时齐鲁故国已具备很大规模的刺绣队伍,并且朝廷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在齐都的三处“服官”的生产发展。鲁绣风格较他绣不同,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采用齐针、缠针、打籽、滚针、擞和针、镇绣(辫子股针)、接针等针法,选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鸳鸯、蝴蝶和芙蓉花等内容,莲花罕为题材。 据《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当时绣业的昌盛和重要可见一斑。鲁绣春秋时期的齐鲁已兴,史称“齐纨”或是“鲁缟”,至秦而盛,至汉已相当普及。《史记·货殖列传》上对此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专门为绣业而设置的“服官”。 鲁绣从古代帝王公卿的章服走入寻常百姓家,无论是邹县1350年李裕庵墓葬中沉睡的绣裙、袖边、鞋面采用的山东传统“衣线绣”,所表现出图案苍劲粗犷、质的(地)坚实牢固;还是存于故宫博物院中的明代作品《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所表现出的用色鲜明、针法豪放、朴实健美,都向世人展示出鲁绣绣饰鲜明而不脱离实用的民间艺术风格。 唐代以后,我国北方连年战乱,桑地及刺绣生产都受到严重破坏,大量织绣工人迁徙南方,随着江南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百年来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受西方国家的影响,鲁绣便逐渐衰退,取而代之的是“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的兴起。新中国成立后,各类刺绣工艺如朵朵奇葩,竞相开放。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市场 的需求不断扩大,山东刺绣厂最早在济南成立。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老艺人王玉珍一件机绣作品《菩萨受经图》在1956年2月的“全国刺绣会议”上很快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件作品绣技精致,针码长而不乱,与传统手绣不相上下,在全国很快得到推广和发展。招募汇集了众多民间的刺绣艺人和能手,她们在原本民间鲁绣的基础上融汇了“苏绣”、“湘绣”的优点,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朴素大方、工整秀丽的艺术特色。 之后随着山东各刺绣厂的兴起,刺绣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普及。但由于大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日用品生产,缺少了艺术上的探求。特别是近些年来,刺绣业的滑坡,山东许多刺绣厂关闭。鲁绣艺术的研究和发展又遭到了空前的危机、挫折。*[2]

鲁绣针法

“结子”、“环绣”

“结子”、“环绣”是在绣地上用绣线挽扣,结为小颗粒。引线出地面后,用针芒在绣线近地的末端向内绕一圈,然后在距原眼一二丝的距离下针,收紧圈线即成一子。密排颗粒即可成线又可成面。要求用力均匀,每个子粒大小肥瘦一致,密排不露地。

钉线绣

把绣线钉固在地料上构成纹样,就叫钉线绣。先用较粗的线或丝织带铺排纹样,并用较细的线将绣线或织带钉住。固定绣线的方法较多,可以隔一段距离钉一针,也可以绕着绣线固定。所用绣线亦可变化,有“钉衣线”、“钉小线“、“钉综线“、“钉马尾线”等多种名目。钉线绣多用于圈划纹样轮廓。

平金

用金线盘排纹样,形成金色块面,即为平金,也叫“盘金”。多用一根或两根金线来回盘排,并用针线固定。钉线的针脚距离相等,并注重错落排列,达到平整均匀的效果。钉线的颜色可有多种变化,以构成一个色泽层次。

套针

将绣线分为数批,批批相套即为套针,分为单套、双套、集套、木梳套、扁毛套多种。单套针最为常见,绣法是:第一批由纹界边沿起针,针与针之间留一丝距离以容第二批,第二批在第一批中部下针,第三批接入第一批尾部,第四批接入第二批尾部,先批与后批麟次相复、犬牙相错,故名。

齐针

齐针是刺绣最基本的针法之一,又叫“直针”、“齐针”。做法是将绣线平直排列,组成块面,每一针的起落点均在纹界的边缘。要求线迹平行、均匀平直、面平边齐、不重不露。

扣锁

扣锁针法广泛用于现代纺织品中,是常用的针法之一。一般操作的程序是在预先缝好的底线边缘上,从绣地下面穿出,满过底线。在底线的另一侧边缘穿到绣地下面,扣紧。形成工艺效果。如果需要镂空效果的,可以依据要求,镂空后,再锁扣。*[3]

鲁绣发展

古老鲁绣

鲁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绣种。春秋时期的齐鲁已兴,史称“齐纨”或是“鲁缟”,至秦而盛,至汉已相当普及。《史记·货殖列传》上对此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专门为绣业而设置的“服官”,据《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当时绣业的昌盛和重要可见一斑。 鲁绣从古代帝王公卿的章服走入寻常百姓家,无论是邹县1350年李裕庵墓葬中沉睡的绣裙、袖边、鞋面采用的山东传统“衣线绣”,所表现出图案苍劲粗犷、质的(地)坚实牢固;还是存于故宫博物院中的明代作品《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所表现出的用色鲜明、针法豪放、朴实健美,都向世人展示出鲁绣绣饰鲜明而不脱离实用的民间艺术风格。

民间鲁绣

在文登民间,绣花作为女人必学的“功夫”,被称为“女工”,农家大多有一种叫做“撑子”的绣花架子,鲁绣工艺随着这种特殊的工具在母女间代代相传。 农闲时节,女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撑子”上飞针走线。她们用不同的技法在衣裙、手帕、被褥、肚兜、轿衣等各种布料上绣出各种美丽的图案。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丽吉祥的绣品伴着女人们朗朗的笑声,跃然布面。

现代鲁绣

现代电脑技术的参与,使传统鲁绣这棵千年古树长出粗壮的新枝。进入新的世纪,一种只由2-3人操作、可以同时替代1048名传统绣工的飞梭电脑绣花机,由艺达集团引入到文登后,再次使鲁绣在工艺上产生质的飞跃。一批批鲁绣之乡成长起来的年轻后生,接过“王殿太们”传过的衣钵,电脑设计、飞梭机制作、应用新材料,让老师傅们“脑子中想什么样子就能做出什么产品”的梦想变为现实。 *[4]

相关视频

关注非遗——鲁绣传承

纪录片《鲁绣》播出版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