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鲱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鲱科,Clupeidae (G. Cuvier, 1817),所属脊索动物门,鲱形目 ,我国沿海各地均产,是近海中、上层鱼类。食物以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主。春末夏初由外海洄游至近海产卵。[1]

体貌特征

鲱科的鱼类有不少体型呈纺锤形,但也有极为侧扁者。体色则背部青蓝,肚腹银白,呈现典型大洋鱼类的特征。此外,鲱具有容易脱落的圆鳞,无侧线,各鳍无硬棘,胸鳍的位置则较一般鱼低,腹鳍在腹位,和高等鱼类位在身体的前部不同,这些特征意味著鲱是较原始的硬骨鱼。一般鲱科鱼类体长均小於20公分,分布在全世界各海域及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河川和湖泊中。黑尾小魦丁是本科鱼类中比较常见的种类,它的尾鳍上下叶尖端为黑色,是主要的特征,也是名称的由来。

特点

无脂鳍;无侧线;口裂适中,不达眼后;上颌具2附骨,形大,犬齿状小或缺。背鳍单个、位于背的中部,无脂鳍(脂鳍内无鳍条支持,是—些脂肪组织,其位置在第一背鳍后方),臀鳍长,腹鳍腹位,体被圆鳞,腹部通常有棱鳞。鲱科鱼类在世界渔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种类

全世界共有56属181种,其中50种是纯淡水鱼;台湾现有12属26种,均为海水鱼主产在印度洋及太平洋的热带水域,其次是北大西洋,以及非洲淡水域中。中国产鳓,我国北方称“白鳞鱼”,广东叫“曹白鱼”为主要的食用鱼类。体侧扁,口上位,体被圆鳞,腹部有梭鳞,臀鳍长,腹鳍小。我国沿海各地均产,是近海中、上层鱼类。食物以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主。春末夏初由外海洄游至近海产卵。据介绍, 鳓鱼在进入产卵场后,产卵前匍匐于海底,遇雾天或雷鸣时,常成群起浮,一股在黎明或黄昏时起浮和产卵。

生态:表层巡游,卵生,滤食

进化

鲱被推测为中生代(约2.3亿年-6500万年前),从弓鳍鱼类的鱼分支进化而来的。保留有如古代鱼那样原始的特征:有容易脱落的鳞,鳍没有刺,腹鳍腹位,没有侧线。大部分的鲱生活在海洋,部分种类在淡水区域产卵,也有的一生都在淡水中生活。鲱鱼是生活在北太平洋或北大西洋的寒带至温带的回游鱼。很早以前就被当成食用鱼,所以与人类有很密切的关系。其渔获量也很多,也被作为其它肉食鱼类的食物,依据此点,便可知道这是一种很重要的鱼。被推测为中生代(约2.3亿年-6500万年前),从弓鳍鱼类的鱼分支进化而来的。

代表鱼类

沙丁鱼(sardine)科属: 鲱科亦称“鰛”,是一些鲱鱼的统称,身体侧扁,通常为银白色。它是硬骨鱼纲鲱形目鲱科沙丁鱼属、小沙丁鱼属和拟沙丁鱼属的统称。沙丁鱼属仅沙丁鱼1种,又分欧洲沙丁鱼和地中海沙丁鱼2个亚种。

拟沙丁鱼属共有5种,即远东拟沙丁鱼、加州拟沙丁鱼、南美拟沙丁鱼、澳洲拟沙丁鱼和南非拟沙丁鱼。小沙丁鱼属种类最多,有20多种。中国沙丁鱼类主要为小沙丁鱼属约10余种,以金色小沙丁鱼和裘氏小沙丁鱼产量最高。沙丁鱼体延长、侧扁。腹部具棱鳞,体被圆鳞,无侧线。

视频

鲱科 相关视频

《生命》无脊椎动物
有脊椎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参考文献

  1. 海洋生物科普帖之鲱科 ,搜狐 ,2019-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