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鳄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鳄蜥(学名:Shinisaurus crocodilurus)是爬行动物中比较古老的一类,体长15-30厘米,尾长23厘米左右,体重50-100克,身体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尾5个部分。头部较高,头部和体形与蜥蜴相似,颈部以下的部分,特别是侧扁的尾巴,既有棱嵴状的鳞片,又有许多黑色的宽横纹,则又很像扬子鳄,所以被称为鳄蜥。

生活在山间溪流的积水坑中,晨昏活动,白天在细枝上熟睡,受惊后立即跃入水中。每年6-8月份繁殖,卵胎生,11月至次年3月冬眠。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蝌蚪、蛙、小鱼、蠕虫。产于广西大瑶山。瑶山鳄蜥为中国特产。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鳄蜥 鳄蜥 鳄蜥的全身为橄榄褐色,侧面较淡,染有桃红或桔黄色并杂有黑斑,背部至尾巴的端部有暗色的横纹,腹面呈乳白色,其边缘带有粉红色或桔黄色。头部前端较尖,后部为方形,略呈四棱锥形,顶部平坦,平铺着不显著的细鳞,近吻端的鳞片较大,颅顶部的中央有一个明显的乳白色小点,称为颅顶眼。口宽大,内有1个舌,1对内鼻孔,咽部有喉头。颌的边缘密布有同型细齿。舌为肉质,十分肥厚,先端为黑色,呈浅叉状。眼睛大小中等,瞳孔为圆形,孔的周围有金色圆圈,也有活动的上下眼脸和透明的瞬膜。在眼睛的后方,头侧的颈沟前方有明显的鼓膜。头侧部由眼睛辐射出8条深色纹,眼后1条较长,眼下方3条较粗,体侧后端黑纹不规则,腹面浅黄有黑短斑纹。尾部有黑色与棕绿色相间的横纹11-12条,每条约占2节。

颈部明显,并且与头部之间有明显的纵沟分开,在颈沟的后背面有数行较大的凸起棱鳞,中间夹有颗粒状的小鳞,颈侧棱鳞半稀,有灰、黄、粉红色,于前肢的上前方颈侧有一个显著的圆形黑斑。背腹略扁,背部鳞较少,只有颗粒状的细小鳞片散布在大的棱状鳞片间,棱峪状鳞片近似纵行于体背排列,并延伸到尾部,行至后肢处则形成规整的两行排列于尾背两侧。体背有6一7条暗黑色的较宽横纹,横纹到达体侧时又分为二,在叉状横纹间为桃红色,红周镶黑。老年个体的靠近腹面的体侧普遍为桃红色、桔黄色,并夹杂着黑色的棱峪状鳞片。

尾部侧扁,在尾巴背面的两侧各具纵行排列的大形棱峪状鳞片,中间凹陷似深沟,梭峪状鳞片在尾巴的基部相距较宽,往尾端伸延则逐渐变窄,但并不汇合。尾巴上有明显的分节现象,大约有35节,前13节每节的背侧有1枚棱嵴状鳞片,后20节则每节有2枚。尾侧及腹面共有8条棱线,向尾端延伸。尾部有10-11条暗黑色横纹,全身则有明显的16条宽条纹,躯干上有5条,胸部和腹部的界限不明显,年老的个体的横纹间略为粉红色。

鳄蜥的四肢较为粗壮,趾端的爪尖细。前肢的上臂较前臂略短,为橄榄褐色,靠体侧一面密布突起的粒状细鳞,颜色为黄白色。指背有小鳞片数行,呈“人”形排列,指长顺序为4、3、2、5、1。后肢的上下两段几乎等长,趾长顺序为1、3、5、2、1。后肢稍后有横裂状的泄殖孔,周围的鳞片呈方形,雄性泄殖腔内有2枚交接囊,雄性和雌性的泄殖腔内均有一对性腺,开口在泄殖腔的外缘,可以分泌特殊气味的液体。

鳄蜥天生不爱活动,当地人喜欢称之为“大睡蛇”,它们可以一个月不吃不喝而不影响生存。[1]

折叠编辑本段栖息环境 鳄蜥栖居于海拔760米以下的沟谷中,一般都是溪流不大的积水坑。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树叶叶缘多为锯齿形,与鳄蜥尾部的缺刻类似。溪沟阴湿,岩石及树干的色泽也与鳄蜥的体色类似。这些都为鳄蜥隐藏其中提供了良好的掩蔽作用。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折叠活动 鳄蜥夜间多在距离水面的高度为1米左右、直径为3-7厘米的树枝上停息。无论丛在扬起的树枝还是在下垂的树枝上,它都是头朝天空昂首匍匐,四肢紧抱树干,闭着眼睛,一动不动地假寝,在没有触及树枝的情况下,用手在其背上抚摸却毫无反应,所以又被叫做“大睡蛇”。但是如果触动树枝,它就会立即翻身落入积水坑中躲藏,潜水时间可达20分钟之久,然后吻部外露水面换气,或隐避在石穴或树根下,因此又有“落水狗”的俗称。

折叠食性 鳄蜥 鳄蜥 平时很少活动,每天清晨和傍晚出来活动和觅食。食物包括蝌蚪、蛙、小鱼、蠕虫和昆虫等。发现猎物后,便鼓动着眼睑,伸出小舌头,悄悄地接近猎物,然后迅速扑上去,用嘴咬住猎物,再慢慢地将猎物整个吞下去。如果猎物较大,还会用前肢按住,以防止其逃脱。同类之间还经常争夺食物,互不相让,直到将猎物撕开为止。在它清醒的时候,如果受到威胁,就会立即张口,摆开准备应战或攻击的姿势,也有咬住不放的习性,被捉后常以假死来保全自己,甚至将它腹面朝天,都不活动。同类之间也时有因为饥饿所引起的相互搏斗和嘶咬现象,甚至咬断尾部。尾能再生,但再生的尾较为短圆,呈黑色,有小的鳞片,但没有棱嵴,而且不具齿状的边缘。它虽然行动不够灵活,但能捕食陆生的蚯蚓、蝗虫以及水生的蝌蚪、小鱼等。前肢在捕食时有辅助作用。冬季隐藏在树洞或岩隙中冬眠。[2]

折叠冬眠 鳄蜥的冬眠受外界环境所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度。通常在9月下旬气温渐凉时,活动便开始减少。10月假眠状态增加,随即转入冬眠。在冬眠期间如果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有时也会出来活动。一般气温在15℃时开始冬眠,时间长达4-5个月左右。

鳄蜥冬眠的状态和假眠不同,冬眠时期,闭眼,头部下垂,静伏在窝穴内不吃不动,用手或物触摸它无任何反应,有时气温升至17-18℃时,仍保持冬眠状态。冬眠期体重减轻。入眠前和冬眠后的比较,体重平均低9-11克。平时的假眠现象,虽然也是不吃不动,昂首或低头伏在岩石、树枝上,此种状态时间短,仅10小时左右,便又开始活动了,体重无大变化。假眠时若受惊,便立即跃人水中。鳄蜥所以经常处于假眠状态,从习性上讲,它是一种嗜睡少动的动物。据观察,每当饱食后的一段时间内,也往往处于假眠状态。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也会影响它的活动,进入假眠状态。初入眠的鳄蜥体较肥壮,入眠后,代谢率迅速降低,在气温为8-10℃时,长时间没有任何呼吸动作表现,耗氧量为活动期的1/5。冬眠后期,性腺发育。冬眠分为3期,第一期为入蛰初期,开始在11月间,气温约为15.4-17.3℃。静伏在窝穴内,不外出,眼时张时闭,受到干扰有明显的反应,若将它捉起,有反抗行为;有的可向前爬几步又停下,不吃不动;有的可用前肢支撑身体,但不能爬动。在11月底观察为双目紧闭,若受到干扰,开眼,但不逃避,前肢垂在身体的两侧,不能支撑身体,后肢也不能支撑身体。除去干扰后,则双目闭上。第二期为昏睡期,从12月到翌年2月,气温为10.1-12.5℃。这时双目紧闭,静伏不动,受到刺激后没有反应,没有呼吸动作,身体僵硬成一条线,任意摆弄不动,失去知觉似死去,有时温度升高仍然保持昏睡状态。入蛰后期为3-4月,气温回升,为15.3-20.4℃,眼睛有时睁开,有时闭上,但大多数时间是睁开的,有位置的变动,可以爬动。16-18℃可以互相串窝,19-20℃时,眼睛全部睁开,个别的可以摄食和排便。21-23℃时可以爬入水中,恢复活动。幼体无论是进入冬眠状态还是苏醒的时间都比成体早。

冬眠是动物对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动物体内部和复杂的外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低温和与此有关的食物条件恶化,是引起冬眠的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外界环境因素。鳄蜥一方面靠体内代谢产生热能,也借太阳热能来提高体温,当环境温度降低时,从外界吸收太阳能减少,散热增多,导致体温下降,代谢减低。冬眠主要生理特点是代谢率低。所以,低温是鳄蜥冬眠的主要诱因之一。从冬眠的各个分期可以看出,鳄蜥的入眠深浅,大体是随温度的高低而变化的,15.4-17.3℃是入蛰初期,10.1-12.5℃是昏睡期。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鳄蜥 鳄蜥 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湖南-可能灭绝)和越南。[3]

是中国的特产物种,在地理分布上极为特殊,中国最新曾在广西大瑶山一带的贺州市里松乡姑婆山、昭平九龙乡、北陀乡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罗香乡的平竹、罗莲、罗丹、罗香、琼伍大队部分冲沟附近,以及广东韶关曲江罗坑镇发现鳄蜥,而广西大瑶山发现的鳄蜥又名瑶山鳄蜥。

2007年,坐落在广东省信宜市思贺镇双垌范围内的茂名市林州顶自然保护区里,当地居民开始陆陆续续发现疑似野生鳄蜥的踪迹,2008年经过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及多方研究人员的鉴定确是鳄蜥。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生活在北回归线以南的鳄蜥,这一重大发现使鳄蜥的种群数量及分布图被重新改写。当地有关部门立刻着手展开救护工作。在已救护的250多只鳄蜥中,还发现了约50只鳄蜥“准妈妈”,因此该区域的鳄蜥数量还将有大幅增长。林洲顶的鳄蜥种群极可能是目前已知鳄蜥种群中数量最大的。

折叠编辑本段繁殖方式 鳄蜥 鳄蜥 雄性和雌性从色斑等特征上不易区别,但雄性的色斑大比较多鲜艳。如果捕捉后强压尾基,则会由泄殖腔孔出现一对短粗的肉棒,是它的雄性交配器官,可以进行体内受精。八月前后是繁殖季节,卵胎生,每次产仔4一8条。在繁殖期,雄性表现出强烈的求偶行为,追逐雌性,并且在雌性面前不停地用前肢支撑起躯体,摆动头部,显得异常兴奋,并发出唧唧的叫声,而后迅速用嘴咬住雌性的左侧腹部,迫使雌性将躯体后部侧翻过来,恰好使其泄殖腺孔与雄性的交接器相对,然后进行交尾,大约交接20分钟左右,然后分开。

鳄蜥是一种卵胎生的动物,每年8月交配,此后受精卵在雌性体内发育,但并不从母体中吸取养料,怀孕期为9-10个月。翌年5-6月间气温回升时,怀孕的雌性鳄蜥从冬眠中苏醒,然后开始产仔。有时在陆上产仔,也有时产于水中,每产4-8条,在1-2天内产完,未受精卵也在产仔时产出。

产前1-2天,雌性鳄蜥爬入水中,不吃也不动,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行动不便。分娩时,泄殖孔周围稍微隆起,有充血现象,先是呼吸加深,爬来爬去,头部上翘,尾部慢慢地左右摆动,胸廓一收一扩,接着腹部肌肉剧烈收缩,呼吸频率加快,后肢用力蹬足,前后的连续动作不到1分钟,一团白色的膜状物就从泄殖孔排出,然后腹部继续收缩挤压,使幼体的头部先从泄殖孔产出,然后躯体全部产出,胚膜也随之带出或残留在泄殖腔孔外面,脐带自断,腹部有明显的脐孔痕迹,脱落的卵膜上粘有少量的血迹。由于幼体没有卵齿,也有的幼体产出后还被包在羊膜内,需要前后肢乱蹬,用爪弄破羊膜,使头部和躯干暴露出来,然后用力摆动身体,甩掉羊膜,就可以游入水中或自由爬行了。雌性每隔大约2小时产出1只,通常在1-2天内产完,但如果遇到气温变化等原因,也会延续到3-4天。

雌性在生产后大部时间喜欢在水中栖息,三天后食欲恢复正常,对幼体很少看护,有时幼体爬到它的背上也无动于衷,让幼体自行生活,到繁殖期时则再次接受雄性的追逐和交尾。但雄性有时有吞食幼体的情况发生。

刚出生的幼体的体长为10.5-13厘米,体重为2.7-4.5克,形态与成体几乎完全相似,所不同的是体色稍深,特别是头顶部有一明显的三角形的嫩黄色斑,一直到9个月左右才能消失,其次是鼓膜较为明显。幼体出生10天后就能自行捕食,喜欢单独活动,经常静伏在岩石高处或临近水的树枝梢头。以小鱼、蚯蚓、蝌蚪及昆虫等活动物为食。吃食时有互相争食现象。摄食的方式也与成体相似。可以潜水,但一般不超过5分钟,而成体可以潜水达10分钟至半小时。此外,幼体对外界的刺激,尤其是对温度变化,也较成体更为敏感。一旦受惊,则迅速跃人水中躲藏。从出生到10月份生长迅速,然后进入冬眠期。3.5-4岁时达到性成熟。

折叠编辑本段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折叠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折叠濒危因素 鳄蜥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但种群数量在迅速减少,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造成鳄蜥濒临灭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仅产于广西大瑶山的少数沟冲之内,分布范围十分狭窄,而生长条件如对海拔高度、气温、雨量、水流、土壤、植被和食物等的要求,都比较苛刻。这种生境一旦遭到破坏,它的繁衍生存也就受到影响。

第二,鳄蜥1年只产1次,每次产仔2一8只左右,有些雌性还有不孕现象,所以自然繁殖率不高。幼体出生以后,还经常遭到成体的吞食、伤害,死亡率往往占出生率的80%左右。

第三,鳄蜥的生境受到严重破坏,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由于开荒造林,开垦农田以及开山采矿等人类活动,山林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砍伐或焚烧,有些地方的山林,几乎都被砍光烧净,造成山溪断流,使鳄蜥失去了生存之地。第四,乱捕滥杀现象十分严重,有人进山大量捕捉外运倒卖,还有人成立收购站,将鳄蜥成箱外运,每次约几百只。现在瑶山鳄蜥的野外总数仅有2500条左右,其中金秀的罗香乡有500条,昭平的北陀乡和九龙乡有1500条,贺县的里松乡有500条。如不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则这一世界珍稀动物会有迅速灭绝的危险。

折叠自然保护区 大瑶山

大瑶山位于广西境内中部略偏东北的一角,千峰万嶂,绵延数百里,其势雄伟磅礴,气象万千。山峰一般海拔高度为800一1500米,较高的山峰达2000米左右。这里气候温湿,雨量充沛,植物生长茂盛,动物种类繁杂,原始森林的面积有3962.42公顷,苍松翠竹所遮掩着的深沟峡谷,是鳄蜥在世界上唯一的栖息地。以保护鳄蜥和水源涵养林以及银杉等珍稀树木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7908公顷。

广东罗坑

保护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距曲江区48km,地理坐标东经113°11′48″-113°25′ 55″,北纬24°29′24″-24°32′40″。南与英德石门台省级保护区连接,西与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地势呈现为四周高、中间低、略向东倾斜的盆地地形特征。最高峰船底顶海拔1587m,最低点罗坑水库海拔约为200m。保护区位于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热量充足,冷暖交替明显,年平均气温18.4℃,年平均降水量1640mm,水资源十分丰富。

广东林州顶

位于广东信宜市思贺镇双垌管理区,地理坐标约是北纬22.51度,东经111.66度,地处茂名,阳江,云浮三个地级市的交界,区内是茂名市国营八一林场。自然保护区在云雾山脉脚下,山峰连绵,风光绮丽,1月均温14.3°C,7月均温28.1°C。虽矿产资源暂时未完全探明,但自然资源丰富,多为原始森林,在保护区边缘为人工次生林,水源特别优质。野生动物品种有山猪、黄琼、穿山甲、金钱龟等,尤其以鳄蜥数量占全球近一半称著。保护区还种植了广东省内数量最多的八角药材,信宜市也因此地有了国家“南药”基地之一的称呼。

折叠编辑本段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Ⅱ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