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鳜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鳜鱼
t01f0fcdfc74f60e796.jpg
图片来源 [来自..鳜鱼]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鳜鱼

汉语拼音:Guì Yú
  别   名:鳌花鱼、季花鱼、花鲫鱼
  性   味:甘,平。
  功   能:补气,健脾。
  主   治:主治虚劳损伤,肠风下血。

鳜鱼 又叫鳌花鱼,肉食性,有鳞鱼类;属于分类学中的脂科鱼类。鳜鱼身体侧扁,背部隆起,身体较厚,尖头。 它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状,味道鲜美,实为鱼中之佳品。唐朝诗人张志和在其《渔歌子》写下的著名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赞美的就是这种鱼。[1]

药性简介

别名

鳜豚、水豚(《日华子本草》),石桂鱼(《开宝本草》),锦鳞鱼(《东医宝鉴》),桂鱼(《本草求真》),鲚鱼(《随息居饮食谱》),鳌花鱼,母猪壳(《中国动物图谱·鱼类》)。

出处

《开宝本草》

来源

为鮨科动物鳜鱼的肉。

原形态

鳜鱼,又名:翘嘴鳜鱼。

体侧扁,呈纺锤形,背部隆起。体长一般25厘米左右。头大,略倾斜,下倾向前突出。上下颌、锄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其中上下颌的齿扩大成犬齿状。前鳃盖骨后缘成锯齿状,有4~5个大棘,鳃盖骨后部有2个棘。鳞细小,侧线弯曲,侧线鳞139~144。背鳍Ⅻ13~15,前部12根为硬棘;腹鳍17,位近胸部;臀鳍Ⅲ9~11;胸鳍、臀鳍、尾鳍均为圆形。体色棕黄,腹部灰白,自吻端通过眼部至背鳍前部,有一黑色条纹,第6~7背棘下通常有一暗棕色的纵带;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斑块和斑点,各奇鳍上有棕色斑点连成带状。

生境分部

分布极广,全国各江河、湖泊中均有。

化学成分

肉每100克含水分77克,蛋白质18.5克,脂肪3.5克,灰分1.1克;钙79毫克,磷143毫克,铁0.7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10毫克,尼克酸1.9毫克。

性味

甘,平。

  • ①《食疗本草》:"平,稍有毒。"
  • ②《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

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胃。"

功能主治

补气血,益脾胃。治虚劳羸瘦,肠风泻血。

  • ③《开宝本草》:"主腹内恶血,益气力,令人肥健,去腹内小虫。"
  • ④《随息居饮食谱》:"养血,补虚劳,杀劳虫,消恶血,运饮食。"

注意

《品汇精要》:"患寒湿病人不可食。" [2]

摘录

中药大辞典


参考资料

  1. 鳜鱼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1]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