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凤山县新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凤山县新城

中华民国台湾)文化资产

图片来自痞客邦

基本资料

等级    直辖市定古迹

别称    文昌祠、文蔚社、文炳社

公告日期  74年11月27日

登录类别  闽南式庙宇

地理位置  台中市北屯区昌平路2段41号

建成年代  大清同治十年(1871年)

凤山县新城为别位于左营凤山县旧城,遂称其为。凤山县城自林爽文事件后,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迁至埤头街(今高雄市凤山区)。凤山县新城原有城门六座、炮台六座、土墙及莿竹二重城墙、护城河。经历岁月摧残,只馀城门一座、炮台三座,现均列为凤山县城残迹,为市定古迹[1][2]

新城特色

  • 县级城池本当只有东、西、南、北四门,但凤山县新城增建外北门、小东门(或称东便门),共有六座城门。
  • 凤山县新城的炮台为独立式炮台,有别于凤山县旧城台北府城的附属式炮台。
  • 县城形状为靴子(或称为心形、元宝形),也为台湾中式城池中所罕见。
  • 竹墙:周长一千三百馀丈,莿竹二万馀株
  • 土墙:高八尺(2.56公尺)、宽二尺(0.64公尺),上无雉堞,周长一千一百二十丈(3.6公里)
  • 护城河:宽一丈二尺、深一丈一尺,周长一千一百二十丈

历史简介

  •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迁治于埤头街,植莿竹为城
  • 嘉庆九年(1804年)知县吴兆麟倡建六座城门
  • 道光十八年(1838年)知县曹谨增建城楼、兴建六座炮台、兴修曹公圳
  • 咸丰四年(1854年)参将曾元福修筑土墙
  • 光绪十八年(1892年)土城倾圮,知县李淦重修

城门概述

  • 凤山县新城共有城门六座,之所以多出两座城门,有研究指出是因应外北门街及东门溪(今凤山溪)畔之码头而增建。
  • 但也有为安全考量之说法。此六座城门均位于交通要道,易因现代都市计划破坏而消失。

外北门

郡南第一关

  • 位置:凤山区中正路与协和路口北侧
  • 重要性:往外可通往台南府城左营旧城,往内则有商业活动兴盛的外北门街
  • 命名由来:清代凤山县治附近一带为府城以南最为繁荣之处,故有此名
  • 保存现况:已于日治时期拆除,横额题有“郡南第一关”,落款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现存于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北门

平朔门

  • 位置:凤山区中正路与光复路口南侧
  • 重要性:位于繁荣的外北门街与和安街之间的重要关口
  • 命名由来:“朔”为一个月的开始,按字面“平朔”应指美好、安宁的开始
  • 保存现况:已于日治时期拆除

大东门

朝阳门

  • 位置:凤山区中山路与三民路口东侧
  • 重要性:为仁和街通往东门溪码头之关口,早年东门溪可行船之时,可通往打狗港
  • 命名由来:多处东门之命名通常与“日昇”有关,如竹堑城迎曦门
  • 保存现况:已于日治时期拆除,内面横额题有“东门”,落款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现存于曹公庙外之碑林

小东门(东便门)

同仪门

  • 位置:凤山区三民路44巷内
  • 重要性:城内即为打铁街,城外有东福桥,旁有东福祠,过桥即为过沟仔街;再往东可通阿猴城(今屏东市
  • 保存现况:为凤山县新城唯一留存的城门,横额落款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北侧仍留有土墙残迹;原始形式不明,今日所见样貌乃于民国九十五年(2006年)参考大东门旧照所修复

西门

景华门

  • 位置:位于捷运凤山站站体上,凤山区光远路与中华路口
  • 重要性:由陆路通往打狗之要道
  • 命名由来:西门之命名与“夕阳”有关
  • 保存现况:已于日治时期拆除

南门

安化门

  • 位置:凤山区五甲一路与立信街口东侧之南门公园
  • 重要性:可通往前镇草衙,城南有镇南宫,为一重要信仰中心
  • 命名由来:多处南门之命名常与“教化”有关,如彰化县城之“宣平门”
  • 保存现况:已于日治时期拆除

炮台特色

  • 凤山县新城原有六座炮台,其形式各异,该是顺应地形、水文而建。
  • 炮台独立于城墙,仅相连但不相通;位置大都在城墙转角之处。
  • 平成炮台

位在曹公庙后方,呈长方形,保存最为完整,横额落款于道光戊戌年(1838年),于民国88年(1999年)整修完成

  • 澄澜炮台位在凤山区复兴街与立志街口,呈不规则八角形,横额落款于道光拾柒年(1837年),两侧留有小段土墙;一度遭住户占用,于民国88年(1999年)整修完成
  • 训风炮台位在凤山区中山东路五巷之内,呈长弧形,一度只馀残壁,于民国88年(1999年)整修完成
  • 迎恩炮台已拆除,横额落款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现存于曹公庙外之碑林
  • 东南炮台已拆除,因无横额出土,暂定名为东南炮台
  • 东北炮台已拆除,因无横额出土,暂定名为东北炮台

县城内其他设施

  • 凤山县署

在日治初期,曾作凤山厅署使用。高雄州成立后(1920年),县城乃属其下辖之凤山郡凤山街,凤山县署一部分挪作学校用地(高雄州凤山小学校,今曹公国小),另一部分则改建为凤山郡役所。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1945年),废高雄州,县城改隶高雄县凤山镇,凤山郡役所改建为高雄县政府警察局。2010年底,高雄县市合并,高雄县政府警察局外观稍作整建,改为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队、保安警察大队大楼

  • 凤仪书院

旧城屏山书院毁于战火之后,为提升地方文风,岁贡生张廷钦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统筹兴建凤仪书院,道光三年(1823)落成。为全台现存规模最大的书院,建筑工艺颇有可观之处,列为三级古迹,2014年11月已修复开放。

  • 龙山寺

凤山龙山寺为台湾五座龙山寺中,位置最南边的一座;今列为二级古迹,建筑工艺精巧,仍保有清代格局。

  • 双慈亭当属凤山县新城的寺庙群中,创建年代最早的一座,惜经多次改建已失原貌,故不列入古迹;庙中保存许多珍贵文物,亦为当地的信仰中心
  • 凤邑城隍庙创建于嘉庆五年(1800年),因于日治时期移作他用而破败,民国五十六年(1967年)重建,为当地的信仰中心
  • 曹公庙位于曹公路、曹公国小正对面,原称曹公祠;清代曾于凤仪书院祭祀曹谨禄位,日治时期于现址建祠
  • 玉皇宫(天公庙)。

外部连结

参考书目

  • 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
  • 周郁森,《清代台湾城墙兴筑之研究》
  • 李乾朗,《凤山县城残迹调查研究》
  • 李乾朗,《古迹入门》
  • 萧道明,《清代台湾凤山县城的营建》
  • 廖德宗,《重现凤山县新城的城池与街市》
  • 黄献宽,《从历史环境保存与维护的观点探究凤山县城城墙遗址空间再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