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培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黃培雲
出生 1917年08月23日
国籍 中國
职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知名于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知名作品 《粉末冶金原理》、《黄培云文集》

黄培云(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学术顾问 。 1934年黄培云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38年从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任助教;1941年抵达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45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该院从事博士后工作;1946年底偕同夫人回到中国;1947年在武汉大学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长沙参加中南矿冶学院筹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矿冶学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务长、副院长;1954年创建粉末冶金专业;1956年中国科学院矿冶研究所在长沙成立,兼任副所长;1979年创立中南矿冶学院粉末冶金研究所并兼任所长;1984年担任中南工业大学学术顾问;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8年被授予中国工程院第一批资深院士;2010年2月《黄培云文集》出版;2012年2月6日于长沙病逝,享年95岁。 黄培云创立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被国际上称为“黄氏粉末压制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提出了非规则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模型、二元系参数计算三元系参数的方法及模型和多级快速凝固制取非晶,准晶和微晶金属粉末理论 [1]

人物生平

1917年(民国六年)8月,黄培云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是清华大学由留美预备学校改为大学后的第十班,所以称为十级 。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毅然参加一二·九运动。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日本侵略军进占北平,清华大学迁至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西迁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2月,参加由闻一多等教授率领的步行团,并担任学生小组长,风雨兼程,历时两个多月,从长沙步行到昆明。9月,从云南昆明西南联大毕业后在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任助教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考取清华大学第五届公费留美生。 1941年(民国三十年)秋天,抵达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 194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后,他继续在该院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工作,黄培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铜反射炉渣中铜的存在形态研究》。黄培云的导师M·柯亨(cohen)教授等对他很器重,要挽留他继续留美。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黄培云毅然偕同已入美国籍的夫人回到了祖国,以图科学救国 。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3月,在武汉大学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渡江南下时,在美国的岳父母担心黄培云夫妇的安全,来信来电敦促他们立即赴美工作,被黄培云婉拒。 1952年3月,黄培云受命赴长沙参加中南矿冶学院筹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矿冶学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务长、副院长。 1954年,创建粉末冶金专业,兼任中国科学院长沙矿冶研究所副所长。 1956年,作为冶金专家代表,参加了国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这一年中国科学院矿冶研究所在长沙成立,黄培云兼任副所长至1983年(该所现为矿冶研究院)。 1956年3月,赴北京参加“制定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会议。 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培云恢复了中南矿冶学院副院长职务,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管全校科研工作。 1979年5月,创立中南矿冶学院粉末冶金研究所并兼任所长。 1982年,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 1984年,退居二线,担任中南工业大学校学术顾问。 1998年6月,被授予中国工程院第一批资深院士。 2006年11月,中南大学举行“黄培云任教60周年暨90诞辰庆祝大会”。 2010年2月,《黄培云文集》出版。 2012年2月6日于长沙病逝,享年95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粉末冶金&烧结理论 黄培云创立了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 、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进入了当代国际材料科学和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引起了国际粉末冶金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 20世纪60年代初,黄培云在中南矿冶学院带领他的弟子向世界高新技术发起了冲击。半个世纪以来,关于烧结过程是扩散机制还是流动机制在起作用,许多学者一直争论不休。黄培云经过近20年潜心研究、反复计算,提出粉末冶金烧结过程综合作用原理。这个理论不仅对烧结过程发生的现象能够正确地定性描述,而且对烧结过程的参数能够进行精确的定量计算 。 黄培云是国际上最早采用粉末流变理论来研究粉末压制的学者之一,他提出的粉末体应变推迟、应力松弛、粉末体变形充分驰豫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论,不仅对粉末冶金具有重大贡献,而且对力学、流变学也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这一理论因而被称为“黄氏压制理论”。 合金设计&计算相图 20世纪80年代初期,黄培云还领导合金设计和计算相图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非规则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模型、二元系参数计算三元系参数的方法和模型。80年代中期,黄培云开始从事粉末冶金高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工作,其中在快速冷凝超微粉末领域,他和他的学生发明了一系列新型快速冷凝装置,其综合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1988年,采用上述装置成功地制备了固体火箭推进器用微细铝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黄培云提出了非规则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模型、三元参数计算三元系相图的方法及模型和多级快速凝固制取非晶、准晶和微晶金属粉末理论。他还通过合作在合金相图计算、快速冷凝等诸多领域内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对中国航空、航天、原子能和兵器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2年,在黄培云的主持和领导下,共完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00余项,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四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三等奖1项、四等奖1项;省部级奖47项。这些科研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和国家重点工程上,先后3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和嘉奖 。

1985年8月 粉末压制理论 国家自然科学奖 1986年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年 湖南省十大科技成果奖 1989年 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991年12月 无机相图测定及计算的若干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97年 国家发明三等奖 主要论著 截至2012年,黄培云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译著1本,独著与合著学术专著《粉末冶金原理》、《粉末冶金基础理论与新技术》,《黄培云文集》2本,《黄培云口述自传》1本 [8] 。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1.01 《黄培云口述自传》 黄培云口述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1.07 《黄培云文集 下 论文》 黄培云著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1.07 《黄培云文集 上 专著》 黄培云著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0.10 《粉末冶金基础理论与新技术 技术卷》 黄培云,金展鹏,陈振华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03 《粉末冶金原理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 第2版》 黄培云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8.12 《赵元任年谱》 赵新那,黄培云编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12 《粉末冶金基础理论与新技术》 黄培云等著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2.11 《粉末冶金原理 第2版》 黄培云主编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0 《粉末冶金原理》 黄培云主编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54.04 《铜镍冶金学 上》 (俄)B.H斯米尔诺夫著; 胡为柏,傅崇说,黄培云译

期刊论文 1 黄培云.铜反射炉渣中亚铁酸铜的生成条件(英文).美国矿冶工程学会学报,1945. 2 黄培云.18-4-1钨铬钒高速钢的热处理问题.武汉科学杂志,1948. 4 黄培云.综合作用烧结理论研究.中国金属学会沈阳科学报告会,1961. 5 黄培云.温度对粉末烧结影响.中国金属学会第一届冶金物理化学学术报告论文集,1962. 6 黄培云.压型问题,载中国科学院矿冶研究所科学报告会.1964,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2(增刊):1~17. 7 黄培云.粉末冶金压制方程的统计分析验证.第一届中美双边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英),1980:332;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2Nol,1~8. 9 黄培云.粉末压制功与不完全γ函数.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3(2):1~7. 10黄培云.用XRF二元系数据与参数对三元系数未知成分的理论计算.中国光谱学会光谱学术讨论会,1983. 11黄培云.处理XRF的R/X比为表现活度系数由二元系数据计算三元系参数,光谱与光谱分析,1984(5):21~29. 12李旭,黄培云.热压方程的研究——铁粉热压实验验证.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5(1):119~126. 13黄培云.非线性粉体的数学模型.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6(增1):47~57. 14黄培云.粉末压型问题.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6(增1):1~17. 15黄培云.粉末冶金进展及相邻学科问题.第一届材料研讨会特约报告,1986;材料科学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68~190. 16黄培云.样条函数在粉末冶金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6(增1):33~46. 17陈振华,黄培云,吕海波.金属粉末动压成形的理论研究,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6(增1):58~80. 18黄培云.金属粉末压制理论专集.中南矿冶学院学报编辑部,1986. 19陈振华,黄培云.金属粉末低速动压成形的理论研究.湖南冶金,1987(6):9~14. 20陈振华,黄培云.金属粉末恒压成形的理论研究.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8(1):60~66. 人才培养 黄培云亲自撰写教材、开设课程、制定教学计划,培养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人,本科生2000余名,都已成为中国粉末冶金领域的骨干力量。 黄培云在中南矿冶学院相继创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个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座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国家计委先后批准以该所为依托建设“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荣誉表彰 1988年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国防科工委 1989年 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侨联 1990年 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称号 中共湖南省委和省政府 1994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中国工程院 1998年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国务院 2002年 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中国工程院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参考资料 1982年9月-1987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名誉主席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和副理事长

个人生活

1945年7月,与哈佛大学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次女赵新那结为伉俪。

人物评价

黄培云是中国粉末冶金学科的启蒙者和创始人之一,创立了著名的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 。(中南大学评) 黄培云院士热爱祖国,敬业奉献,追求真理,治学严谨,谦逊为人,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非凡的人格魅力,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中国工程院评) 开拓创新是黄培云学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从不去照套别人的东西,而是尽量提出新的思路。因为有了黄培云与他的团队的共同创新,中国粉末冶金事业在湖湘大地上起步,并走向世界。而他晚年最忧心的,同样是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这位著名学者的求学之路、创新之果、忧国之心、为人之品,都称得上是中国粉末冶金领域的“钱学森。(红网评) 在95年人生历程中,黄培云总结他参与完成了“两件大事”,这也是这位粉末冶金大家人生最精彩的篇章。其一,参与中南矿冶学院创建。其二,创立中国粉末冶金学科 。(湖南日报评)

人物纪念

黄培云教育奖励金 2006年起,社会募集资金100万元,每年5万元在中南大学设立黄培云教育奖励金 。 黄培云院士100周年诞辰纪念会 2017年12月18日,在著名材料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黄培云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南大学隆重举办黄培云院士100周年诞辰纪念会系列活动,追忆黄培云院士为中国科研和教育事业奋斗的不凡人生,学习和弘扬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师德风尚和高尚品格 。

参考资料

  1. [1]人民网

学术论文 伍志明. 黄培云方程在陶瓷二氧化铀粉末压制中的应用. 《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 , 1996 廖常柏,邓宏才. 庆祝黄培云院士从教50周年暨80寿辰学术报告会在长沙隆重召开. 《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 , 1996 日成. 黄培云:“中国粉末冶金之父”. 《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 , 2012